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CGIS的地图要素矢量化
要求:
1. 利用影像配准(Georeferncing) 工具进行影像数据的地理配准 2. 编辑器的使用(点要素、线要素、多边形要素的数字化) 注意:在基于ArcMap 的操作过程中请注意保存地图文档
实验步骤:
第1步 图形配准-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 .................................................................... 1 第2步 输入控制点 ............................................................................................................ 2 第3步 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 ...................................................................... 5 第4 步 分层矢量化-在ArcCatlog中创建要素图层 .......................................................... 5 第5步 从已配准的地图上提取居民地并保存到上面创建的要素类中 ............................... 10 第6步 捕捉环境设置 ....................................................................................................... 12
第1步 图形配准-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
数据:海燕乡数据采集实验图,名称为“实习用图.bmp”
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扫描配准,对扫描后的栅格图进行检查,以确保矢量化工作顺利进行。
打开ArcMap,添加“影像配准”工具栏。
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实习用图.bmp”添加到ArcMap中,会发现“影像配准”工
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第2步 输入控制点
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通过读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控件点――图廓点。
在”影像配准”工具栏上,点击“添加控制点(add control point)”按钮。
使用该工具在扫描图上精确到找一个控制点点击,然后鼠标右击输入该点实际的坐标位置,如下图所示:
用相同的方法,在影像上增加多个控制点(大于3个),输入它们的实际坐标。点击“影
像配准”工具栏上的“查看链接表(view link table)”按钮。对于误差较大的控制点,可以删除然后重新采集。
注意:在连接表(view link table)对话框中点击“保存”按钮,可以将当前的控制
点保存为磁盘上的文件,以备使用。
下次要使用已经保存的控制点时,直接选择“载入\\load”即可。
检查控制点的残差和RMS,删除残差特别大的控制点并重新选取控制点。转换方式设定为“二次多项式”
增加所有控制点,并检查均方差(RMS)后,在”影像配准(Georeferencing)”菜单下,点击“rectify”,打开对话框,Cell size默认,Resample Type选择第二个,输出路径默认到图幅文件夹下,格式为Tiff,完成保存。
第3步 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
在”影像配准”菜单下,点击“矫正”,对配准的影像根据设定的变换公式重新采样,
另存为一个新的影像文件。
加载重新采样后得到的栅格文件,并将原始的栅格文件从数据框中删除。后面我们的数
字化工作是对这个配准和重新采样后的影像进行操作的。
通过上面的操作我们的数据已经完成了配准工作,下面我们将使用这些配准后的影像进行分层矢量化。
第4 步 分层矢量化-在ArcCatlog中创建要素图层
该数据采用的是西安80坐标系统、3度分带
(1) 打开ArcCatalog.在指定目录下,鼠标右击,在“新建”中,选择“个人
Geodatabase”。并修改该Geodatabase数据库的名称(例如test3.mdb)。
(2) 下面将为该Geodatbase创建新的要素类,首先创建一个“等高线”要素类来存储
等高线要素。在ArcCatalog中,鼠标右击test3这个个人 Geodatabase,在“新建”中选择“要素集feature dataset”.
(3) 为要素集设定数据投影坐标参数
点击下一步,其他参数可以使用系统缺省的参数,直至完成。
(4) 创建要素类(feature class)
要素类即为数字化过程中的图层设置,每一个类可以代表某一类要素。在具体数字化过程中,可以从点、线、面出发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要素进行分类。 下表为所给的数字化图像的要素分类参考: 一 级 类 大 类 小 类 (可以作为要素类名称) 权属要素 权属区域 1100 POLY 代 码 实体类型 符 号 分层(表) (缩写的要素类名称) QSQ
权属界 乡界 村界 河流 1250 1260 2110 2120 2101 2220 2230 2350 2360 LINE LINE POLY POLY LINE line point QSJ SXX SXM SXX DL JMD 水系 地理基础要素 道路 湖泊、水库 水涯线 公路 农村路 乡政府所在地 居民点 村委会所在地 上表中,QSQ、QSJ、SXX、SXM等或者中文的乡界、村界、河流、湖泊等均可以作为要素类进行创建,即为我们上课时所讲的数据层的设计。
(5) 输入创建的要素类的名称“居民地(jmd)”,点击下一步。
(6) 点击下一步,完成图层创建。
(7) 下面我们将为该数据创建新的属性字段。“名称”,类型设置为“TEXT”用来存储居
民地的名称信息。
(8) 点击完成这样,我们就创建了一个点状、线状或面状的要素类。
第5步 从已配准的地图上提取居民地并保存到上面创建的要素类中
(1) 切换到ArcMap中, 将新建的线要素图层,加载到包含已配准地形图的数据框中,
保存地图文档为test1..mxd
(2) 点击右键,打开“editor”工具栏,在“editor”下拉菜单中执行“start editing/开始
编辑命令”,并选择前面创建的“居民地”要素类。确认编辑器中:任务为――新建要素,目标为――居民地,设置图层――居民地的显示符号为红色,并设置为合适的宽度。
(3) 将地图放大到合适的比例下,从中跟踪点状居民地,并通过右键输入该居民地的名
称。选中要素,点击鼠标右键,弹出以下对话框
选择“属性”,弹出下图所示对话框,即可进行要素属性值的修改。
(4) 反复重复,完成整个图层所有要素的数字化。关闭影像,数据进行编辑,进行一步
练习线要素的其它操作,比如线段的合并、分割、编辑顶点等操作。
第6步 捕捉环境设置
在绘制线要素时,为了保证首尾结点可以准确捕捉上,需要打开捕捉环境,点击editor-snapping。
弹出下图所示对话框,打勾选择捕捉方式即可。
数字化图像要素说明
下图为实习中所用到的要素的简单说明
要素采集时注意:
当两类要素重合时(例如村界和河流重合)时,只数字化一次(河流),然后将数字化结果拷贝到村界层即可,而不需要数字化两次。拷贝完成之后,要注意要素之间的捕捉。
附录:
一.数据分类、分级、编码、分层和符号系统
1.地图要素分层、分类、分级和编码与符号 大 类 小 类 权属区域 权属要素 权属界 乡界 村界 河流 水系 地理基础要素 道路 湖泊、水库 水涯线 公路 农村路 居民点 2.权属信息编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家统计局设管司设置的最新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截止2003年12月31日)规定编码方案:
**(省、直辖市) **(地区、省辖市) **(县、市、区) ***(乡) ***(村)
由于不清楚省、地区、县等信息,本数据的编码定位为4位:*(乡) ***(村);但属性表还是保留12位。
一 级 类 代 码 1100 1250 1260 2110 2120 2101 2220 2230 实体类型 POLY LINE LINE POLY POLY LINE line point JMD DL QSJ SXX SXM SXX 符 号 分层(表) QSQ 乡政府所在地 2350 村委会所在地 2360 二.基表结构和图层顺序
图层的顺序是:QSQ、SXM、SXX、QSJ、SXX、DL、JMD
字段 权属代码 权属名称 面积 周长 人口数量 土地等级
字段 等级 类型 字符型(10) 类型 整型 字符型(10) 浮点型 浮点型 整型 字符型(4)
长度 路基 路宽
字符型(10) 字符型(10) 字符型(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