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来源:易榕旅网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李晓楠

摘 要:如今,伴随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其自身长远发展以及    家庭负担的减轻、期望的寄予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社会和谐稳定。以基于就业视角的大    学生创业教育为研究问题,唯有促进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创业理念,并辅以合理有效的企业、政府干预    措施,才能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6-0110

伴随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推行实施,中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大学生在校率显著提升,这极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现有经济发展形势与学生容纳率匹配度有所失衡,这一方面与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引发了劳动方式转变有关,另一方面与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密不可分。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论性背景研究1.大学生就业

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失衡的问题,古典及新古典经济学早就有所探讨和涉及,将信息不对称性、垄断等各相关问题所导致的工资刚性归咎于引发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中,新古典代表学者希克斯和托宾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合理的结构是引发就业市场失衡的关键性原因;指明当前所存在的、以就业者的技术水平、工种划分就业市场,且各部分间供求不可替代的现状,能够引发一定的职位空缺;进而总结认为,单纯依靠货币工具及政府财政手段不能够完全解决上述“结构性失业”,唯有推行落实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及收入调节手段才能够改善这一情况。自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便借助于“非均衡论”对于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而基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种种特殊性,相关理论性经济论断尚且不多。从宏观层面看,经济结构、现有科技水平、劳动力市场现状以及经济大环境等均为影响因素,比较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有,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干扰、高校毕业生就业过分市场化、社会实际就业形式同劳动力市场间存在一定差异性等。

2.大学生创业

国外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性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大学生创业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以及在会议上各成功创业案例的展示和深刻剖析,标志着大学生创业教育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关于大学生创业问题,美国领军人物杰弗里蒙蒂斯提出,应以教育理念应对这一变革,从创业组建、管理、融资等方面展开系统、深入教育;提出了系统的创业模型,认为创业依赖于机遇、团队及资源三要素;创业为持续不断的寻求平衡的过程。另有经济学者(美国,戴维西尔弗)对于创业资本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认为创业过程很大程度上为寻求价值的过程,另外涉及解决问题和适度、团队整体水平等相关问题。此外,“市场孔隙即创业机遇”等理论陆续被提出。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被西方国家陆续作为教育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尚且停留在学生个人从业方面(创业技能、精神)的培养。

二、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开展依据1.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三观”作为理论性指导

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出,人类所形成的人生观是历史条件、

・110・

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6.1167

社会关系的共同产物,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非在上帝或神明启示下形成的。当代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在实现个人价值、满足家庭期许的基础上,大学生不应再过分局限于对于个人利益的追逐,而是更多地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集体、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命运相联系,即体现社会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指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物质利益相关,从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来看,创业教育也应在考虑大学生社会责任、义务的同时,不回避对于物质利益和价值实现的考虑,过分流于形式和违背生活,势必造成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成果。

2.坚持“三个面向”教育观

高校教育应立足现实、与时俱进,创业教育更是如此,需要与时代(市场经济及社会整体性发展)步伐一致,充分迎合时代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必须不断优化教育体制、结构、内容及方法,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探索世界、探求客观真理,拥有旺盛求知欲和创造力的时期。创业教育理应与其他理论知识教育一道,为高校教育所充分重视,共同成为“教育推动创新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基于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精神,以及创业精神的培养给予充分重视。

3.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要求科学发展观在于对“以人为本”的强调,其主旨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实现社会、人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为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满足上。如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某些侧面表明,我国高校在不断推行扩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的整体学历层次,但仍旧缺乏训练有素、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各领域科技专家、管理人才及企业家等仍然十分紧缺。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及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施教,并非一概而论。

三、开展基于就业视角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和措施

首先,开展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执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关键性举措,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不应仅仅停留在求职者地位,更多的是成为岗位创造者。这与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环境相适应,可以说是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其次,是适应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选择。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最初面临着招生计划与公有制单位预测用人数脱节的情况,进而肩负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重要挑战。与就业教育不同的是,创业教育讲求如

