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 第37卷第5期 ¨ il li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ep.2012 Vo1.37 NO.5 羼癣喾研霉 拣 赫赫 I糍 炎黄文化的发祥地 “涿鹿"与“阪泉" 崔 勇,魏隽如 (保定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黄帝和炎帝是中国古史传说中杰出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古代圣治之典范。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及近年来对河南省濮 阳西水坡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实物,在厘清传说真相的基础上,着重考证炎黄文化的最早发祥地——河北的“涿鹿”和“阪泉”,认为我们 的祖先的确在涿鹿一带筑城生活过,也曾在这里多次交战,从而融合成今天的华夏民族,并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 关键词:炎黄始祖;发祥地;涿鹿;阪泉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2)05—0021—04 学术界以现有发现的最早文字——甲骨文为界,把中 岸东渡,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先到达晋南黄河之滨,后又 沿着黄河辗转来到内蒙,最后定居于太行山余脉与燕山余 脉群山环抱,桑干河由东向西流过的河北涿鹿盆地。 国历史分为传说时代和信史时代,甲骨文之前为传说时 代。据现有资料看,由先民们口头流传下来,后经记载的 两个最早的传说地名即“涿鹿”和“阪泉”。其因为父系氏 族公社晚期我们华夏族的三个祖先黄帝、炎帝、蚩尤之间 所进行的两次大战——“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而著名。 这两次大战不仅揭开了中华远古史上中国战争的序 幕,也奠定了三大部族共同铸造的炎黄文化的基础,它是 早期华夏文化的代称,同东夷文化、苗蛮文化齐名。但炎 《史记・五帝本纪》引《正义》日:“涿鹿,山名,涿鹿故 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9 ̄[117《读史方舆纪 要》载:“涿鹿山,州(保安州)西南九十里,一名独鹿山,涿 水出焉,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此。”l2 。由此可见,涿鹿因涿鹿 山而名,而涿鹿山又因涿水发源于鹿山而名。汉代设有涿 鹿县,今河北涿鹿县城东南还保存有古城垣的残迹。由此 可见,涿鹿是黄帝部族最初的邑居生活之地。 炎帝,号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据说其生于姜水, 故姓姜。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 从渭河流域到黄河中游是古代羌人活动的地方,故传说其 是羌人的祖先。当黄帝部落东迁时,炎帝部落也开始大迁 徙。炎帝族是沿着渭河东下,又顺黄河东行,期间与居住 黄文化的最早发祥地,却是史家争讼不已的一个重大学术 问题。有谓在陕西宝鸡,或云在山东曲阜、河北涿鹿、湖南 酃县、湖北随州、河南巩义县等地。我们根据文献记载和 考古资料,认为炎黄文化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北的涿鹿一 带,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涿鹿之战”与三祖文化的传说及其融合 炎黄文化是由黄帝、炎帝和蚩尤三大部族共同铸造的 在黄河下游和江淮一带的九黎族相遇。其首领蚩尤为了 保护地盘,率领九黎族,并联合巨人夸父部族与三苗部族, 共同驱逐炎帝,两大部族为了争夺适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 而开始了遭遇战。九黎族相对炎黄部落,居于中原,较早 进入了农耕时期,加上其善治兵器,又擅长角抵,故勇猛凶 悍,几次交战打败炎帝,接着便乘势追击。炎帝则率族沿 着黄河下游的北岸逃至大清河的支流涿水、再向北来到逐 早期华夏文化的代称。黄帝,姬姓,号有熊氏,是以熊为图 腾的部族。《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 名日轩辕。”l1 辕:引车的直木,轩:车的通称,因而传说他 是车辆的发明者。因其生前有功于民,故死后便成为子孙 怀念的祖宗神,并尊称为黄帝。其部族长期未脱离游猎生 活,故频繁流动,《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居轩辕之丘, 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0]6据郭沫若先生考证, 鹿,投奔于同出于少典氏,有近亲关系的黄帝族,两族遂联 合起来由炎黄二帝共同领导与蚩尤族展开了历时很长的 “涿鹿之战”。 上古时期,黄帝本居住在今陕西境内,为了寻找开阔肥沃 “涿鹿之战”,是一场青铜与石器的碰撞,是一场文明 与野蛮的搏杀。就其规模和意义来说,都可相侔于西方希 的定居之地,率领有熊氏族部落从陕西沿着黄河中游的北 收稿日期:2012—07—30 作者简介:崔勇(1954一),男,高阳人,保定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公共关系学研究。 