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年考研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来源:易榕旅网


2018年考研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真题试卷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单项选择题

1. 在“交通信号灯亮度对汽车驾驶员辨别信号灯所需时间的影响”的实验中,信号灯亮度和驾驶员辨别时间分别是( )

A.自变量、因变量 B.因变量、自变量

C.自变量、控制变量 D.因变量、控制变量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交通信号灯亮度对汽车驾驶员辨别信号灯所需时间的影响,从题中可知信号灯亮度是自变量,驾驶员辨别时间是因变量。故本题选A。

2. 在记忆研究中,为了防止复述产生作用,通常采用的控制方法是( ) A.Donders减因素法 B.Ebbinghaus节省法

C.Steinberg加因素法 D.Peterson—Peterson分心法

正确答案:D

解析:在彼得森等(Peterson—Peterson,1959)所做的典型实验中,每次给被试听觉呈现3个辅音字母,如H、L、M。为了阻止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立即听觉呈现一个三位数,如268,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1至18秒)迅速地做减3逆运算,并说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即要报告265、262、259……一直到规定的保持时间结束。这种呈现刺激和回忆之间插入干扰作业以阻止复述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被称为Peterson—Peterson法。故本题选D。

3. 最早使用实验方法对注意选择性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彻里(E. C.Cherry)。他的经典实验是( ) A.视觉搜索实验 B.双耳分听实验 C.三耳人实验 D.四耳人实验

正确答案:B

解析:彻里(Cherry,1958)是最早研究选择性注意的,追随作业理论来源于他的双耳分听实验。彻里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只耳朵获得的信息。结果表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而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

由于没有受到注意,没有被人们接受。故本题选B。

4. 为考察汉字字频(高频、低频)与声旁规则性(规则、不规则)对汉字阅读的影响,研究者将50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名,一组既阅读高频一规则字,也阅读高频一不规则字;另一组既阅读低频一规则字,也阅读低频一不规则字。该实验中的声旁规则性属于( )

A.被试内变量 B.被试间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正确答案:A

解析:该实验设计类型为2×2的混合设计,被试内变量为声旁规则性,被试间变量为汉字字频。故本题选A。

5. 先让被试学习一系列汉字,然后在测验时提供汉字的偏旁部首,让被试补写其余部分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汉字。这种记忆测验方法是( )

A.语词确定 B.残词补全 C.词干补笔 D.语词识别

正确答案:C 解析:词干补笔测验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三个字母或者字的局部偏旁,让被试补写其余字母或者偏旁,从而构成有意义的单字或单词,如psycho,填成psychology。残词补全是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把缺一些字母或局部笔画的字填上适当的字母或笔画构成有意义的字,如a a in,填成assassin。故本题选C。

6. 用极限法测定绝对感觉阈限时,如果在递增序列中求得的阈限值显著大于递减序列的阈限值,则说明存在某种误差,这种误差是( )

A.习惯误差 B.期望误差 C.练习误差 D.疲劳误差

正确答案:A

解析:(1)期望效应是指被试对刺激的来临抱有期望,过早地报告转变了。造成递增过程中,阈限偏低;而递减过程中,阈限偏高的现象。(2)习惯误差是因为被试习惯于实验的刺激而过晚报告实验转变了。造成递增过程中,阈限偏高;递减过程中,阈限偏低的现象。(3)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境,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练习可使阈限降低。(4)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

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疲劳可以导致阈限升高。故本题选A。

7. 在实验中,如果被试在自变量各个水平上的因变量作业成绩都很高且无明显差异,说明实验存在( )

A.霍桑效应 B.晕轮效应 C.地板效应 D.天花板效应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天花板效应,由于任务难度太大或过于容易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或最低端的效应,分别称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故本题选D。

8. 用经典心理物理学方法测定感觉阈限容易产生序列效应,为了控制这种效应,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恒定法 B.消除法 C.匹配法 D.ABBA法

正确答案:D

解析:可以采用ABBA方法进行平衡。故本题选D。

9. 在一项考察初中生英语学习效果的研究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自学辅导式和启发式,使用的英语教材有A、B、C三个版本。该实验设计是( )

A.二因素实验设计 B.三因素实验设计 C.五因素实验设计 D.六因素实验设计

正确答案:A

解析:两个自变量,教学方法、教材版本,实验设计为2×3实验设计。故本题选A。

10. 在感受性测定的实验中,特定刺激条件下由被试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而得出的虚报率和击中率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

