徐卫民,曾丽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以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时空演化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成年代多属于秦汉、隋唐、明清
三个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关中地区集聚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分布较少;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史前至明清时期,呈以西安、渭南、咸阳为核
心的主密度圈,以榆林、宝鸡、汉中为核心的次级密度圈。近代以来,呈以延安为核心的主 密度圈和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并存的格局。分析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空分布的形成因素,发现其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优越的区域耦合紧密,而其
时间分布与都城的出现关联度较高。关键词:陕西省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形成因素中图分类号:K901DOI:10.16152/j. cnki. cdxbzr. 2021-03-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r and forming factor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tlie National Key Cultr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XU Weimin, ZENG Lirong(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27, 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is studied by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It presents that the
mgority of Key CuJurai Relics Protection Unhs in Shaanxi Province belongs to three periods, namOy Qin and
Han Dynasties; Sui,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and Ming and Qiny Dynasti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w- bution charactemstic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show strong similamta- The spatial distW- bution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cross the count— v uneven, with obvious agglomera
tion in Guanzhony area and less distribution in northern and souther Shaanxi. In diVoot historical pemods, the spatial distridution type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were all agglomeration. Fwm
pwhistoric times to Ming and Qiny Dynasties, the phton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density circles with Xi'an,收稿日期:2020-04-11基金项目個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14ZDB031)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2019WYYCY-09) 第一作者:徐卫民,男,陕西华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从事秦汉史研究、历史地理研究,E-mail :79721252@ qq. com0第3期徐卫民等: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439・Weinan and Xianyany as the com, and the seconda— density circles with Yu/n# Baopi and Hanzhony as the core. Since modem hmes, the main density circle with Yan'an as the co— and the main density circle with XX an-Xianyany as the core coexist. 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highly coincident with the regions woth supeeooenatueaoand human geogeaphocaoeneoeonments, and otstomedosteobutoon hasahogh coeeoato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apital.Key words: cultural heWtaya of Shaanal Province; National Keg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 fowniny factors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发 究其在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形成 展的历史见证,对其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了解文 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面貌,对于保护和利用文 化遗产资源大有裨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
化遗产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的 法规建设及相关研究(T、文化遗产的保护研
究(5-)、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9^10]、文化遗产
的旅游开发研究\"⑵、文化遗产社区参与研
究[13-14]、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技术及应用研 究(15呵、文化遗产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 究”如等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遗产的