・实习就业导航・

何对于现有岗位进行有效填补。最后,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追逐个体发展。当代大学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等、靠、要”依赖性思想。在创业教育的渗透和影响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追逐自身发展,充分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具体来说,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明确创业教育的目的

在开展创业教育之前,需要明确素质培养目标,以何种课程教育结构来辅助完成,以及优选出最佳培养方法。心理学家麦克利兰认为,个体对于成就的创造需求能够借助于后天教育和训练而得以培养,且对于成就需求的强烈程度与其工作效率乃至日后成功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教育者,需要协助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及能力,当时机成熟时拥有抓住机遇实践创业的基本素质。可以说,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其创业基本素质、个性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大学生拥有创业意识、心理品质、主动性及能力,可以适应社会需求。在实际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强化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正确引导、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性能力的塑造。

2.形成优质的教育团队和体系化创业教育课程

在我国,尽管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多年,仍然缺乏体系性,相关领域的权威性专家也较为稀缺。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高校创业教育水平,需要逐步形成优质的专业教育团队,从业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的形式为学生进行全面性教育指导。另一方面,要构建形成体系化创业教育课程,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优秀创业代表共同付诸完成。过去普遍存在与应用的创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分为两类,即复合式与一体式,分别存在于学术性组织与创业教育系中。然而,目前看来这两种模式较为单一,与之对应地,现行的较为全面的模式如创业挑战杯、专题文献阅读、成功人士举办讲座等。此外,为了不断优化教育团队,提升创业教育课程的先进性,学校应为教师提供进修(前往企业或其他国内外高校)的机会。

3.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实践环境

良好的学校内部环境、社会创业实践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素质十分重要,有助于促进所学理论的学以致用,是由校园到社会的良好过渡。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创业孵化器,为

学生提供实战锻炼机会;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从而促进其经验的积累;从资金上提供资助,切实解决毕业生创业困难等。很多高校的各个学院分别设有勤工俭学中心,搭建起智力服务、劳务输出桥梁等。

四、总结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唯有从根本上改变就业观,以创业带动就业,方可实现长远、良性发展。本文首先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理论性背景研究进行简要阐述,然后从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三观”作为理论性指导、坚持“三个面向”教育观、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要求三方面对于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开展依据进行总结;最后围绕开展基于就业视角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和措施展开讨论,指出应明确创业教育目的、形成优质的教育团队和体系化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实践环境,以期为创业教育行业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郑彩莲.大学生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联度研究与对策分析——以浙江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王 雨,王建中.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关系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3

[3]吉东风,周 钢,李俊龙,李海燕,兰叶青,高务龙,王     恬.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创业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4]李良成,张芳艳.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5]殷华方.试论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卢洪刚,余 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7]陈大勇,冯佳文,裴光术,罗 敏.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本文系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藕塘职教园区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D/2015/03/039)

(上接第112页)

认识到留在大城市工作并非我们所想的如此简单,会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所以更愿意选择去二、三线城市工作。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在就业地域选择时往往受到外界的干扰,如亲戚、朋友、家人的观点和意见等。一般来说父母的观念都比较传统,往往会不顾孩子的感受,盲目地安排一些在他们看来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这样反而会使孩子养成一种惰性,不思进取。其实,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特长出发,又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给孩子的漫漫人生路指明方向,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就业地域及方向。

另外,学校对大学生应实施正确的就业指导。对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应引导其进行职业发展认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情况,以及近些年学同专业的学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让他们制定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和就业地域规划;当学生进入到二、三年级时,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性社会实践,锻炼其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与入职经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职业观念,逐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最终在大四毕业时不再

迷茫纠结,能够轻松顺利地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为自己划定就业地域。

参考文献:

[1]李善乐.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理论与实证[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郭云贵.大学生地域认同对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

[3]葛玉好,牟小凡,刘 峰,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

[4]赵 洁,李晓燕,谢文婷.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5]方胜强.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研究——基于漳州地区部分师范院校的实证分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