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对人类物质生活的推动作用
专业: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姓名:丁冬 指导老师:
摘 要 纵观人类文明史, 科学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都曾引起过生产力的深刻革命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科技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日益突现, 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各方面, 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主要从社会生产力,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社会产业结构三个方面的变化展开论述,介绍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物质生活产生的影响。最后指出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以探求更合理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科学技术,生产力,产业结构,生活方式
1.科学技术的概念
1.1科学的含义
从最广泛意义上讲,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于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认识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按照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对象,科学又逐渐发展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三个基本领域。1
1.2技术的含义
技术由物化技术(手段)和智能技术(方法)两部分组成。根据不同的功能,技术也可分为
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那么,广义地讲,技术就是指人类为实现社会和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2自从科学诞生之后,科学与技术便变得不可分割,而发展成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2.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物质生活的体现
2.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渗透于生产力诸要素中, 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自 80 年代起, 随着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成果的日益推广与应用,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生产力的主导要素, 并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1.1科学技术对劳动工具的影响
从劳动工具来看, 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劳动工具的改革和创新,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劳动工具的不断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 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 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系统,逐步遍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益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 把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2.1.2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
从劳动者来看, 科技型劳动者逐步成为主体。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再取决于体力的大小, 而取决于
智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全社会人才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社会对技术型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体力型劳动者的需求越来越小,知识将取代体力成为社会的重要资源。在发达国家, 本世纪初工厂里 90%的人充实着体力劳动, 现在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的创新、生产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在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 谁就拥有发展的优势,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获取成功的钥匙。目前, 我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800 多万人, 其中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 153.23万人, 仅占总人数的 8.2%, 我国每百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只有发达国家的 1/10 左右3, 在人员层次方面我国高层次的人才都集中在大专院校中, 企业缺乏高层次的人才。这也是造成我国企业规模小、发展慢、竞争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2.1.3科学技术对劳动对象的影响
从劳动对象来看, 新材料不断涌现,范围不断扩大。人类活动是以材料为基础的,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劳动对象只是人们周围接触到的自然物, 而现在,劳动已不仅仅以自然物作为对象, 更多的是用真正属于人类创造的全新材料或原料作为对象。据资料统计, 1880 年认识的化合物为 1200 种, 1950 年为100 万种, 而现在已超过 400 万种4。世界上新材料也在以每年 35%的速度增长,这样高的增长速度, 完全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新材料主要是从功能化, 尤其是智能化这些方面来发展。大量事实说明, 科学技术的发展, 放大了生产力的各要素, 科技渗透于生产力各个要素中, 推动生产力进而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主导要素, 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2.2科学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
2.2.1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英国在18世纪首先成了世界经济中心,是因为英国的传统教育举世闻名。当英国科学革命成功,牛顿走上神龛的时候,也把机械自然论交给了后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科学停滞不前。之后德国的哲学革命为德国科学革命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830年后,科学家成批涌现,如化学家李比希、霍夫曼等,他们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把科学技术成果引入产业。尽管德国的工业化比英国几乎晚了一个半世纪,但德国利用煤化学的科学成就,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工业,并由此带动了纺织工业(合成纤维)、制药工业、油漆工业和橡胶工业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生的第二次科技大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成果,一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二是量子力学、原子结构、相对论的创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没有第二次科技大发展的这些科技成果,第二次产业革命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第三次科技大发展的代表是分子工程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高分子化学、凝聚态物理学、基本粒子理论都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坚实的科学基础。正因为第三次科学和技术的大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生产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随着经济知识化、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等特征的出现,新的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将补充或替代原有的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新世纪将形成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宇航工业等新的产业部门,成为新的产业群体。新产业的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这比资本技术密集从产业演化方向的角度来看更进了一步。5
2.2.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三个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的演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产业总量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科技发展对产业升级、
产业容量增加、产业范围拓展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科技生产力运行过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呈现出“共振、互动、一体化”的特征,6科技的发展与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直接推动了产业升级,而产业升级及新产业的出现又是科技发展的反映与结果。
2.2.3
2.2.4
2.2.5 P376。
2.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科技进步与生活方式演变的历史轨迹向我们表明,科技进步是引发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进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变革生活方式,即通过改变从事生活活动的主体,生活资料,生活的时空要素来改变生活方式。
2.3.1科技进步对生活主体的改变
生活方式首先是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主体性即体现于此。科技进步对生活方式主体的改变体现在科技提升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P374通过教育和培训,====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7。
2.3.2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产品
科技进步创造了新的产品,丰富了人类的生活资料生活方式的变革,直接受制于科学技术所能创造和提供的生活资料,科技的每一次进步,往往会创造出新的产品,从而改和
丰富人们的生活资料,进而引起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比如,取火技术的应用使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转而进入熟食时代;农作物栽培技术和动物驯养术丰富了人类的食物来源;建筑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从最初的穴居生活走向结实的房屋、高楼大厦和华丽的宫殿,人类的居住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再比如,有了电视机和录音机,人类的闲暇娱乐和精神文化生活也不再那么一单调枯燥,而是趋向多样化;纺纱织布机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多样、丰富的衣物,人们的穿着也不再仅仅是单一的遮羞避寒的目的。这些都表明,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新产品和生活资料的丰富直接且明显地引起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2.3.3科技进步扩展了人类生活的时空范围
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最为深层次的影响是生产方面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人们生产同样的东西所用的时间减少了。如前所述,生产时间的减少意味着自由时间的相对增加,这种时间分配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活动的安排。比如,在原始经济时代,生存是唯一的需要,人们几乎没有时间从事生产以外的活动;到了农业经济时代,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人们不再苦于寻找食物,闲暇时间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而到了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极大发展,机械化和自动化使人们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自由时间空前增多,人们用于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时间相应增加。可以说,科技进步扩展了人类生活的时间范围。科技进步同时更为明显地扩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范围。交通、通讯工具等交往媒介的发展,消除了地域的自然障碍,冲破了过去那种地缘,血缘交往的狭小圈子。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推进,许多国家正在以企业和公司为中心,编织着纵横交错的、跨越地域和国界的巨大网络,逐渐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这种趋势,一方面意味着人们的生活资料不再局限于狭小地域的产品,而形成了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共享,另一方面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广泛,地域相隔千里也可以建立和保持联系,人们的交往不断向更广的空间范围辐射。在人们的思想
观念上,时空感一下子缩小了无数倍,“地球村”的概念不断强化。
3.结语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产业结构变化,最终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建构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世界。然而当今科技进步给生活方式也带来了诸多困扰,如人的退化、生态危机、病态消费等。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8。不过面对上述问题时,我认为我们应该理性看待科技进步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但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生活方式变革的趋势看,生活方式变革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所以,科技进步必然还是未来生活方式构建中的客观因素中的核心角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作为主观因素核心角色的人类自身,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科技进步这一力量,从而最大化其正面效应,将其负面效应减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吴斌 科技进步引发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研究 G 曲阜师范大学 2011年4月 2樊月龙:《科技之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第2页
3 ,4 张世英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胜利油田广播电视中心党政办
5,6 何立胜; 管仁勤; 论产业升级中的科技驱动 F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7(3)2000年
7,刘奇,贺新华,陈九龙等 自然辩证法(第二版)第374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78一79页,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