研究多是基于经济学、建筑学、考古学、旅游学等 视野,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利用、旅游开发等
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地理学视野对文化遗产时空 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因素的研究较少,且就研究的
尽全时空而言,多侧重于空间格局研究,虽有从时 间、空间两个维度开展的研究,但多集中于某一个
历史阶段。同时,这些研究或未分析文化遗产时
空格局的形成因素,或侧重于对自然地理因素的 分析,忽略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整个
历史时期文化遗产时空格局及其形成因素的系
统、全面研究有待于推进。陕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从西周至唐代,先后有 十四个王朝建都于此,文化遗产资源甚丰。但就
当前陕西省文化遗产的研究而言,虽有从地理学
角度开展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的, 如刘海飞等分析了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21],但尚缺乏对物质文化遗
产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形成因素全面、系统的研究。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虽少,但其价值突出、等级
高、影响大,形成年代贯穿了我国远古人类产生直 至现代,所表达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等诸多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之,本研究以
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
单位”)为例,借助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研 因素,为进一步保护与合理利用陕西省国保单位
提供参考。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文物局(http://www. nach. gov. cn )
公布的1 ~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据,统计 出陕西省国保单位共计270处,其中古遗址、古墓 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
表性建筑268处,其他类型遗产2处。1. 2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常采用
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陕西省国保单位为对象,
运用AmGIS10. 0软件建立陕西省国保单位空间
属性数据库,并运用AmGIS10. 0软件核密度空间 分析和最邻近指数两个分析工具对国保单位空间
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1.2.1最邻近指数(NNt)点状要素的空间分
布分为三种类型:聚集型、均匀型和随机型。最邻
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 度的地理指标。最邻近指数可用以反映点状要素 的空间分布类型[22]$计算方法是实际最邻近距
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计算公式为'E —
2 槡/ n/A,
八— [o
\\丄丿式中:;为最邻近指数;[为空间实际最邻近距
离;[为理论最邻近距离;3为研究区面积;n为区
域内研究对象数量。当指数R $ 1时,说明点状要
素为随机分布;当R > 1时,说明点状要素趋于均 匀分布;当R < 1时,说明点状要素呈集聚型分
布。1.2.2核密度估计法(KDN)核密度估计法是
指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但是在
不同区域发生概率不同。此方法可用以研究区域
-440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51 卷内点的空间分布特征[23],其计算公式为!位时期分布的考察,能够从宏观上了解陕西省历
( sS $(
史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发展状况。(2)据表1,可知陕西省国保单位的形成年代多
属于秦汉、隋唐和明清3个历史时期,共占国保单
式中:S为待估计对象的位置;S,落在以S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形范围内的第i个估计对象的位置。位总数的52- 96%。“秦中自古帝王州”,尤其是
秦、西汉、隋、唐数朝,陕西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
2陕西省国保单位的时间演化特征2.1总体演化特征陕西省国保单位的形成年代涵盖了史前、先 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和近代以
化中心,遂臻中国历史最为繁盛强大之时期,这一
时期文化遗存的悠久性、丰富性和至高性,堪为古 代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宋元明清时期和近现代 文化在前一历史时期的基础上一脉相承,累积了
丰富的文化遗产。来8个历史时期(见表1 )$通过对陕西省国保单
表1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数量Tab. 1 The number of various type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Shaanal Province史前 先秦 时期18秦汉 时期1819魏晋南北 隋唐 宋元 明清 时期2近代
时期朝时期1时期14时期3227以来0000合计8744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3124312112130010224409614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 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合计5500000002727033023041005103725102722707在陕西省270处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 史前时期的数量占总数的12- 22% $陕西历史悠 久,一百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此生存繁衍。仰韶
中形成年代属于隋唐时期的数量有51处。宋元
时期,长安的辉煌渐成旧事,遗留的文化遗产也随 之减少。明清时期,今陕西地区仍不失西北名藩
时期,半坡人在此创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始祖炎黄氏族部落
之地位,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此时期的数量 与隋唐时期相同,位居整个历史时期之首。国保
活动勃兴于黄河与渭河流域,遗留的文化遗产较 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近代以来的数量占总数的
