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理学机制研究 姜妍 高福佳 金玲 王妍 韩淑英。 摘要:随着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与认识,许多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不断问世,不管是实验研究结果 还是临床研究结果均体现了中药所具备的多靶点、多层次的综合疗效以及功能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是其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最基本体现, 有效地阻止以及延缓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其核心作用。中药作用温和持久、毒副作用较小或者无毒副作用…。目前发现降血糖的 成分有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皂苷类、萜类等多种化学结构类型,其中有的已经进入临床使用。黄酮类抗糖尿病的研究跃然成为新 近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中药;2型糖尿病;并发症;机制;研究 1.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学机制 1.1对胰岛素的调节 胰岛素是胰岛8细胞分泌的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的分泌不 足是糖尿病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因此促进胰岛B细胞再生以及刺激其 分泌激素是糖尿病治疗的首要途经。中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方式多种多 样。1.胰岛B细胞受到直接刺激可以分泌胰岛素。2.保护以及修复受 损胰岛B细胞可以使血清胰岛素含量上调。3.阻止胰岛13细胞凋亡亦 可以有效刺激胰岛素分泌。4.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血清胰岛素的含 量。5.胰升糖素含量下调。可使血清胰岛素含量上调。6.刺激胰岛素 敏感性可以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7.胰岛素受体数上调及胰岛索与受 体的结合力增强均可以提升胰岛素敏感性。8.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还可 以通过人为或者自然影响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 1.2抑制 一2葡萄糖苷酶 o【一2葡萄糖苷酶(a一2glycosidase)是一种消化酶,存在于人体消 化道,与血糖密切相关,中药可充作n一2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而抑 制d一2葡萄糖苷酶作用,延长碳水化合物被机体消化的时间,肠黏膜 的吸收单糖缓慢,餐后血糖窄幅升高,进而可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全占淑等研究报道:大豆异黄酮可以抑制d一2葡萄糖苷酶从而起到降 糖作用。 1.3促进外周组织和靶器官对糖的利用 据报道:糖尿病动物模型出现糖原代谢异常.表现为肝糖原和肌糖 原减少,提示糖原代谢在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相关文 献报道:菊苣胶囊可大幅降低肾上腺素高糖小鼠模型的血糖含量,并能 明显提升肝糖原贮存,减少其分解。提示我们菊苣胶囊降糖机理与胰外 途径,尤其与增加肝糖原贮存、减少肝糖原分解相关性强。肉桂可以增 加2型糖尿病大鼠肝糖原、肌糖原储存量,从而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 的利用,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1.4其他 中药对糖尿病及并发症改善的机制是多方面、多途径的,除上述药 理学机制之外,还存在其他降糖机制,如:1.通过延缓肠道对葡萄糖 的吸收而降低血糖。2.骨胳肌纤维成分改变可以大幅增加胰岛素敏感 性。3.靶组织葡萄糖转运体4含量的大幅增加可以提升胰岛素的敏感 性。 2.中药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理学机制 2.1调节血脂代谢 2型糖尿病常见的血脂紊乱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 高,被称为“2型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谱”,是心血管疾病重要 的危险因素。多危险因素干预研究(MRFlT)提示心血管死亡率随胆固 醇水平增加而增加。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结果也确定LDL —c是糖尿病患者最强的冠心病危险预测因子。 2.2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 高糖高脂血症均有血液流变学异常,特别是血粘度升高是诱发心脑 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韩淑英等研究发现荞麦花总黄酮(TFBF) 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发现,其可使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红细胞压 积明显降低。提示可能是TFBF通过降糖、降脂,改变血管活性物质等 因素而改善了高粘、高凝、高聚集状态,有利于降低血栓的形成和发 展,其到了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对实验性糖尿病动脉粥样 Business 商 硬化和血栓的形成的发生和发展起有效的防治作用。 2.3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高血糖可产生过大的氧化压力,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保持平衡被破 坏,自由基积累而使机体受损。许多证据都表明氧化损伤与糖尿病的发 生以及并发症的出现有着极大地联系。中药能通过抗氧化机制降低糖尿 病患者血糖水平。其中黄酮类水飞蓟素可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逆 转胰岛损伤。形态学研究还发现有些黄酮醇类抑制溶酶体膜葡萄糖转 运、维持渗透压直接地抵制氧化进攻。 2.4蛋白非酶糖化抑制作用与非酶糖化终产物抑制剂 糖尿病(DM)肾病和视网膜病变是DM的主要慢性微血管并发症。 在DM微血管并发症的成因学说中,蛋白质的非酶糖化反应(nonenzy— matic glyeosylation,NEG)学说受到注目。Maillard(美拉德)反应初级 生成物之一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DM并发症的发病及进展呈正相 关,其终产物(非酶糖化终产物,AGEs)在糖尿病并发症部位大量蓄 积,显示了持续高血糖状态下蛋白质糖化与DM并发症的因果关系。且 有文献报道:AGE抑制剂氨基胍(AG)投予DM大鼠,虽然不改变血 糖水平,但是具有防止胶原AGE化,并改善DM视网膜病变、肾病和 神经病变的病理与机能的作用。这些事实强烈支持DM微血管并发症与 AGEs的关系。 2.5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糖尿病并发症的成因之一为多元醇代谢活性亢进的渗透压学说,认 为当血糖升高时刺激醛糖还原酶生成,活性 显增强,而使山梨醇通路 激活,其活性可超过正常4倍以上,由此在细胞内产生大量山梨醇。继 而引起白内障;而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在临床上最常见的远端对称性多发 神经病变的原因,又是以山梨醇与肌醇代谢紊乱为主。选择ARI(醛糖 还原酶抑制剂)改善糖尿病患者聚醇代谢通路异常,可使多元醇水平恢 复正常。并能改善神经传导功能、延迟白内障形成及蛋白尿的出现等。 基于上述原理,近年来,国外许多实验室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醛糖还原 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6改善血管内皮损伤 糖尿病长期代谢紊乱可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进而内皮源性NO生 成减少或血管对NO反应性降低,同时ET表达上调,使NO/ET的平衡 趋向ET,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及舒张功能障碍。韩淑英等的研究发现, 荞麦花总黄酮可使链脲佐菌素引起的糖尿病大鼠,血中ET含量降低、 NO含量升高,恢复NO/ET的平衡。说明其对糖尿病弓l起的血管内皮功 能损害有保护作用。亦可能对粥样硬化起一定抑制作用。(作者单位: 1.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2.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河北联 合大学基础医学院) 参考文献 [1] Belinky PA,Aviram M,Fuhrman B,et a1.The antioxidative effects of the isoflavan glabridin Oil endogenous constituents of LDL during its ox2 idationc[J].Atherosclemsis,1998,137(1):49—52. [2] 黄蕾,陆雄.中药治疗糖尿病药理学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 2010,31(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