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区双林二中 潘梦来
学校文化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人们以往谈论较多地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现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也越来越明晰。
一、对学校文化的认识。
1、学校文化是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文化包含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和环境文化等,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整个范围。因此可以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综合竞争力的表现。
2、学校文化应该是超越于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与方法渗透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追求,是一种健康的、和谐的、积极的、人文的、向上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氛围。 3、学校文化是学校长期积淀的结果,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要通过一代甚至几代师生的共同努力,日积月累,相沿成习,形成了传统,进而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化。因此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
4、学校文化的主体是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规定着学校的价值系统,它包括了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风、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因此,建设学习型组织,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教师的教学文化和组织文化,是形成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的关键。 二、教师在学校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1、教师群体的精神面貌决定着学校文化的方向。教师的素质是社会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实力的一把尺子,教师的品行、学识、能力、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有的教师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缺少内在的动力,有的只是外在的压力;有的老师以自傲为动力,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的管理者,居高临下,对不听话的学生缺乏耐心,随意指责;有的老师以教育为己任,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把教育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寻找乐趣。教师的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形式,都会形成一种相应的学校文化。如果教师群体中以上述第一类教师为主,则这所学校犹如一个生产零件的车间,教师只需在校度过八小时就可万
1
事大吉,课余时间也不加强自身学习,这就不可能有好的学校文化。如果教师群体中的第二类教师为主,则“师道尊严”的文化充斥校园,学生在校被动地接受学习,毫无民主性、主体性可言,这是应试教育的学校文化。如果教师群体中以第三类教师为主,则一个创新的、开放的学校文化便会产生,教师的工作热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学校文化。
2、培养学习型教师是提升学校文化的根本。教师是建设学校文化的主体,从学校领导的角度来说,所谓教师文化首先是教师的发展,学生有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职责,教师也需要发展,促进教师发展也是我们的责任。一支不善于学习、不善于吸纳新知识的教师队伍,是缺乏生命力的、不可能体现富有时代特点的学校文化。对教师我们不能只使用,而不关心他们的发展,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关注教师的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感。教师没有发展,对教师本人或是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如果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把老师培养成学习型老师,那教育教学必将出现新思路、新手段、新面貌,由他们的存在而形成的教师文化,必将使学校形成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学校文化。 三、我们的一些措施和实践。
第一是明确学校前景,培养学习型教师。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任何学校都需要确立本校实际的发展目标,并且为广大教师所认同,目标要把准时代脉搏,立意深远,对教师有激励性,能凝聚、召唤大家为目标的实践而努力奋斗。我校近年来始终坚持把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示范学校作为目标,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好学生”作为教育理念,发挥“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精神,每年上一个台阶成为老师努力学习、超越自我的精神支柱。
2、大力倡导教师读书。书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理念,教师的阅读爱好,决定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提倡教师读书可以带动学生阅读,为新世纪培育“读书人口”。纵观全世界,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往往都是十分优秀的民族。因此,我们布置教师阅读教育专著,统一购买,计划学习,并列入考核。
3、从制度上逼着教师学习。制订《建设学习型系统实施计划》,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每月举行一次理论学习。认真做好“五个一”,即选读一本理论专著、确定一个研究课题、尝试一堂创新课、记好一本学习笔记、上交一篇心得体会,并试行档案袋考核办法。 4、鼓励教师写作。在制度建设中设立教师写论文、总结的奖项,凡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或教育科研专题总结,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按发表所得稿酬由学校再奖一次,让教师养成思考的习惯,尝到写作的乐趣。
5、为教师进修学习创造条件。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十分紧张,但只要对工
2
作有利,我们就十分支持,舍得投资,因为教师的发展就意味着学校的发展。 第二是创造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
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合理配置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化群体组合,创造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现代管理科学中有一种“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的水容量,不是取决于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学校人员不可能都一样,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需要互补、互适、互促。教师队伍历来有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我们希望在现代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变得简单、和谐、合作。
1、要竞争,但更要合作。没有竞争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竞争,我们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在学校里工作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往我们的教师习惯于“看自己的教材,批自己学生的作业,进自己的课堂,讲自己的课”。交流合作,特别是不同条件间的交流更为少见。现在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是课程综合化。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个人孤独的感觉,且能满足新课程要求,只有不同学科教师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现在的备课组、学科组、年级组这些小集体,相互补充,相互交流,相得益彰,更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2、建立高绩效的团队。我们非常重视建设,鼓励教师之间形成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的团队关系,尤其强调教师要当面沟通,杜绝背后议论,着重改善人际沟通的理念和技能。在教学质量奖励上设立团体奖,从制度上鼓励教师之间建立起积极依赖、相互合作的团队关系。在工作上提高绩效。
3、积极推进民主管理,我们每实施一项制度,都让教师参与制订,让教师认可,优化心理状态。在规划、目标制订时也引导教师参与,使目标的制定成为凝聚人心的过程,让教师体会目标达成的过程就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我们对教师的评价考核也进行了改革,除了采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互式的评价外,试行教师档案袋考核,目的是想给教师一片自由的天空。拿教案的备写来说,不同职称的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定得过死,虽不能说一点积极作用都没有,但对多数教师来讲不能激发热情与创新,产生单调、重复、厌倦,缺乏兴趣。
第三是培养教师在学校的“幸福感”。
人的幸福来自需求的满足。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满足教师对物质各个层面的各种合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引导教师向往更美好的心灵的需求。人需要理解、尊重、信任,平时,校长深入教师之中,倾听呼声,采纳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虚心“纳谏”,有成绩,多表扬,多鼓励,大张旗鼓,指出错误含蓄委婉、诚心诚意,并且重视人文关怀,把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链接在一起,成为同舟共济的一家人,使教师感受到弥漫在校园中的浓浓亲情,设法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努力缓解精神压力,增强工作幸福感。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