10%,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遗产。为丰富。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先秦时期的数 量占总数的8.52%$周人居陕年久,始封于邰, 继迁于豳,进而经营周原,建都丰镐,遗存的文化
遗产较多,保存的也较为完好。魏晋南北朝时期,
2.2类型演变趋势根据表1,古遗址类国保单位的数量呈递减 趋势,且国保单位的形成年代以隋唐时期为分界 点形成两个递减期,隋唐前为第1个递减期,相邻
今陕西地区进入了战乱频起的历史阶段,帝都地 位不复存在,今西安地区仅在北周时期作为都城 短暂存在过,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此时期的
时期的降幅高达17处;隋唐及以后为第2个递减
期,相邻时期数量的降幅减缓,降幅在1 ~11处之 间。在古墓葬类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秦汉
数量极少。隋统一后,于今西安地区建都城大兴,
唐因其址,改名长安。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 化大发展的时期,陕西省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与
时期的数量最多,形成年代属于隋唐时期的数量
次之,两个时期的数量共占整个历史时期的
68- 18%,其余各时期的数量相差不大,共占
文化中心,遗留的文化遗产亦大幅增加,国保单位
第3期徐卫民等: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441 -31.82%$在古建筑类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 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集聚于西安、
渭南、咸阳三市,宝鸡、铜川分布较少。古遗址类
隋唐前的数量极少,形成年代属于隋唐、宋元、明
清时期的数量增长迅速,且涨幅成倍,共占整个历 史时期总数的95.83%$石窟寺及石刻类国保单
主要分布在西安、渭南、宝鸡三市,渭南次之,铜川
分布最少;陕北地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类国 保单位主要分布于榆林市,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
位的形成年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4个
时期,后两个历史时期的数量是前两个时期的 2.5倍。整体而言,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
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集中分布在延安市;陕
南地区各类型国保单位主要分布于汉中市$3.2市域空间分布特征根据表2,渭南市国保单位数量位居首位,约 占全省总数的22. 60% ,其次依次为西安 (21. 48% )、咸阳(13. 70% )、宝鸡(10. 37% )、延
安(9. 63% )、榆林(8. 15% )、汉中(7. 41% )、铜川
寺及石刻类国保单位的时期分布表现出一定的相 似性,其中前两类国保单位的形成年代主要属于 史前至隋唐时期,后两类国保单位的形成年代主
要属于隋唐及其以后。3陕西省国保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3.1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根据陕西省各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
(3.33%)、商洛(2.22%)、安康(1.11%)$ 运用 AwGIS10. 0软件空间分析工具,对陕西省各市国
保单位的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表达(见图1),发
现陕西省国保单位在市域空间上的分布具有非均 衡性,其中今关中地区为高密度区,有今西安、渭
数量及总数表(见表2 \",陕西省国保单位类型的 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地域上的相似性:关中地区
南两个核心分布区。今陕北和陕南地区分别以延
安和汉中为核心分布区;今咸阳、宝鸡、榆林分布
是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 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集聚区,其中古墓葬、古
较少;今铜川、安康、商洛分布最少。表2陕西省各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数量及总数Tab. 2 Number and total number of Shaanxi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each city陕北地区________________关中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陕南地区合计商洛487榆林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92延安6渭南12西安22咸阳912宝鸡17铜川30汉中44安康110001459113692035211000449680112328石窟寺及石刻02251301427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合计30303710281012606105813292224892062701933.3不同历史时期区域空间演化特征在陕西省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史前时
少,安康、铜川无分布。形成年代属于先秦时期的文化遗产, 其空间
期的文化遗产,其空间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 =9. 28 km,理论最邻近距离rE= 39. 50 km,最邻 近指数R= 0. 23 <1,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
型。运用A—GIS10. 0软件核函数进行测度,生成 国保单位核密度分布图(见图2A),发现其主要 分布在关中地区,有两个明显的集聚区,分别是以
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E1 =7. 02 km,理论最邻近
距离[=47. 32 km,最邻近指数R= 0. 14 <1,表 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 根据陕西省国保单
位核密度分布格局图(见图2B),发现其空间分布
有两个集聚区:一是以西安咸阳宝鸡为核心的集
聚区;二是以渭南为核心的集聚区。安康、延安略 有分布,铜川、商洛、汉中等地尚无分布。西安渭南为核心的关中东部集聚区和以宝鸡为主
的关中西部集聚区;汉中、延安、榆林等地分布较
・442・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1卷N
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10. 10 km,理论最邻
EW近距离rE= 31.8 k叫最邻近指数R= 0.31 <1,
S榆林O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运用Am
