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尴尬及其思考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尴尬及其思考

作者:盖艳

来源:《文理导航》2011年第24期

经典名著是人类精神的过滤器,智慧的结晶体,心灵的伊甸园,是人类思想对话和心灵沟通的桥梁。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经典阅读是铸造和强健人的精神骨骼的重要手段。新的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可是据调查,当前青少年文化取向上出现了疏离名著与阅读退化现象。老师们一厢情愿的布道与劝谕,并不能改变学生对经典日甚一日的疏离与冷漠。为什么经典阅读在教与学上会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现象?经典阅读教学走入了怎样的一个误区?这值得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

尴尬之一 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我曾对我校的高年级学生作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只有16%的学生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名著经典的热爱之情,有78%的学生坦然承认自己并不喜欢阅读老师推荐的“经典名著”,不喜欢读名著的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太长了”、“看不懂,太费脑子”、“读不读经典不会影响考试成绩”、“缺少阅读的时间”、“享受不到阅读的快感,没有阅读的兴趣”…… 说到底,许多学生虽然也知道阅读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可就是缺乏兴趣,爱不起来。或者即使是“爱”了,也“爱”得肤浅,“爱”得苍白,“爱”得不持久。 思考之一 培养阅读兴趣,磨练阅读意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经典名著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名著来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觉世界,激发他们心中温柔的、微妙的感觉和阅读的兴趣。教师还可积极调动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专家讲座、多媒体教学、电影观摩、片断鉴赏等,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但值得注意和警惕的是,在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后,随后的阅读要有科学有效的指导的跟进。否则,学生阅读经典的热情很快就会如火花般熄灭了。 尴尬之二 快餐化、平庸化、感官化的阅读代替经典阅读

目前市面上最为流行的漫画、言情、武侠、侦探、魔幻等快餐和消遣读物已经逐渐成为学生阅读的首选。这种情形的阅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不到拓展,人生境界得不到升华,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思想的锋芒就可能钝化,本该高速运转的思想链就可能锈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的经典名著的教学又怎样呢?不少教师通过所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等现代技术,把经典做成了一道道麦当劳式的文化快餐,电影、录像,图片、音乐……经典阅读课变成了气氛轻松、时间经济、学生欢迎、皆大欢喜的“集体宴会”。可是热闹之后学生无法或者很难进入经典文学作品独到的语言背后的人文天地、情感世界。在经典阅读课上,经典被“缺席”阅读了。这种文本的“缺席”阅读造成的结果是阅读平庸化、阅读感官化。 思考之二 经典阅读应该回归文本,紧扣文本,巧用媒体

经典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结构,它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生命离不开原作,犹如神之于形,灵之于肉。任何对原作的再创作,即便是成功的再创作,都会造成原作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不同程度的失真,甚至会有较大扭曲和改变。经典的价值在于它的原创性与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经典阅读时阅读主体与文字的互动过程及其激发的精神愉悦和心灵感悟其他接收方式不能与其同日而语。虽说“一图胜千言”,但文字独有的触导功能是形象语言无法相比的。只有通过这种返璞归真式的文本阅读,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对作者对话,倾听作者的心声,体验稳重的情感,品位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从而形成相应的语文素养。 尴尬之三 其实,我并不懂你

语文教学中我们学习经典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走近它、理解它,然后将它的精神内核植入我们的生命,涵养我们的精神。实际上的情况却是,在文学经典的教学中,由于一些学生个人阅历、文化素养与经典所需要的理想的读者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与经典之间还很难建立起对话的平台,并不能真正读懂经典名著。而同时,在学生思维也日趋活跃和个性化的今天,很多教师鼓励他们对经典名著进行重新解读和多元解读。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发现这些解读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如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的是:愚公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时做这件事,而要等到自己老了,还要其他人继续自己的事情呢?于是认为《愚公移山》反映的是中国人的“老人崇拜”。这些“反弹”“新解”实质上是“乱弹”“误解”。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具体分析能力了,否则学生是越读越朦胧,纵使读上千遍万遍也是枉然了。

思考之三 理性放手,鼓励思考

“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很多人由此认为,作品解读可以天马行空,任意而为。现在盛行戏说乾隆、水煮三国、歪批水浒的读法,作为娱乐文化自然有其价值;但在教育活动中,以“戏说”的态度对待经典,既是对现代阅读理论的歪曲,也是对教育价值的贬损,更是对经典的不恭,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很大。面对博大精深的经典,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意义结构,反对阅读教学中的专制与独裁,但这一切的前提,却是静心阅读原文,领会作品本身的意义以非文学性的解读经典文学难免会走错路,出现对文本的“乱弹”和“误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汉代大学问家刘向曾提出:“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经典名著对阅读主体的文化浸润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改变人们的气质,会使人超凡脱俗,即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教育学生拿出时间和精力,认真地读点经典名著,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镇下舍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