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国际物流流量发展状况分析及总结
摘要:本文通过全球大豆的国际物流流出量和流入量分析了大豆国际物流流量的变化发展,同时研究了中国国际采购大豆的物流流量的变化状况。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大豆国际物流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综合所有分析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豆 国际物流 流量
一、前言
大豆是世界贸易重要大宗贸易农产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呈上升趋势。近年来,由于中国大豆生产与消费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供需矛盾。一方面大豆总产有较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大豆消费迅速增长,不得不扩大大豆进口来平衡国内市场的供需矛盾。自1996 年开始,我国由大豆出口国逆转为大豆进口国,进口量逐年骤增,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每年仅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产品进口额即达9亿美元左右,约占大豆进口总额的50% 左右。近几年中国大豆的国际采购量均超过3000万吨。
二、全球大豆国际物流流量分析
大豆国际物流流量包括流出量与流入量。2008年,世界大豆国际流出量为7318万吨,流入量为7234万吨,并且流出量和流入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世界大豆的主要输出国以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主。2008年,这三个国家的大豆流出量占了世界总量的90%以上,见表1所示。美国农业部曾经还有过预测,在未来可见的几年之内,巴西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大豆流出国。 表1:大豆主要流出国流出量情况(单位:万吨) 国家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巴西 1963 2042 2041 2591 2349 2536 2625 美国 2842 2413 2986 2578 3039 3160 3374 阿根廷 871 674 957 725 956 1381 740 其他 431 470 506 529 787 873 579 总流出量 6107 5599 6463 6423 7131 7953 7381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2009年4月数据www.usda.gov 世界大豆的输入国家和地区大致有以下三类:以欧盟、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为主的成熟市场,约占世界总流入量的30%;以中国为主的成长市场,约占总流入量的45%;以南亚为主的新兴市场,约占总流入量的10%;其他市场,约占15%。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大豆流入国家,近几年的流入量几乎接近或超过世界总流入量的50%,见表2所示。 表2:大豆主要入国流入量情况(单位:万吨) 国家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中国 2142 1693 2580 2832 2873 3782 3750 欧盟 1694 1468 1454 1395 1529 1512 1305 日本 509 469 430 396 409 401 365 墨西哥 423 380 364 367 384 361 345 其他 1543 1396 1546 1453 1711 1760 1469 总流入量 6311 5405 6373 6443 6906 7816 7234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2009年4月数据www.usda.gov 由表1和表2可知,世界大豆国际物流进出量发展较为稳定,且几乎一直处于增长
- 1 -
大豆国际物流流量发展状况分析及总结
的状态,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全球消费需求猛增。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畜牧业、榨油业、加工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世界大豆的消费需求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世界许多国家对大豆的营养价值和综合开发利用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突破和进展,因而大豆以其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赢得了世界的公认,在工业、医药等行业的消耗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
2、转基因技术带来新突破。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诞生和运用,全球大豆的种植数量和产量都有了快速地增长。美国于1993年前后开始种植转基因大豆,自1994年起,美国大豆的产量连年刷新本国的记录。在世界前五名的大豆生产国中,美国和阿根廷种植的转基因大豆,其产量分别达到各自国家总产量的68%和50%以上,然而中国和印度主要种植非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量可能均在5%以下,南美巴西的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量介于阿根廷和中国之间,可能在30%左右。伴随着世界大豆生产的快速发展,大豆的贸易量也不断随之扩大,世界大豆的消费量也在同步增长。
三、中国国际采购大豆的物流流量分析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在过去15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而从1996 年开始,中国由大豆出口国逆转为大豆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而且增幅较大,大豆进口量远远高于大豆出口量,见表3所示。由于数据有限,因此表3分析了1996年至2008年的情况。
表3:中国大豆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 年份 进口 1996 111.4 出口 净进口 19.3 92.1 1997 288.6 18.8 269.8 1998 320.1 17.2 302.9 20.7 411.3 1999 432 2000 1041.9 21.5 1020.4 26.2 1367.8 2001 1394 2002 1131.5 30.5 1101 29.5 2044.5 34.5 1988.1 41.5 2617.7 37.9 2789.1 45.6 3036.4 2003 2074 2004 2032 2005 2659 2006 2827 2007 3082 2008 3743.6 46.6 3697 *数据来源:《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06年-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海关 从表3可以看出,从1996年起,中国大豆的流入量增长突飞猛进。从1995年的29.8万吨激增至2008年的3743.6万吨。2008年度我国进口大豆3743.6 万吨,比上年度增加661.6万吨;2008年大豆流入量较2007年的增幅达到21.5%,连续第四年创下我国大豆进出口量的历史最高记录。从1995-2008年中国大豆国际流入量增加3713万吨,增加124倍,年均增加8.9倍。