、22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Ol2年第5期 腊古史上的“特洛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 大规模战争。 战争初期,蚩尤使用魔法造成满天大雾,把炎黄联军 团团围住,黄帝挥舞战剑站在指挥车上,却分不出东南西 北,故连连败退。有个叫“风后”的臣子见状,忙打造了一 个“指南车”,才冲出了包围,故传说黄帝是指南车的发明 者。之后,蚩尤九战九败,并被黄帝擒杀在涿鹿,传说杀死 他后手脚还戴着木枷,血枷扔至荒野,顿时化作一片枫林, 片片树叶鲜红,为血枷上的血迹染成。今长城一带还有秋 后变红的枫林。还有一种传说日蚩尤被追杀在山西解县, 其尸首分解为二,故那个地方叫解,解池水为红色,即为蚩 尤血化成。蚩尤部族的被俘者成为炎黄两部的奴隶,逃逸 者则流落到南方同苗蛮部杂居融合。 二、“涿鹿之战”的发生与黄河下游流向的缘源 从以上传说和历史记载来看,我们三大祖先部族的起 源是在陕西、山东,但为什么跑到河北的涿鹿去打仗呢? 这与古代黄河下游的流向有着不解之缘,如果我们了解了 古今黄河的变迁尤其是古代中下游的流向之后,对于涿鹿 交战之地自然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从巴颜咯拉山发源以后, 流经青海、四JII、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 东等9省区,在山东垦利县人海,干流5 464公里,流域面 积175.24万平方公里。其上游从青海的巴颜咯拉山到内 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中游:从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 镇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下游:今天是从河南郑州的桃花 峪到山东的垦利县入渤海。但是在历史上几千年的时间 里,黄河流过郑州桃花峪进入下游河段以后,像所有平原 地带的大河下游一样,频繁改道,四处漫流,直到战国中期 筑堤以前,还基本保持着这种自然状态。其下游河道基本 上是流经今河北平原(包括豫北、冀南、冀中和鲁西北),在 渤海西岸人海。由于改道频繁,当时的黄河下游河道布满 整个河北平原。 据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将近3000 年的时间内,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 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 二三十次,其中特别重大的改道发生过6次,现在我们能 够比较清楚地了解到的河道共有3条,分别见于《山海经》 《禹贡》和《汉书・地理志》。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战国以前,黄河下游是经河 北平原人海,具体路线是从河南浚县西南的古胥口开始, 黄河流向转向北,流经内黄(河南、河北交界处)之后,再向 北流入河北邯郸的魏县、曲周、邢台的平乡、广宗、巨鹿,转 丽流向东北至衡水的深县、安平后又北流人保定的蠡县、 高阳、清苑而折向东,经安新、容城又东流至廊坊的霸县、 至天津市东北入渤海。此称《山海经》河道。 《禹贡》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价值极高的地理著作,现在 许多古老的地理知识均来自此书,作者不详,烈代多数作 者认为著作年代为战国时期。《禹贡》中的黄河则由深县 附近东转,流向东北方,在今沧州以北入 此称《禹贡》 河道。 《汉书・地理志》中的黄河河道,是从宿胥口向东jE 流,至今濮阳县西南的长寿津,折而北流,经清丰、元城附 近,至今馆陶县东北,东折经高唐县南,北折至东光县西, 再折而东北流,于今黄骅县东人海_3 c2 。 当时炎帝族从陕西向今华北平原西部地带发展,就足 沿着《山海经》河道而东迁,并与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 区的蚩尤九黎族相遇交战失败后又由东向西退逃。当时 的黄河下游流向是由河南入冀州(今衡水的深县、安平)后 又北流至今天的保定境内,这里有大清河的据马河、易水、 唐河、濡水4大水系的9条支流,即高河(潴龙河)、孝义 河、清苑河(府河)、徐水、漕河、瀑河、杨村河、涿水、自沟河 等汇流经白洋淀与黄河水汇流后东流人渤海。 炎帝败逃至黄河下游的今保定境内的蠡县、高阳、清 苑后顺着白沟河而人涿水,再向北而进人涿水的发源地涿 鹿山,蚩尤紧迫至此,于是发生了著名的“涿鹿之战”,也由 此产生了三大部族融合的主流文化——炎黄文化。 三、濮阳西水坡遗址的考古发现 对“涿鹿之战”传说的佐证 1987年5月,河南省濮阳市文物管理部门在配合小 原化肥厂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的工程中,发现了一处公元 前451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濮阳西水坡遗址。其中心 为M 45号大墓,其墓圹为南圆北方的王冠形,东两宽3.10 米,南北长4.1o米,深0.50米。墓内埋葬4人,其中墓主人 为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位于墓室中央,仰身直肢,面 南的身位,头南足北。另有3位少年的完整尸骨,分别埋 于墓室东、西、北三面的小龛内,可能是自愿殉葬者。