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中国古代有句治学名联是这样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一句话叫:十年寒窗苦。这些都一直被中国人奉为至理名言,于是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到的关于学习的概念就是一个字——“苦”!
学习苦吗?学习不苦!我们要树立学生的“乐学观”,这就是我在本文中想探讨的话题。
先来简单谈谈中国传统式“苦学观”的弊端。
人的天性是喜欢享受的,而不喜欢辛苦的。而我们灌输给学生的思想是学习很苦,要苦读书,读书苦。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以学习为“苦”,把学习当“苦差事”,越学越乏味。不恰当地形容此状态下的学生就是:课外是条“龙”,课内像条“虫”,学生“厌学”“弃学”时有发生,影响了教学,困绕着老师。学生对学习都产生了厌倦,怎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呢?在中国家长及教师的压制下,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勤奋的学生,可是有多少是真正自己想学乐学的呢?很多孩子都是在自己压自己,自己逼自己,他们的童年少年没有享受,只有痛苦。
那么提倡“乐学观”的依据又有哪些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落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我国古代也有关于“乐学”的倡导,孔子就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
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轻松,比别人好。
“乐学”就是对学习产生一种热爱,这种热爱可以让人兴奋到极点,人兴奋了就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再艰难的事情都敢去做,都会去做,热爱总是让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热爱可以让一切事情为它让路。热爱如果发生在网络游戏上,就是网瘾;如果发生在收藏上,就是收藏爱好;而发生在学习上就是“乐学”,学生沾上网瘾当然是不好的,是消极的热爱,我们倡导的是对学习的这种积极的热爱。
“热爱学习”就是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做学习的奴隶!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热爱,有了“乐学”观,学习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让学生树立“乐学观”。
首先是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爱思考的好习惯,而不是一味地教育孩子上课认真听讲就行了。周末的时候完全可以带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不管孩子起先能看懂多少,关键是要去看,就是看看图画也行。要鼓励孩子多提问,不要怕自己被孩子“问倒”没面子。
其次是教师。作为教师,我觉得可以按以下几点来做:
1.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是有感情、会思维、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人,只有做到师生间相互平等,人格互重,教学相长,双方的创造精神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从而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兴趣可以把艰苦的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享受,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要善于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出能引起思维风暴的问题。比如对“灯”这一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一个学生对灯的抽象理解,可以引发出无数“生命的灯”“知识的灯”等理解。
3.在教学中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教学过程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我们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自己共同猎求知识、发现真理的过程,则这种探索、创造过程,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过程,而不是他们的负担。
在教学中还应该鼓励学生问(质疑、驳问)教师。仍以语文为例,讲到《唐雎不辱使命》时有学生就问:秦王就那么容易被唐雎的语言所吓倒吗?好像有点失真。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巧设情境,寓教于乐;用实物法、图画法、配乐法、角色扮演角色朗读等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我们还可以注意运用面谈、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等方式或设立收获袋,放各种奖励卡,如创新思路卡、精彩发言卡、优秀作业,让学生自己记录自己的点滴进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树立学生的“乐学观”还有待于各位同仁的共同探索,愿我们的学子都能乐学起来!
作者单位:江西会昌第二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