GIS10. 0软件生成国保单位核密度分布格局图
(见图2E),发现其集聚于关中地区的西安和渭南
图例0〜10两市,咸阳、宝鸡也多有分布,铜川、榆林、延安分
J布略少,安康、商洛无分布。10 〜22形成年代属于宋元时期的文化遗产,其空间
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10. 22 km,理论最邻
22 〜4040〜61>SBIO.汉中0
75
150300 km图1陕西省各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图Fig. 1 Distribution of Shaanal NaHonai Key Cultural Rei-
ocsPeotectoon Unotson each coty形成年代属于秦汉时期的文化遗产,其空间 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8.77 km,理论最邻近 距离[=35. 44 km,最邻近指数R = 0.24 <1,表
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利用A—GIS10. 0 软件生成的国保单位核密度分布格局图(见图 2C),发现其空间分布有西安咸阳、渭南、宝鸡3
个集聚区;汉中、延安、榆林、铜川分布较少;安康、 商洛则无分布。形成年代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产, 其空间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4. 了6 km,理论
最邻近距离[=85.8 km,最邻近指数R= 0.05 <1,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根据陕西省
国保单位核密度分布格局图(见图2D),发现其
空间分布有3个层级的核心集聚区,其中渭南铜
川为一级核心集聚区,榆林为二级核心集聚区,汉 中为三级核心集聚区;咸阳、宝鸡、安康、延安等地 无分布。形成年代属于隋唐时期的文化遗产,其空间
近距离[=37.31 k叫最邻近指数R= 0. 27 < 1,
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运用Am
GIS10. 0软件生成国保单位核密度分布格局图
(见图2F),发现其主要分布在渭南、西安、咸阳、
铜川、延安、汉中等地,其中渭南、西安、咸阳为主
要集聚区;榆林、宝鸡分布较少;安康、商洛无分
布。形成年代属于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其空间
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14. 57 km,理论最邻
近距离[=31.8 k叫最邻近指数R= 0. 45 < 1,
表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利用Am
GIS10. 0软件生成国保单位核密度分布格局图
(见图2G),发现其空间分布有两个层级的核心
集聚区,其中一级核心为西安咸阳渭南核心;二级
核心为榆林、汉中、安康核心。其他地区分布较
少。形成年代属于近代以来的文化遗产,其空间
分布的实际最邻近距离[=9. 17 km,理论最邻近
距离[=43.67 km,最邻近指数R= 0. 20 < 1,表
明其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运用AmGIS10. 0
软件生成国保单位核密度分布格局图(图2H),
发现其空间分布有两大集聚区:一是以西安咸阳
为中心的关中集聚区;二是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
集聚区。榆林、渭南、宝鸡等地分布较少,安康、商
洛无分布。4陕西省国保单位时空分布的形成
因素探讨4.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4.1.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因素对文化遗产时
空分布的影响最为明显。陕西省地形地貌区域差
异显著,基本特点是南北高而中间低。陕北风沙 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海拔1 000 ~ 1 500 m;关中 平原海拔300 - 800 m;陕南山地海拔1 000 ~第3期徐卫民等: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443 -3 000 m。海拔高度会明显影响各地的气候,对气 东部地区国保单位的形成年代属于秦汉以后的数 量分布远超西部地区,并表现出极强的稳定性。
温、降水也有重要影响。关中平原面积广褒,海拔
较低,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极利于人口的聚集,因 今陕北地区国保单位的分布呈现不规律性,与河
此是陕西省国保单位的核心集聚区。但随着关中 地貌的变迁,国保单位的空间分布也随之呈现出
一定的变化。例如先秦时期,因关中西部地区地
流的长期侵蚀切割而形成的沟壑纵横、梁峁交错
的复杂地形密切相关。今汉中市之所以成为陕南
地区国保单位的核心分布区,得益于汉中盆地优
越的地形条件。D魏晋南北朝时期貌的破坏以及关中东部地区地貌的改善,今关中A史前时期B先秦时期C秦汉时期核密度电]■高:■低:0核密度值■高:13.拓■低:0骸密度值』 |高:92.0短 I低:0核密度值 高:2.67262 低:0E隋唐时期F宋元时期G明清时期H近代以來t色密度鲁 '■高:75.2?19■低:0核密度值\" ■高:16.4627 ■低:0>核密度亀]■高:22.227■低:0核密度值■高:8.87525■低:0图2不同历史时期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密度分布Fog.2Densoiydosieobuioon ofShaanaoNaioonaaKeyCuaiueaaReaocsPeoiecioon Unoison dofeeenihosioeocaapeeood4.1.2气候 气候对于陕西省国保单位分布的 的水系分布同今日相比并无多大变化。今关中地
影响以关中地区最为明显。全新世中期、夏商时 期关中气候暖湿(24),发现的遗址多分布在山前台
地上,如国保单位中的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和碾子
区河流密集,有泾、洛、济、灞、蟚、贑、洼、涝、斜、石 川、零水等,湖泊池泽亦很多,秦汉时期就有弦蒲、 阳纤、焦获等大型湖泊,唐代仅有名称可考的湖泊
坡遗址等。西周时期气候冷干,人类逐渐向低一
级的台地和泛滥平原转移,如茹家庄遗址。唐贞 观之治到开元天宝盛世的一百多年间关中气候温 暖,七世纪中叶长安冬季连年无雪、无冰。北宋时
竟达191个[25],反映了当时关中地区优越的水环
境。就陕西省国保单位的空间分布而言,关中地
区是高密度分布区,而水系密布的西安、咸阳、渭 南成为核心集聚区。湖泊沼泽湮没、河流流量减
少和改道的情况,对于国保单位的时间分布也产
关中气候偏冷,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关中京
兆府出现了“大雪杀苗稼”的现象,影响了关中政 生了深远影响。唐代以后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 因,今关中地区河流水量急剧减少。因此,在关中
地区的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宋元时期的数 量远少于隋唐时期,此即与唐代以后关中水环境
治经济的发展,国保单位中形成年代属于宋元时 期的数量明显少于隋唐时期。4.1.3水系 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