在墓 主人骨架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塑一龙一虎,左侧(西) 为一只长I.39米的虎图形,虎头朝北,背朝东;右侧(东) 为一条】.78米的龙图形,龙头朝北,背朝西。还有一蚌壳 堆和两根人胫骨摆成的勺形北斗星图案 ]4。 。 1995年1O月8日在濮阳市召开了“龙文化与中华民 族”学术研讨会,专家们经考证,大多认为此墓为蚩尤真 身墓。 M 45号墓圹既说明墓主人履行过帝位,又说日』]其继 承的是伏羲太吴文化传统,还表示墓主为龙虎二族联 的 族谱图徽。因为中国历来以龙虎象征帝王,源于伏羲氏茸 王天下。据《礼记・月令》载:商代前后,历官在观察犬象 时,把布 :黄昏时出现在南方的7个星想象为一只吗彤, 东方的7,1、 想象为一条龙,西方的7个星想象为一只 虎,北方的7个星想象为龟蛇缠绕形,共28个星而组成28 宿,又把28宿分成4组,每组7宿,布列在东、西、南、北四 方,即四象之说。其实它们是上古时期我国四个先祖部落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族徽(图腾)。誊秋战国时期四象 又标上了颜色,称为尔青(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苍龙是太吴族徽,白虎是少吴族徽(原为太吴的一一支-后迁 至西戎之地),朱雀为炎帝族徽(原在北方,被黄帝扣‘啵后 南下江淮两湖地区),玄武为颛项旅徽,黄帝放 l; 为黄 崔勇,等:炎黄文化的发祥地——“涿鹿”与“阪泉” 23 色。45号墓圹符合四象之说。 45号墓况与《黄帝经》的记载也相互印证。 《黄帝经》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西汉墓出 土的,其中《黄帝四经・十大经》中记载了黄帝与蚩尤交 战,并擒杀蚩尤的情况,较之它书为详。《十大经・五 正》说: 黄帝於走辞其国大夫,上於博望之山,谈卧 三年以自求也。单才、阉冉乃上起黄帝日:可 矣,夫作争者凶,不争亦无成功。何不可矣?黄 帝於走出其锵钺,奋其戎兵,身提鼓靶,以禺之 尤,因而禽之。帝箸之明,明日:反义逆时,其刑 视之尤。反义怀宗,其法死亡以穷。l_5 此段说黄帝去博望山修道三年后,炎帝被蚩尤追杀到 涿鹿,其部将单才、阉冉乃上山请黄帝出山争雄天下,黄帝 认为开战危险不答应。单才、阉冉乃游说黄帝:兴兵作战 固然凶险,若不争则不可能成功,为什么不争一争呢?黄 帝思考再三,于是带着斧钺,奋其军旅,亲身击鼓,与蚩尤 决战,并将蚩尤擒获。定其罪名为“违抗天时兴不义,反正 义违背黄宗”,施以死刑。 《十大经・正乱》中详细记载了太山稽回忆黄帝处置 蚩尤的经过: 黄帝身禺之尤,因而禽(擒)之。剥其皮革 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刹(刮)其发而 建之天门,日之尤之。充其胃,以为鞫,使人执 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难 瞰之……屈其脊,使甘其箭。不死不生,悫为地 程。上帝以禁,帝日:毋止吾禁,毋留(流)吾 (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止禁,留(醢),乱 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 更爽,心欲是行……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 以视(示)后人。L5J249 以上记载了令人惊骇的黄帝处死蚩尤的残酷刑法:先 是一刀刀的剥下他的皮,用其做成一箭靶令人射击;再抽 出他的筋,用之穿上一面旌旗悬于城门;又割下他的胃,往 里充塞杂物做成一一球鞫令人踢;接着将他的骨肉捣腐为苦 醢使天下品尝,进而把他的脊柱弄的像鼓风管样弯曲,折 断,让他在不死不活的痛 中忍受折磨。对此酷刑上帝为 之震惊,禁止其这样做,黄帝却说:不要阻止我的禁令,不 要流弃我的醢酱,不要扰乱我的百姓,不要断绝我的黄宗 大道。如果止我禁,流我醢,乱我民,绝我道,就是反义逆 时.绝对禁止。一定要谨守我规定的法令,不要违犯我制 定的刑法,以此昭示后人。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蚩尤被生擒活捉后,先从 眉心开刀剥皮,以破“天目”,接着从索骨下手抽筋,然后再 把腰脊打断,使其不能直立,后截断胸腔、胸椎,取出胃,使 身体异处,分解为肩、髀两部分。 这个记载与西水坡墓主的尸体状况非常吻合,其左臂 折断三截,左手腕斩断已不复存在,胸椎、胸骨也被砍断不 存,脚趾被截,胸肋被切,除胸腔上残存的两段胸肋外,其 余胸肋都不存在,这显然是经过开膛破腹开胸取出内脏 后,又被肢解的。墓主上半身胸以上只有头和肩,下半身 只有腰、胯、髀,说明墓主下葬时是把肩髀两部分拼合成的 “完尸”。依此可以推断,当时蚩尤余部乘黄帝族人沉浸在 胜利的狂欢之时,将蚩尤的残骨偷偷捡回,运到远离前线 的地方——西水坡秘密下葬,时间是公元前4514年正月 初八至十五日,从此这8天便成为九黎人的国难日。 再看九黎族后裔(彝族、纳西族、僳僳族、土家族、白 族、普米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等)的难祭仪式和以上记载 极其相似。 1.设难坛,坛上供难黑虎真君和白虎八部大王两神。 2.女性难师毕嫫身披虎皮八幅罗(难)裙在晚上祭罗 神(说明蚩尤为晚间下葬)。 3.难师毕嫫先跳“开山红”,用利刃在自己额上开血 口,滴血于纸上,念到:“以我之血,祭尔之祖”(表明蚩尤被 杀先从额头开刀)。 4.请九虎神,一老者扮黑虎头领(象征蚩尤君长),另 有8名成年男子扮白虎大王(九黎族部落首领)。 5.由黑虎真君率八虎进村跳难。 6.