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发展趋势浅析 李忠义 (微电子工业区总公司摘要: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呼唤新能源。人类生活、 生产都要消耗大量能源,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人类无法 生存。迄今为止,人类所使用的一次能源——煤,石油、天 天津300385) 1.3.5集热器大都与供暖、供冷机组相联,除供应生活热水外,还部 分解决了采暖、制冷能源需求,综合效益很高。 1.4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国内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 几点: 1.4.1集热器建材化——开发和研制商陛能的、可建材化的平板集 热器,是太阳能集热器技术的发展方向。预计未来国内集热器市 场中80%以上为平板集热器。 1.4.2功能多样化——建筑能耗的主体是供暖、供冷能源消耗,国 外的集热器涂层技术已经可以适应太阳中高温应用领域,使得太 阳能热利用技术必然从单一的热水供应,转向“供暖、供伶和热水 供应”的“三联供”系统,实现真正意义的“低能耗建筑”。 能效果 1.4.3系统大型化——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经济性与综合效率,与 系统的规模成正比,即系统越大,经济性越好,综合效率越高;加 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 之为满足供暖、供冷负荷,集热器安装面积很大。因此,太阳能热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 利用系统的规模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 此外,当前发达国家太阳能热利用已经不仅仅局限] 供应生 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3.75×l0 w)的22亿分之一,但 活用热水,而已经发展到与供暖、制冷系统相连,解决部分采暖、 已高达173,000TW,相当于500万t煤,比目前人类年消耗的全部 制冷能源需要,并且集热器已发展为建材式,部分或全部替代传 能量还多几万倍,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统建筑材料,寿命低、无法建材化的玻璃真空管式集热器已不能 我们所称的太阳能利用,即指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 适应这些需要,应运而生的是平板式集热器。 化学的直接转换,其中技术最成熟、与常规能源对比经济效益最 2适用于平板集热器的磁控溅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 好的是光热利用。通过转换装置把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利用的 属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 2.1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太阳热能,采用在集热器表面涂覆某种涂 1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国内现状 层的方法来提高太阳能集热器吸收热能的效率。 1.1产量规模大但人均量低 我们知道,太阳主要以电磁辐射的形式给地球带来光与热; 中国是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和使用国,集热器的年产量是全世 而有温度的物体同时又以热发射的方式散失热量。所以单一的涂 界的76%,但人均量比较低。在世界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排名中, 层(如黑柒),在提高物体对太阳光线吸收能力,将更多光能转换 中国排第七。按照现在的规划,到2020年时,以中国的集热器的 为热能的同时,也由于热辐射的提高加大了该物体热能的散失, 保有量是2.7亿mz、人口按15亿计算,集热器面积可以达到 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效率, 180m91000人。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608m2/1000人。这不但表 所幸的是太阳光谱的波长分布范围基本上与热辐射波长不 明了我国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巨大开发前景,也显露出我国和世 重叠。因此要实现最佳的太阳能热利用,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满足 界其他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的巨大差距。 以下两个条件:①在太阳光谱内吸收光线程度高,即有尽量高的 1.2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少。水平参差不齐 吸收率a;②在热辐射波长范围内有尽可能低的辐射损失,即有尽 现在全国从事太阳能热水器研究、开发、生产的企业4000多 可能低的发射率£。 家,年生产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超过100万『n2,产值100亿元以上, 般来说,同一材料对同一波长而言,吸收率和发射率有同 居世界第一位。但是4000多家企业里,真正掌握技术的企业屈指 样的数值,即吸收率高则相应的发射率也高。对于不透明材料来 可数,低水平模仿的产品较多,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很严重,太阳 说其吸收率a与反射率Y满足如下关系:a+Y=1。