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项训练:课内阅读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北京的春节》第三到六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解释词语:
万象更新:______________。 2.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插说
3.选文中的一个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人们也紧张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孩子们准备过年要做的事都有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腊八粥》选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nǎng)
第1页,总15页
………线…………○…………
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
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nú)孥说得对。” 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合拢—____________ 浓稠—____________ ………线…………○…………搅拌—____________ 好奇—____________
7.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这两个词语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8.根据选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文第一句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来说明腊八粥受所有人喜爱。
B.选文第二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说明腊八粥的制作过程。
C.“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D.“塞灌”写出了人们吃腊八粥时的痛快淋漓。 9.选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八儿对腊八粥的期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朋友,你喜欢吃腊八粥吗?写一写你吃腊八粥的心情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一到四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从前,有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
有一次,鲁滨逊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心里想: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等到潮水退了,鲁滨逊看到那翻了的船,有一半浮在海面上,离岸并不远。他就找了一些术头做成木筏,划到船边。在船舱里,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没有淹死的一条狗、两只猫陪着他,这使他在凄凉中感到一丝安慰。
鲁滨逊走遍荒岛,在山坡上选择了一块有水源、有树荫、又可以防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那儿可以看到海面,他希望瞧见过往的船只,以便请求救援。 11.解释词语。
第2页,总15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 ………线…………○………… ………线…………○…………
闻所未闻:______________ 12.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有( ) A.笔、墨水、纸 B.罗盘、地图 C.日晷、望远镜 D.猫、狗 E.内衣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13.鲁滨逊用笔、墨水和纸非常节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鲁滨逊为什么说“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鲁滨逊在没有找到墨水、笔和纸之前是怎样计算日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匆匆》第二、三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6.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空虚—________________ 伶俐—_______________ 17.把课文补充完整。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____________。太阳他有脚啊,______________地挪移了;我也___________跟着旋转。于是—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__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_________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18.第三自然段是按照________顺序,用_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时间匆匆的。 A.事情发展顺序 B.时间顺序 C.空间顺序 D.比喻 E.排比 F.拟人
19.作者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朋友,读了选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那个星期天》第六、七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头了。醒来时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这一次不能原谅。我不知道那堆衣服要洗多久,可母亲应该知道。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
第3页,总15页
………线…………○…………
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线…………○…………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不记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2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永不罢休,永不停止。________________
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22.“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这是一个__________句,把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心情。
23.母亲发现“我”无声哭泣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24.“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
25.你是怎样评价作者的母亲的? 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第二十到二十八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26.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机智—________________ 怒气冲冲—_________________
27.“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选文中有有段对父亲外貌的描写,其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静而慈祥的脸”体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 29.为什么父亲“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页,总15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线…………○………… ………线…………○…………
30.从选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为人们服务》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31.把课文补充完整。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___________的说过:人固有___________,或重于___________,或轻于___________。
32.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33.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是因为他是_______________。
34.说说你对“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阅读
阅读古诗《十五夜望月》,完成下面的练习。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5.解释词语:
十五夜:__________________ 尽:__________________
36.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朝诗人________,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7.根据古诗判断对错。
(1)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律诗。___________
(2)这首诗第一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词语“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写出了萧瑟苍凉之景。__________
(3)“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___________
(4)“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__________
38.解释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并简单地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第5页,总15页
………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描写中秋节的古诗很多,再写两句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下面的练习。 ………线…………○…………40.把下面的文言文补充完整。
一儿曰:“我以____________,而日中时_______。”一儿曰:“我以__________。” 41.翻译句子。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你是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页,总15页
______________,而日中时……○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线…………○………… ………线…………○…………
参考答案
1.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2.B
3.孩子们忙乱,大人也紧张。
4.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5.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解释词语的能力。
万象更新:指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2)
本题主要考查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的作用1、解释说明 2、表示递进 3、表示延长 4、表示转折。 从“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可知,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各种玩意儿有哪些。 (3)
考查了对过渡句的辨析。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中句子“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是3-6自然段的过渡句,承上面的孩子们的欢喜,启下面大人们的忙碌。 (4)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可知,大人们之所以忙乱,是因为他们为了过年准备很多的年货,非常忙碌。 (5)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伴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可知,孩子们过年的时候需要买杂拌儿、爆竹、各种玩意儿。 6. 并拢 粘稠 搅和 新奇 7. 垂涎欲滴 迫不及待
第7页,总15页
………线…………○…………
8.C
9.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10.喜欢,腊八粥里面有很多杂粮,很香很糯。 【解析】 ………线…………○…………(1)
考查近义词。弄懂一个词的意思,才有找到词的近义词的基础,加上很多近义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含有相同的语素,用共同词素去组词,结合两者就能准确的找出词语的近义词。 (2)
考查词语的理解。
垂涎欲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 (3)
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
C项错误,“喜的快要发疯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期盼。 (4)