十五日那天,八虎人户拜年,挨户驱逐,送虎东归 (即蚩尤魂归故土)[439o。 九黎族后裔的难祭仪式和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 况,《黄帝四经・十大经》的记载相互印证,从而说明“涿鹿 之战”传说具有真实可靠性。 四、“阪泉之战”与炎黄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 炎黄二帝联合打败蚩尤后,为了争夺部落盟主又开始 争战于阪泉。阪:山坡,泉:水。对于“阪泉之战”的地点, 史学界颇有争议。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说在河北涿鹿东 南。证据为: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阪泉,今名黄帝泉, 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 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 也。”_1 今北京市延庆西北十五里有阪山,阪山下有阪泉。 延庆、怀来这道川,统称为“阪泉之野”。 再就是《晋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今县东南)东一 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1]5在古城垣东侧和阪泉平行还 有一条蚩尤泉水,北流汇为涿水(今称清水河),流向东北, 是今天官厅水库的水源之一。 一说在今山西运城盐池附近,证据为:宋沈括《梦溪笔 谈・辩证一》:“解州盐泽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 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 俚俗渭之蚩尤血。”[619 我们认为,在河北涿鹿东南更为合理,因为炎黄二帝 打败蚩尤后,应该先从涿鹿周围纷争而起,继而争斗到山 西运城盐池附近是可能的。 “阪泉之战”是在黄帝与炎帝共同战胜蚩尤后因权力 之争而爆发的又一次重大战役。战争期间,由于黄帝族民 富兵强,又驱赶着各种猛兽做先锋,三战而打败炎帝,炎帝 逃到南方,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其部族归属黄 帝。两战皆胜的黄帝,逐杀蚩尤,取代炎帝,遂率领炎黄部 族昂首南下,进居到黄河流域并长期生活下来,从此取得 24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并成为各部落拥戴的天子。 部落联盟共同敬奉的图腾。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 普鲁士将军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中说:“战争 “龙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 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为。.[7]143“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 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 作为氏族部落间空前规模的大战,虽然很残酷,但结果却 体,,L ,从此它成为中华民族延续时间最长的图腾神,今天 导致了三大部族的交往和融合,并构成了华夏族的最初 我们仍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 联合。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很重视历史传说的价值,他 到了黄帝的后裔颛顼、帝喾时期,又从黄河流域进居 认为历史传说与神话不同,其中包含着历史元素。关于黄 到江汉流域,据说在南迁过程中,“五十二战而天下成服”, 帝、炎帝和蚩尤的一些传说也不失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 从此,黄河流域到江汉流域的许多部族便与黄帝族通婚, 历史资料,其丰富的内涵折射了早期人类的生活经历以及 互为联盟,这时的联盟已突破了原来血缘氏族的界限而发 古代人们对我国人类始祖业绩的怀念和赞美。从以上所 展为地域性部落联盟。地域性部落联盟是最初的国家和 引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九黎族后裔的祭难活动均证实 民族的雏形,它比原来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或部落要大得 了传说的真实性。说明我们的祖先的确在河北的涿鹿一 多,所以到帝喾之后的尧、舜、禹时,这个部族的人便自称 带筑城生活过,也曾在这里多次交战,从而融合成今天的 “夏”或“诸夏”,孔颖达解释“夏”为大,夏禹所建的夏王朝, 华夏民族。所以,我们认为,“涿鹿”和“阪泉”是我们炎黄 即大王朝之意。 始祖最早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源。“千 炎、黄、蚩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规 古文明开涿鹿”[9_3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肯定了 模战争,虽然很残酷但历史意义非凡。 