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来源:易榕旅网
授课内容 《天马》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本课词语。 学习目标 2、理解全文内容,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和周密,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写简单的提纲,了解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小黑板,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给课文分段,说一说文章的说明结构。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马踏飞燕》 1、联系上下文解释“匠心独运”和“迎刃而解”这两个词语。 2、结合选文内容说一说“飞燕”构思高明之处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 来以及象征意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件艺术珍品,赞扬了中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卓越才能,表明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的伟大现状。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1、给这篇文章列提纲。 2、解决课后第二个大题。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古诗二首》 学生参与面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学习目标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初步体会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学习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习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初步体会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作者简介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试着自己翻译二首古诗的诗文大意。 2、两首古诗分别表达看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两首古诗的异同。 4、如果让你以马为赞颂对象写两句话,你会怎样赞颂马?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 1、说一说与马有关的成语? 2、说一说与马有关的诗句? 六、课堂小结 《房兵曹胡马》通过写马的风度、神韵和本领,抒发了自己的胸怀和抱负。 《马诗》借骏马戴上金笼头在边关大漠肆意驰骋来表达诗人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这两首诗都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巩乃斯的马》 学生参与面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学习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感受夏日草原上马群在暴雨中奔跑的壮阔场面和作者对马的赞美。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从哪些方面写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3、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从对马群奔跑场面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5、你们有没想过,作者仅仅是在写马吗?他还想表现什么?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马》 1、找出文中含有马的成语? 2、在你的印象中,马有哪些优秀品质?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夏日暴雨中万马奔腾的壮阔场面,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由衷赞叹,表达了作者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写出对这个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生参与面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针对主要部分写简洁明确的提纲。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位置、地形、成因、生物分布的情况,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险峻、神奇和秀美。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读课文说一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熟读课文归纳每个段落的意思。 3、哪些段落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相关知识? 4、读第3段说说文中引用传说的好处? 5、读第4段说说通过什么样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点。 6、读第5段为什么说“大峡谷的两边”是“垂直的自然博物馆”?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庐山的云雾》 1.作者把云雾想象成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本文概括了雅鲁藏布大峡谷,使我们领略到了那里奇丽壮美的景观,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的赞叹和喜爱。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九、作业设计 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摘抄优美句段。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浙江潮》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本课词语。 学习目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并背诵《浙江之潮》。 3、感受浙江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小黑板,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体会这两篇课文语言的不同。 2、《浙江之潮》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的? 3、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 4、《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潮水的?你能找出描写作者观 察顺序的词语吗?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听潮》 1、作者在描写大海的声音时列举了哪几种声音? 2、读了选文,你有怎样的感受? 六、课堂小结: 本课包含两篇课文。《浙江之潮》是一篇古文,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观潮》是一篇现代文,文 章通过对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色描写,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 丽。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潮来时的景观固然雄伟,但是我们在观潮时更应该注意自身安全,你 来写一个警示牌为大家介绍一下注意事项吧!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 红树林 》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红树林的特点,背诵喜欢学习目标 的段落。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浮荡、世外桃源、贫瘠”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并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作者简介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 红树林为什么被称为好“奇观”?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3、作者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4、你喜欢红树林吗?为什么?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红树林》 1.红树林有哪些作用? 2.你的身边有哪些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六、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作者在海南岛琼山看到的海上森林-----红树林如仙境般美丽迷人的景象。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红树林的喜爱和对红树林精神的赞美。 。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1.你的身边有哪些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独立识字学词,理解词语意思。 学习目标 2、对照《春天的故事》的歌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幸福。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作者简介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小村庄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通过阅读诗歌,说一说诗歌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春天的故事》 1、一位老人指的是谁? 2、你知道中国“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的原因吗?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 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 中国改革开放的赞美之情。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说一说你的家乡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唯一的听众》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 3、理解老妇人所说的话的含义。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作者简介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没有遇到老妇人之前“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遇到老妇人之后“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 3、从老妇人的话中可以看出老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欣赏是一种善良》 1、概括地写出文中的小故事。 2、你从短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成长为能奏出真 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 明无论做什么事,直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学习本文的的手法试着写一位身边的人。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唱脸谱》 学生参与面 1、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2、初步了解京剧中不同脸谱与人物性格的联系,感受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文化。 