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向磊
来源:《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年第12期
摘 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方式。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01-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教学类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在“大整合论”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在“小整合论”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及其意义
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式交互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把握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中进行课程学习,因对其利用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如下三种基本方式:(1)L-about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练习;(2)L-from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3)L-with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自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来,我国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这里举一个试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教改试验研究项目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确实有显著的效果。这个项目是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求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以下简称为主导——主体结构)。 1.小学生识字教学的主导
这种教学进程结构可用“看→听→说→写→打→想”六个字来概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看”和“听”环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学生还可以自我发现对汉字音、形方面的错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主动建构关于汉字知识的意义(体现主体作用)。并且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笔画、笔顺、读音、部件、间架结构及字义等方面的常见错误(发挥主导作用)。 2.小学生阅读教学的主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地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在给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篇课外读物并由计算机评分),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小学生低、中年级段作文教学的主导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打字表达”环节中,让学生在观看活动情境的同时,把想写的一段话或想写的一篇短文,通过“想打”方式,用键盘在屏幕上打出来。在“评议批改”环节中,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特别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在试验中学生普遍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因此,从实践过程中体现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习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认知活动和感情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多媒体课件和多姿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作为情景创设、学习字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即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2]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3,(5). [3]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
(责任编辑 刘 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