近几年,中国大豆国际流入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国内对食用油的需求增加,从而对食用大豆的需求逐步增加;第二,最近几年,国内油料作物的产量较之前都有较大幅度的减产,其中2008年,大豆产量比上一年减少197 万吨,油菜籽产量比上一年减少39.3万吨,使得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较强;第三,由于总库存偏低,国家难以调控国内食用油的市场价格,在近几年大幅度增加了对大豆和豆油的战略储备。
然而,面对高速增长的大豆国际流入量,我国大豆国际流出量却不大,自1996年以来,一般每年出口量都在20万吨左右的基础上小幅增加,变化不大。主要的出口市场为日本、朝鲜、香港、东南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大豆约72%是黑龙江生产的,约12%是吉林生产的,约9%是辽宁生产的;其中约65%出口到日本,约18%出口到韩国,约5%出口到越南。
中国国际采购大豆主要区域集中在巴西、美国、阿根廷、乌拉圭、加拿大等国,主要以巴西、美国、阿根廷为主,2008年从这三国流入中国的大豆总量之和占中国大豆总流入量的98%。2008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大豆采购国,同比增长超过33.4%,而巴西
- 2 -
大豆国际物流流量发展状况分析及总结
有望成为中国第一大大豆采购国。
四、大豆国际物流流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大豆的国际物流流量的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面就笔者认为比较主要的几点进行概述:
1、经济因素的影响。大豆是重要的农产品,而农产品市场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快慢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及全球,导致全球进出口贸易一度处于低迷状态。农产品市场也不能幸免。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付诸实际行动,希望能够重振全球的经济,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经济一直处于逐渐复苏的状态,发展形势一般,这表明经济复苏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对进出口贸易,包括大豆在内的农产品贸易,还将产生一定的实质性影响。
2、政治因素的影响。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每个国家与国家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博弈现象。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世界主要大豆出口国家的态度、立场以及制定的相关政策的实施,对全球大豆的进出口贸易必然存在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进出口配额的变化,这直接影响到进口国的大豆市场。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进口国与出口国所保持的关系和立场也将反过来影响大豆的进出口流量。
3、环境因素的影响。大豆种植地区的环境因素将会影响大豆的产量,产量的增加和减少会导致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两种市场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大豆进出口的价格。例如,2008年末至2009年初,南美产区持续干旱,其中作为大豆第三出口国的阿根廷,旱情最为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大豆的最终产量,导致整个南美主产区的大豆产量下降明显,从而影响了全球大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状况。
4、世界性突发事件的影响。例如早些年,源自于英国的口蹄疫疫情的扩大,使牲畜总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大幅度减少了对饲料的消费,导致豆粕需求减少,间接使全球大豆出现阶段性供给过剩,进而影响大豆市场价格和贸易量。
五、总结和对策
从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来看,对中国而言,大豆国际物流流入量激增的同时,流出量几乎没什么变化。虽然物流流量大,但是国内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差距实在太大,而且对国际大豆的进口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因此,有必要鼓励国内大豆的种植和生产,利用技术提高产量,缩小部分差距。
从1996年起,美国政府实行了“收入补贴”政策,政府不再收储粮食,使美国农民在市场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收入得到了保障。而中国的大豆生产者,由于缺乏国家政府的一些价格保护和扶持政策,大豆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国内有研究表明,尽管中国海南、广东等地气候条件和巴西相似,拥有丰富的大豆宜植地,但目前来看,两地大豆的产量和种植数量极少。如果通过政策和价格杠杆,提高农户的积极性,适当增加国内大豆的种植面积,对之前提及的大豆供需差距也将有所缓解。
据美国方面公布,中国在加入WTO之后,未对大豆进口实行配额限制,也未对大豆出口实施补贴。如此判断,加入WTO 对我国大豆的直接影响会比其它粮油品种影响要更大。特别是对中国大豆主产区的东北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所以,这对中国国内的大豆种植和生产比较不利。因此,中国只能通过生产补贴来支持大豆生产,将一般的存量控制变为流量控制,使中国的农业政策更具效力,大豆的价格才更具竞争力。最终的解决办法主要还是提高科技水平,实现优质高产。
我国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量约在5%以下,这也表明我国种植的大豆几乎都是非转基因种子生产的,而全球用于出口的大豆中有约30%-50%为转基因产品。由于国际上对基因改良的大豆是否影响人体健康存在争议,欧盟和日本已在寻求机会进口非转基因大豆。
- 3 -
大豆国际物流流量发展状况分析及总结
而日本有关部门也曾到黑龙江考察大豆种植情况,这为提高我国大豆国际出口量带来了一定的机遇。
另外,近几年持续增长的大豆进口量显示出我国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性。这造成的后果是国内市场较为脆弱,稍有影响,市场形势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国内市场的大豆价格在某种程度上是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种关联性正随着进口数量的增加而日益增强。虽然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进口贸易,本是为了缓和国内供需矛盾。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控制,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产生了不少负面效应。所以,有必要对大豆进口流量和渠道进行调控,以确保中国国内市场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王育民,卜实,刘忠臣.国内外大豆生产和贸易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大豆通报,2001(6):21~23.
[2]高詹.大豆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粮食流通技术,2009(6):43~45.
[3]陈子刚.当前国内大豆市场影响因素分析及行情展望[J].黑龙江粮食,2009(1):26~27.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