因此,最有效 能热利用技术还仅是以全玻璃真空管热水器等低端家庭用产品 的太阳能光热转换材料是在太阳光谱范围内(即 <2.5 m), 为主。与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相比,我国集热器产品的技术含量普 吸收率有a 1而反射率Y 0;而在热辐射波长范围内(即 > 遍不高。 2 m),有吸收率a一0而反射率Y l。一般将具备这一特性的涂 1.3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国外现状 层材料称为选择性吸收材料,通过特殊工艺将这些在基体表面生 发达国家里重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国家非 成的金属陶瓷膜,一般称之为选择性涂层。 常重视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尤其以色列、奥地利等太阳 2.2适用于平板集热器的磁控溅射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技术与设备 能技术先进国家。其普遍应用的技术和产品有以下几个特 : 磁控溅射是在真空室中,使氩原子变成氩正离子及一个自由 1.3.1集热器95%以上是平板式,另有少量的金属流道一真空管 电子,氩正离子轰击阴极的金属靶材,溅射出金属粒子沉积到基 集热器,已基本淘汰了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 体上。同时阴极还发出二次电子,其加入电子运动形成了自持的 1.3.2集热器安装多采用镶嵌式、建材式,部分或全部替代传统建 辉光放电。磁控溅射技术通过调节辉光放电的电压与电流易于控 筑材料; 制薄膜的沉积速率,从而实现在大面积上沉积厚度均匀的薄膜. 1.3.3平板集热器生产线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是由红外高反射金属层、视需要的 1.3.4大型和超大型工程系统较多; 隔离层、吸收层与减反层组成的。吸收层是金属与介质的复合材 一然气,大部分都是从地下采挖得来。但上述能源储量有限。 根据有关的统计数据,从现在开始,地球中储存的石油和 天然气只够30年的开采,煤也只能使用200年。此外.常 规能源均为化石燃料.使用中必然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如 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如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全球温 室效应带来的种种自然灾害.大气的严重污染.人类生存 环境和地球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都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还 世界以蓝天碧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意愿 关键词:太阳能;热利用产品;磁控溅射:吸收涂层;节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第8期 料薄膜,该复合材料薄膜是使用在空气中化学稳定性良好的金属 或合金作为阴极,通过磁控反应溅射形成金属与介质复合材料薄 膜。基体金属选择为锏,制一铝复合金属或其它金属。最表面为减 反层薄膜,以增加整个吸收涂层对太阳光的吸收能力,而对发射 比影响很小,不仅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参数,耐温与抗氧化性能 优良,还具有很高的溅射沉积率,降低生产成本。 2.3磁控溅射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技术发展 十年前,适用于平板集热器的磁控溅射太阳能选择性涂层技 术,世界上仅德国、奥地利、瑞典等国家少数企业所掌握,在我国 属空白,我国生产平板式集热器所需相关产品完全需要依赖高价 进口,成为制约我国高温太阳能集热板发展的瓶颈问题。 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研制成功。国内平板太阳能选择性吸 收涂层是运用多腔单靶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其总厚度约头发丝的 l/200,吸收太阳辐射能约96%,转换为热能,而自身向外发射约 5%(100℃状况)。其技术特点是采用一个靶,既制备底层又制备 吸收层,使磁控溅射设备大为简化,靶材料利用率约提高一倍;同 时采用多腔进行溅射,若干次层的吸收层和红外高反射的底层制 备,连续完成,提高了涂层稳定性;并且生产工艺无污染。. 由于这一太阳选择性涂层的吸收层是由不同的金属成分组 成的若干层膜,可针对太阳不同波长的光谱选择不同的金属成分 的选择忭涂层材料进行膜系设计,因此,可根据需要通过调整金 属成分实现较高的吸收比率和尽可能低的幅射比率,使集热器的 效率达剑最佳。 磁控溅射选择性涂料产品与传统产品比较 J ¨:】lj|I I 1xq’1 0贵溺 ,一 t13. , l -。I j 铬 小产 A ( 1f t ) 收LE 0.54 o.8 ().96 曼1. (e卜 ) 目 L匕 o.2o o.Zo 0.05 千I散} 热 ’社 3,1% 60% 90‘% l蚵~日匿-T,-U)“ f氐 址&, :城泺(25o℃) -I,- ℃) ~ 。I・ _r“ ) (:{o0 500 10 卜 :{0 ● (300 500℃5o I I. J {j辞命d进筑 f} ‘j: ( ・Y・ 也 I、 1 龇10 、 、 ; 技 1 ☆单: 简0T‘ 舟址 ・ 拙定§ 』圭 苇 定 l ~ -r| ”4、 、、』^ 火— ,Ii J t卡 俺U ,‘ ,1 ,一 — 蹴 E¨丁; J F7 ‘,— j : ¨l】 粉,I l、| 一C仆t}t 价槲 1.{0 /m‘ I20 J /m 4结语 磁控溅射选择性涂料产品的应用,可解决建材型太阳能集热 板高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瓶颈,对促使我国太阳能集热器产品 的升级换代有重大作用,并能改变我国太阳能利用规模大但技术 含量低的现状,对我国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具有非常积极的拉动效 应。