考查描写手法。妈妈和八儿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八儿要哭的样子”属于神态描写。“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是对妈妈动作的描写。 (5)
考查阅读感悟。把腊八粥的口味和吃腊八粥时高兴愉悦的心情写出来即可。 11.指听到了从来没听说过的事情,也形容该事物非常罕见。 12.ABC
13.要用它们来记录事情,而且这些鲁滨逊不会制作 14.因为目前岛上只有他一个人。
15.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上刻字:“我于1659年9月30日在此上岸。”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在这个方柱的两边,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一个再大一倍的斫痕。
第8页,总15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线…………○………… ………线…………○…………
【解析】 (1)
考查字词解释。
闻所未闻:指听到了从来没听说过的事情,也形容该事物非常罕见新奇。 (2)
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结合第三段“在船舱里,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陆续搬到岸上。”可知鲁滨逊从船上搬下的东西有吃的和用的,D项内衣是穿的。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3)
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原文“但是墨水用完以后,我就办不到了,因为我想尽办法还是制造不出墨水来。”可知鲁滨逊住在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笔、墨水和纸这些东西会越用越少,鲁滨逊自己又不会制作,只能省着用。 (4)
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可知这是因为目前这个岛上只有鲁滨逊自己一个人。 (5)
考查 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结合原文“在岛上待了十一二天以后,我忽然想到,由于没有本子、笔和墨水,我将没法估算日子,甚至分不清休息日和工作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并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竖在我第一次登岸的地方,上面刻着:“1659年9月30日,我在这里登岸。”在这根方木杆的侧面,我每天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这样,我就有了日历。”可得出答案。 16. 充实 笨拙
17. 斜斜的太阳 轻轻悄悄 茫茫然 洗手 吃饭 默默
18. B EF
19.因为面对逝去的日子,作者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所以不禁流泪落汗。 表达了作者对飞逝的时光感到紧张和无奈。 20.时光飞逝,不可回转。
第9页,总15页
………线…………○…………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背诵默写,要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不要………线…………○…………写混课文内容即可。 (3)
本题考查的是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第三自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句的内容,作者“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因为面对逝去的日子,作者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所以不禁流泪落汗。从这句话中表达了作者对飞逝的时光感到紧张和无奈。 (5)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短文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可以围绕珍惜时间,时光飞逝等角度进行描写即可。
21. 永无止休 一声不吭
22. 比喻 声音 时光的脚步 怀念旧时光
23. 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我一边道歉 焦急又无奈 24.愧疚
25.母亲是爱孩子的,但又因为生活的琐事而忽略了孩子。
第10页,总15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线…………○………… ………线…………○…………
【解析】 (1)
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在文中形容永不罢休,永不停止的词语是:永无休止。
在文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的词语是:一声不吭。 (2)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母亲的声音”比作“时光的脚步”,写出了作者怀恋旧时光的心情。 (3)
本题考查课文的理解与分析。
由“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可以知道母亲发现“我”哭泣后的表现是: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一边亲吻着我一边道歉,写出了母亲焦急又无奈的心情。 (4)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从“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两句话可以体会到,因为自己午睡过了头,所以没有出去,而时间不会因为我的错误而停止,表现了作者愧疚的心理感受。 (5)
本题考查人物的分析。
从母亲只顾着自己一直在洗衣服,而忽略了作者的感受,可以知道母亲会因为生活的琐事而忽略孩子。从母亲发现作者哭泣后,又愧疚的把孩子拉进怀里,一边亲吻一边道歉,可以知道母亲其实是爱孩子的。26. 机敏 火冒三丈 27.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8. 遭受了严刑拷打 对 “我们”的爱
29.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还有就是不让我们担惊受怕。 30.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终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
第11页,总15页
………线…………○…………
【解析】 (1)
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线…………○…………(2)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文内容和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在原文中“一种伟大的力量”指的是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3)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内容“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其中“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父亲对 “我们”的爱。 (4)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和语境进行理解。根据原文“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可以得出父亲“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还有就是不让我们担惊受怕。 (5)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和语境进行理解。从文段中关于父亲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爱孩子的父亲,终于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 31. 司马迁 一死 泰山 鸿毛 32.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33.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34.这个队伍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背诵默写,要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
第12页,总15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线…………○………… ………线…………○…………
文内容即可。 (2)
本题考查的是找出文段中的中心句,仔细分析原文的内容。根据第二段文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可以得出中心句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3)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关于张思德的描写,可以得出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是因为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4)
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语句的特点和上下文的语境进行分析。“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句话的含义是这个队伍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35.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都。
36. 唐 王建 树 乌鸦 露水 桂花 月亮 思乡
37. × √ √ √
38.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这两句诗诗人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来表达思念之情。 3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解析】 (1)
考查字词解释。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楚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要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 (2)
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第13页,总15页
………线…………○…………
(3)
考查理解古诗的主旨。
(1)错误,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4)
考查诗句的理解。意思是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线…………○…………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5)
考查诗句积累。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有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40. 日始出时去人近 远也 日初出远 近也 41.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42.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43.说明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解析】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 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背诵默写,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默写,注意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按照题干的内容进行默写即可。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内容即可。 (2)
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结合原句的内容找出关键词语,根据关键词进行理解和辨析。这句话的含义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
第14页,总15页
……○ …※○※……题※……※…答…※…订※内订…※……※线……※…※…订…○※※○…装…※…※……在※……※装要…※装…※不……※…※…请……※※…○○……………………内外……………………○○………………………线…………○………… ………线…………○…………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启发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写出自己从原文中得出的启发。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例如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4)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孔子不能决也”意思是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这句话中说明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__○…___……___…_…__…:…号…订考_订_…__…_…___……___……:级…○班○_…___……___…_…__…_…:名…装姓装…___…_…__…_…___……_:校…○学○……………………外内……………………○○……………………第15页,总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