3、结合听唱歌曲,品味《唱脸谱》及京剧的韵味,体会其表达的特点及效果,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京剧及戏曲音乐的热爱。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作者简介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课文中的脸谱有哪些颜色?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2、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戏?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看京剧》 1、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描写观众观看京剧表演时的表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课堂小结 课文从外国人的角度谈论了脸谱的特点,赞美了丰富多彩的京剧脸谱文 化,表达了对民族艺术的热爱。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唱脸谱》这首歌词有哪些特点?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我喜欢》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本课词语。 学习目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通过阅读和理解,品位段落句子,从中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小黑板,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一个自然段在结构上 有什么共同之处? 2、请你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3、作者喜欢哪些事物?请你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4、作者从哪些方面抒发了自己喜欢的情怀?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我喜欢出发》 1、找出能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有怎样的体会?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首生命的颂歌,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 自己喜欢的景物、事物以及喜欢它们的独特情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热爱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请你仿照文章的格式写一写你喜欢的事物。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生命与水》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独立识字学词,理解词语。 学习目标 2、了解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科学饮水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3、学写提纲,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与顺序,体会课文语言严密的特点。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作者简介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说说课文是什么文体(体裁)? 2、人体与水有着怎样的关系? 3、课文是怎样说明人体与水有着密切关系? 4、我们应该怎样科学饮水?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水的危机》 1、请概括目前我国水资源的三个特点。 2、读完短文后,你有怎样的启示? 六、课堂小结 本文先说明了人体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接着围绕水构成生命和维持生 命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说明了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最后介绍了科学饮水的知 识,告诉人们要养成科学饮水的良好习惯。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古诗二首》 学生参与面 1、会认1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濛”等词在学习目标 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意,尝试品味诗歌的韵味。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小黑板,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歌大意。 2、两首古诗都描写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3、体会两首古诗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西湖的绿》 1、用横线画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绿的颜色的词语。 2、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六、课堂小结: 《过分水岭》写作者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姻缘及感受,诗人化无情 为有情,表达了对溪水的喜爱和惜别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的晴天和雨天景色都非常美好,表达了诗人 对西湖的赞美。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水的诗歌。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一个苹果》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独立识字学词,理解重点词语。 学习目标 2、感受志愿者战士坚强的革命意志,以及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阶级友情。 3、理解当时的艰苦环境和战士间的真挚的感情。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作者简介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课文中的这个苹果是从哪来的?围绕苹果写了一件什么事? 2、战士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分吃一个苹果的?为什么没有吃完? 3、从战士们分吃一个苹果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一罐水》 1、哪位妇女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从“孩子,为了妈妈,你喝吧”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个苹果为线索,讲述了在防炮洞里战友们互相推让苹果——八 个人吃一个苹果,一圈下来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的故事。赞扬了我军在当时恶 劣形势下团结友爱,展现了战士们无私的奉献精神风貌。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寓言二则》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本课词语。 学习目标 2、理解“刻舟求剑”、“郑人买履”的意思,背诵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 3、理解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小黑板,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从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买履的人为什么买不到履?从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选择其中一则寓言,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它写得具体生动。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画龙点睛》 1、联系上下文解释“活灵活现”和“目瞪口呆”这两个词语。 2、结合选文内容解释“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并用这个成语造句。 六、课堂小结: 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些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1、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2、选其中一则寓言,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它写得具体生动。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迟到》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本课词语。 学习目标 2、理解父亲严厉深沉的爱,懂得要正确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 3、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写出“我”改正错误的过程,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小黑板,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文中这位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都犯了哪些错? 3、父亲到底有多严呢?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4、两次哭一样吗? 5、当父亲给小海音送去花夹袄时,如果你是小海音,你此刻最想对爸 爸说?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迟到以后》 1、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的这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朴实、细腻的语言讲述了小时候作者和父亲之间的一件事,突 出了父亲“严中有爱”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1、解决课后第一个大题。 2、解决课后第二个大题。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授课内容 《成吉思汗和鹰》 学生参与面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本课词语。 学习目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会用情节曲线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和通过言语、动作描写表达人物心情的写作方法。 3、懂得“不要在发怒时处理任何事情”,对待错误要认真反省。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3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小组讨论,讲解 课前准备 预习卡,小黑板, 过程 一、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卡 二、预习反馈 三、自主探究 1、成吉思汗为什么会犯错? 2、他犯了什么样的错? 3、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 四、合作交流,能力提升 1、讨论: 2、更正: 五、“以一带多”,阅读与训练 《尝试错误》 1、联系上下文解释“百战百胜”和“幡然醒悟”这两个词语。 2、你还能再举一个能表达作者观点的例子吗?试着写一个吧。 六、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写了成吉思汗一怒之下杀鹰,后来又后悔的故事,告诉人们在 盛怒的时候处理事情往往会发生错误而让人追悔莫及的道理。 七、当堂检测 八、抽查 作业设计: 1、课文是怎样描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被鹰撞翻的经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板书设计: 教后感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