环境的依附性大,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沛的地方 的恶化相关。陕北地区的水系亦较丰富,区域内 有黄河及其支流北洛河、窟野河、无定河、榆溪河
栖居,易于生存和繁衍人口。历史时期陕西境内
-444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1卷等,河流两岸是城镇的集中区,国保单位也多沿河 分布。陕南汉江走廊地区发现的遗址多位于汉江
区。今宝鸡地区是形成年代属于先秦时期的国保
单位的核心分布区,而之后的核心分布区逐渐东
及其主要支流的河岸阶地或台地上,国保单位的 移,这一趋势与关中经济自西徂东的发展过程相 一致。4.2.3政区 都城所在的地区较之于其他政区,
分布也是如此,如武侯祠、武侯墓、蔡伦墓祠等$
4.2人文地理环境因素4.2.1人口 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时期的
拥有更多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是影响国保单
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因而人口对于文 位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历史时期共有十四个
化遗产分布的影响最为直接,这两者呈正相关的 王朝建都于关中地区,今西安作为十三个王朝的 都城,遗留的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仅古代帝王 关系。史前时期,关中洼河中游、沪河、灞河两岸 人口集中,关中以外的人口相对稀疏[26]$先秦时
期,今关中和汉水流域的人口与密度皆有增加,远 高于同时期的陕北地区。秦代今关中地区除原有
人口外,还有大量的迁入人口。西汉元始二年(2
年),今陕西境内实际人口约420万,最低不低于 400万[27]O结合当时的郡县划分,可推断出西汉
元始二年(2年)今关中地区人口约293万,陕北
约73万,陕南约54万。今关中人口数量约是陕
北的四倍,是陕南的五倍。盛唐时期全省人口虽 超过西汉末年[27],但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与西汉相 比并无多大改变。宋元明时期陕西人口总体呈上
升趋势。清代陕西人口数量达到有史以来最 高[27],此时期陕南地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陕北。
整体而言,历史时期陕西的人口数量以今关中地
区为多,而关中中部及东部一带又是历代人口最 稠密的地区,呈现出高稳定性。陕西省国保单位
的分布特征是关中地区占据全省总数的四分之 三,且集聚于以西安、咸阳、渭南为核心的区域;陕 北与陕南共占四分之一,在陕北的分布整体上多
于陕南。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与历史时期陕西人
口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一致。4.2.2经济 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必然是文化
发展的核心区域。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已发展为
重要的经济区。唐代关中地区经济又获得了很大
的发展,唐长安城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唐以后
全国经济中心南移,作为通往西北的必经之道,今
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仍不容小觑,历代政府都比
较重视关中经济的发展。陕北农业的开发可上溯
至秦汉时期,但因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唐以前农
业的发展远不及关中。宋、明时期陕北实行的屯
田虽扩大了农耕区域,却仍难与关中相较。虽然
陕南山地面积比重大,但汉中盆地地平土沃,从两
汉至南宋时期农业有过3次较大的发展。到了清
代,陕南经济作物发展迅速。今关中地区作为陕
西重要的经济区,国保单位也远超陕北与陕南地
陵就有82座[28],是陕西省国保单位的核心集聚 区之一。先秦时期,今宝鸡市作为秦人都城长达
三百多年,今咸阳市作为秦人都城存在了一百多
年。今宝鸡市较之于今咸阳市,之所以成为形成
年代属于先秦时期的国保单位的核心分布区,较
长的建都时间应是一个重要的因素。4.2.4文化 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其级
别与密度受历史时期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历史时期,陕西佛教文化的发展状况对佛教文化
遗产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在佛教建筑和石窟
寺类国保单位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佛教自汉代传
入中土,两晋之际关陇地区已成为弘扬佛教的重
要地区。十六国时期,前秦定都长安,借助佛教巩
固政权,使关中成为北方佛教重地。隋唐时期今
关中地区佛教文化得到了充分发展,长安由北方
佛教中心上升为全国佛教中心。中唐以后,长安
渐失全国佛教中心的地位,但仍然是北方佛教中
心。故此,关中地区佛教建筑类国保单位的分布
数量占古建筑类总数的近二分之一,石窟寺类国
保单位也主要分布于关中。陕南地区在两晋之际
偶有高僧传道,但当政者不崇佛教,佛教处于沉寂
状态。隋唐佛教大发展时期,陕南佛教虽有流布,
也较之于关中相对寂落。陕北地区的佛教在宋元
时期有了发展,在佛教建筑和石窟寺类国保单位
中,形成年代属于宋元时期的数量分布较宋元前 为多。5结论与建议1)陕西省国保单位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就时期分布而言,国保单位的形成年代多属于秦
汉、隋唐和明清3个历史时期;就空间分布而言, 关中地区集聚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分布较少。国
保单位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且表现出较
强的相似性,其中从史前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今
第3期徐卫民等: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142-151.-445 -西安、渭南、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以今榆林、宝
鸡、汉中为核心的次级密度圈。近代以来,以延安
[5 ] PEPE M. A city GML mul/scale approach for the con
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Wmgo: The
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和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
圈并存。2) 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对陕西省国保
case study of the olf town of taranto (idly) [ J]. ISPRS
InternaHonai Journal of Geo-1Normation, 2020,9 ( 7 ):
单位的时空分布影响深刻,国保单位的形成及其 分布的过程,也是这两方面因素在特定地域内随