《中国上古史演义》中的这一名句,使涿鹿更成为黄、炎、蚩 一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为中国五千年 三祖共同开创的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滥觞于黄河之滨的华夏五千年文明, 在桑干河畔得到空前宏大。 [参考文献] 二是结束了部落方国时期因战争而形成的双头领导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体制,开始向文明时代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转换,并成为政 [2]牛汝辰.中国地名由来词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治制度上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涿鹿之战” 社,1999. 后,炎黄二帝共同执政,炎黄两族构成华夏族的主干,故后 [3]辛德勇.黄河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阪泉之战”后,炎帝战败,黄帝 [4]王大有.中华龙种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由一个部族的首领变成所有部族的首领,被推举为天下共 [5]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一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M].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7. 主,历史记载和传说的黄帝便多,并成为中国人神话性的 [6]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M].武汉:崇文书局,2007. 祖先,故后人又称为“黄帝子孙”,鲁迅诗日:“我以我血荐 [7]克劳塞维茨.战争:第1卷[M].中译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轩辕”,更把轩辕黄帝当做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从此开 事科学院,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始步入文明时代。 E8]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三是“龙”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龙 [9]陈樨常.中国上古史演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最早是太吴族徽,即濮阳西水坡M45号大墓中的龙图形, 社,2006. 形状相对单纯。而“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后,黄帝汇集 [责任编辑郭玲] 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成一种新形象的龙,并作为各 The Birthplace of Yanhuang Culture ——‘‘Zhuolu’’and‘‘Banquan’’ CUI Yong,WEI Jun—ru (Baoding College,Baoding,Hebei 071000,China) Abstract:Huangdi and Yandi are outstanding tribal leaders in Chinese ancient legend,are the ancestors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are the ancient model of governance of sage.According to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in the 1iterature and the ar— 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excavation in recent years of Puyang Xishuipo site of Henan province,and on the basis of legend tO clarify the truth.this paper emphatically studies the earliest birthplaces of Yanhuang culture一‘‘Zhuolu’’and “Banauan”in Hebei province.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our ancestors did live in the Zhuolu area,and many wars happened here,thus today'Chinese people came into being.And these places become the Chinese nation culture source. Key words:Huangdi and Yandi;birthplace;Zhuolu;Ban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