它可以用于建筑用低辐射玻璃的镀膜,高精度医疗器械(如心 脏起搏器等)表面处理,太阳能电池薄膜的制备、电子产品的处理 等,颇具有推广意义,对促进这些行业的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具有 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李忠义,男,天津,本科,研究方向:热能利用。 3与传统产品比较 (上接第31页) 4.4.2回流比 污水处理系统回流比很重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当系统回流 比控制在100%时,系统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为80%和55%, 当处理系统的同流比增加到200%,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可达 92%和75%。当系统稳定正常运行情况下,随着回流比这项参数的 增长,氨氮的去除效率会上升,但出水硝酸盐浓度会小幅增加。虽 然回流比对化工废水处理效果影响较大,但对化学需氧量这项指 标的影响不明显,当回流比增加一倍时,化学需氧量去除率仅增 加5个百分点。当回流比继续增加时,回流污水的溶解氧破坏了缺 氧条件。缺氧条件下适宜反硝化细菌对亚硝酸盐的反硝化作用,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好在这种情况下,反硝化菌活性受到 抑制,硝酸盐的去除效率下降,总氮的去除效率也随之下降,因此最 变换废水;酸性气体脱除废水;硫回收废水;氢气回收废水以及其 他工业废水等等 。煤化工生产中的工艺废水必须妥善处理,实现 达标排放 ;与此同时,对于处理后的废水也需要做到“废水零排 放”的预期目标,而通过对煤化工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可以有效 解决由此产生的污染问题。 6结语 通过在实验室进行的A/0一生物膜系统处理模拟废水的实验 表明,温度、DO和回流比对整个系统性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最佳 反应条件:温度为30 ̄(2,回流比为200%,溶解氧为4mg/L。环境问 题与煤炭的不合理开采和落后的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力发展 新型煤化工产业,对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采取生物废水 佳回流比为200%。 处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废物排放,尤其是提高高含盐废水的处理 4.4.3溶解氧 能力可以确保煤化工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从而推动我国煤化 煤化工废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结果表明,在同一容器内硝化效 工企业走上绿色、环保、节能、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果随着DO增加而提高,但是在DO抑制反硝化细菌活性。控制系 参考文献 统内溶解氧浓度为2 mg/t 时,NH4+一N去除率为70%;当溶解氧浓 【1]赵维电.A/O一生物膜工艺处理煤化工高氨氮废水的研究【D】.济 度提高至4 mgCL时,氨氮去除率增长幅度较大,可以达到92%,同 南:山东大学.2012.05. 时TN去除率也可以达到85%;继续提高溶解氧浓度为6 mg/L,氨 [2]Michael Rodgers,Xin—Min Zhan.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using 氮去除率维持不变,但硝酸盐出水浓度增加,出水TN反而增加。 avertically moving biofilm system.Bioresource Technologyf[J].2004,3 分析原因,溶解氧浓度相对较低时,溶解氧渗透力不足,生物膜载 (93):313-319. 体内部的微生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因此,控制溶解氧浓度为4 『3赵江冰,3]胡龙兴.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mg/L是生物膜A/0系统的理想选择。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02. 【4】尉志华,杨克明,王文艳.等.我国煤化工产业开发中的环保问题 5节能减排是煤化工发展的必然选择 【J1_河北化工,2011,34(6). 随着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石油需求量的增加,煤化 工产业已经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 作用。煤化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废水种类较多,主要有:煤气化 灰水槽排除的灰水,其中非溶解性固体和悬浮物浓度特别高,还 含有许多如氨氮、硫化物、氰化物等一些气化生产的特征污染物; [5】程新源.试论我国煤化工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问题fJ1.化工设计, 2009(6). 作者简介 郑媛(1979一),女,汉,硕士,河北枣强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 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工作。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