2-26.[6] DRZEWINCK M. The impact of online archaeological
databaseson eeseaech and heeotagepeotectoon on Joedan
着时间的演进相互作用的过程。国保单位的时空
分布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优越的区域耦合紧密$[J ]. The Journal of the Council for British Research in
the Levant,2017,49(7) :64-77.3)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
化,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资源“活化”,是当下文 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结合陕 西省国保单位保护利用情况,需因地制宜地制定 相应的保护利用方案。具体而言,陕西省国保单
位密集分布的地区,可依照单体和片区相结合、点
线面相串联的保护利用理念,通过建设考古遗址 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对国保单位进行整体性保
护利用。陕西省国保单位的次级密度分布区,多 位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在文化遗产保
护与利用的过程中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
入,增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重视文化 遗产保护管理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强基层工作人
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陕西省国保单位的保
护工作还需纳入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
之中,推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
用。参考文献:(1 ] DAVIS T. F—m babyion to baghdad: Cultural heWmgo
and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republic of iraq ( J ]. Inter- naUonai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2014,21 ( 4 ):
445-463.[2] ERIKA J. Techera. Safeguarding cultural heritage:Law
and policy in Fpi [ J ]. Journal of Cultural HeWmgo,
2011,12(3):329-334.[3 ] BLAKE J. Taking a human rights approach to culturalheWmgo protection [ J ]. HeWmgo & Society, 2011,4
(2):199-238.[4]任超.德国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规范体系、发展趋
势和借鉴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21,46(1):142-151.REN C. The normative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and
mferencc value of legal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Wmgo
in Germany [ J ].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 Phil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 2021,46 ( 1 ):[7] OIKONOMOPOULOU E,et al.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of cul
tural mutes in Chios Island, Greece [ J ]. Journal of Ar
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2017,14(9) :742-757.[8] 杜祥瑞.对真实性原则在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再
认识[J].四川戏剧,2019(6) :74-77.DU X R. Rerecogni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authenity in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 J ]. Sichuan
Deama, 2019( 6): 74-77.[9 ] Ole Risbela, et al. Monitoring cultural heWmge bycomparing DEMs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aerial photo
graphs and airborne laser scanning [ J ]. Journal of Cultural HeWmge,2015,16(2) :202-209.[10] 李博,甘恬静,韩诗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文化线路
遗产价值评价研究:以万里茶道资江段为例[J].中 外建筑,2018(12) : 41^13.LI B,GAN T J, HAN S J. Evaluation of cultural mute
heWtage value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akongZoioangSectoon asan eaampoe [ J] .Cho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2018( 12) : 41 -43.[11] RUHANEN L. Cultural heWtage and Indigenous tourism
[J] .Journal of HeWUce Tourism, 2019,14 ( 3 ) : 179-
191.[12] 陈炜,张晓雯,程芸燕•旅游开发对西南地区汉传佛
教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研究:以广西桂平西山为例
[J].广西社会科学,2012(11) :22-26.CHENW, ZHANG X W, CHENG Y Y.Reseaech on
the inOuencc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rotec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cultural heWmge in Southwest Chi
na :A case study of Xishan Mountain in Guiping,