A.回归曲线 B.渐进线 C.练习曲线 D.ROC曲线

正确答案:D

解析:ROC曲线,即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又称等感受性曲线。故本题选D。

11. 下列关于纯音掩蔽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掩蔽音对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 B.掩蔽音越强,掩蔽的频率范围越大 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

D.高频对低频的掩蔽效果要大于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

正确答案:D

解析:纯音掩蔽实验说明: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加;掩蔽音对于频率相接近声音的影响最大;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效果。故本题选D。

12. 下表所列的设计方案可用来考察学习中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 A.首因效应 B.倒摄抑制 C.前摄抑制 D.近因效应

正确答案:C 解析:材料在系列里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它表现为系列末尾的材料记忆的效果最好(称为近因效应),其次是系列开始呈现的材料(称为首因效应),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最差。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故本题选C。

13. 依据APA的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下列参考文献书写格式正确的是( )

A.Borst,G.,Kosslyn,S.M.,&Dennis,M.(2006).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wo image—scanning paradigm.Memory&Cognition,34:475—490.

B.Borst,G.,Kosslyn,S.M.,&Dennis,M.(2006).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wo image—scanning paradigm.Memory&Cognition,34,475—490

C.Borst,G.,Kosslyn,S.M.,&Dennis,M.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wo image—scanning paradigm,Memory&Cognition,2006,34,475—490

D.Borst,G.,Kosslyn,S.M.,&Dennis,M.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wo image—scanning paradigm.Memory&Cognition,2006,34:475—490

正确答案:B

解析:参与文献书写格式:作者(年份).文章名称.期刊名称,期别,页别。故本题选B。

14. 如果实验出现了自变量的混淆,直接受到影响的研究效度是( ) A.内部效度 B.外部效度 C.结构效度

D.统计效度

正确答案:A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因素引起了因变量的变化,那么这个实验就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所以,内部效度与无关变量的控制有关。故本题选A。

15. 建立顺序量表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A.分段法 B.感觉等距法 C.等级排列法 D.差别阈限法

正确答案:C 解析:顺序量表的建立方法——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等距量表的建立方法——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比例量表的建立方法——分段法与数量估计法。故本题选C。

16. 一个测定反应时的实验指导语为:“请您注视屏幕中央,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将出现一个红色的方块,要求您看到红色的方块后立即按键盘上的空格键。看到红色方块后反应越快越好……”。由此可以判断该实验是( )

A.简单反应时实验 B.选择反应时实验 C.辨别反应时实验 D.加法反应时实验

正确答案:A 解析:该实验指导语表明此实验是一个简单反应时实验,只涉及当一个刺激呈现时,需被试立即做出反应。故本题选A。

17. 武德沃斯等人提出的测定个体面部表情的方法是( ) A.直线量表 B.圆形量表 C.三维模式图 D.锥形模式图

正确答案:B 解析:武德沃斯等人提出的测定个体面部表情的方法是圆形量表。故本题选B。

多选题

18. 在内隐记忆研究中,加工分离程序需要的测试条件包括( ) A.独立条件

B.结合条件 C.包含条件 D.排除条件

正确答案:C,D

解析:加工分离程序提供了两种测试条件。在第一种条件下,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因而它们是协同关系,这种测试条件称为包含条件;在第二种条件下,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好相反,因而它们是对抗关系,这种测试条件称为排除条件。故本题选CD。

简答题

19. 在一项检验大学生心理旋转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若在平面旋转条件下,三维物体和字母R为两种刺激材料,以性别为被试变量,每种实验处理需要4名被试,要求不同性别的被试进行匹配判断并记录其反应时。请给出两种实验设计方案并说明每种方案最少需要的被试数量。

正确答案:(1)采用混合设计。 被试间变量——性别;被试内变量——旋转条件。每种处理安排4名被试,则需要8名被试。 (2)采用完全随机设计。 2×2设计,即被试间设计,有4种实验处理,每种处理安排4名被试,则需要16名被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实验设计类型的掌握。从题干中可知,该实验以性别为被试变量,所以性别一定是被试间变量,如果旋转条件为被试内变量,则整个实验分为2组,每组4个被试,一共需要8名被试。如果旋转条件也设为被试间变量,则整个实验分为4组,每组4个人,一共需要16名被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