Guanyal [ J ].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al, 2012 ( 11 ): 22-26.[13 ] DRAGOUNI M, FOUSEKI K. DWrers of community
paetocopatoon on heeotagetoueosm poannong: An empoeo-
cal investigation [ J ]. Journal of HeWmge Tourism,
2018,13(3):237-256.[14]李然,王春阳.社区参与视角下世界文化遗产地社
区发展研究:以湖南永顺老司城村为例[J].长江师-446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1卷范学院学报,2020,36(5) :20-28-LI R,WANG C Y. Research on the community devel- opmeniofwoead cuaiueaaheeoiagesoiefeomihepeespec-
[19]徐纪安,李文静,吴朋飞.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河南科学,2015,33
(4) :632-638-XU J A,LI W J, WU P F. Spyial and temporal distrl-
ioee ofcommunoiy paeiocopaioon: A case siudy of dosicheng village in Yongshun, Hunan Province ( J ]-
JouenaaofYangiaeNoemaaUnoeeesoiy, 2020, 36 ( 5 ) : 20-28.buioon chaeacieeosiocsand onfuencongfacioesofoniango- b ecu iuea-heeoiageon Henan Peoeonce [ J] .Henan
Science, 2015,33 (4) : 632-38.[15] 冯琳,李康,胡子楠.人工智能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20 ] NUNTA J, SAHACHAISAEREE N- Determinant of
与利用领域发展对策初探[J]-城市建筑,2019,16(25) :16-18,22-cua-iueaaheeoiage on ihe spaioaaseiong ofcuaiueaa
aandscape: Acasesiudyon ihenoeiheen eegoon ofihao-
FENGL, LIK, HUZN.Peeaomonaeysiudyon ihede- eeaopmenisieaiegyofaeiofocoaaonieaogenceon ihefoead ofaechoieciueaacuaiueaaheeoiagepeoiecioon and uioaoaa-
ioon [ J] .Ueban Aechoieciuee, 2019, 16( 25) : 16-18, 22.[16] 梁慧琳,张青萍.园林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测绘与
信息管理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2020,44(5):9-16-LINNG H L, ZHANG Q P. Research progress on 3D
dogoiaamappongand onfoemaioon managemeniofgaeden
cuaiueaaheeoiage [ J] *JouenaaofNaniongFoeesieyUno- eeesoiy ( NaiueaaScoenceEdoioon) ,2020,44( 5) :9-16*[17] 吴其付.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兼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J].旅游科学,2010,24 (5\":25-31*WU Q F*Thespaioaaand iempoeaadosieobuioon ofihe
woead cuaiueaaheeoiageon Chona, and iheappaocaioon of
ihewoead cuaiueaaheeoiageon Chona[ J] *Toueosm Sco- ence, 2010,24( 5) : 25-31*[18] 白如山,刘恺恺,张癑婷,等.安徽省文化遗产时空
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文物保护单位的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 4) :378-384*BAI RS,LINK K,ZHANG Y T. The spatial and Em-
poea-eeo-uioon ofcu iuea-heeoiageon AnhuoPeoeonce
and oisonfauencongfacioes: A peespecioeeofcuaiueaa
heeoiagepeoiecioon unois [ J] .JouenaaofAnhuoNoemaaUnoeeesoiy ( NaiueaaScoenceEdoioon) , 2018, 41 ( 4 ) : 378-384.aand [ J ] *Peocedoa-Socoaaand BehaeooeaaScoences, 2010,5:1241-1245*[21] 刘海飞,苏丙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
影响因素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宁夏工程技术,
2016,15( 3) :239-244*LIU H F, SU B J. Spatial distrid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ioesofpeoeoncoaaoniangobae cuaiueaaheeoiage: A
casesiudyofShaanaoPeoeonce [ J] *NongaoaEngoneee- ongTechnoaogy, 2016,15( 3) : 239-244*[22] 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1-[23] 王远飞,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7.[24] 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
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98(2) :1-11.ZHU S G, WANG Y L, HU L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aomaiechangeon Guanahongaeeadueonghosioeocaapeeood [ J] *QuaieenaeyScoences, 1998 ( 2) : 1 -11 *[25] 赵天改.关中地区湖沼的历史变迁[D]师范大学.西安:陕西
, 2001*[26] 史念海,萧正洪,王双怀.陕西通史历史地理卷
[ 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18*[27] 薛平栓.陕西历史人口地理研究[D].西安:陕西师
范大学,2000:19*[28] 徐卫民.陕西帝王陵墓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7:8*(编辑亢小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