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8.09.041
2018 NO.09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科技创新导报生产计划管理模式在生产管控效率中的应用
张海滨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北京 102299)
①
摘 要:现阶段,要想达到企业经营目标,需要不断更新生产运营管理方法和理念,加强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改进力度。本文主要分析在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优化和梳理安检机制造全过程,建立健全生产计划管理制度,促进生产管控效率的提升,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关键词:生产管控效率 生产计划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3(c)-0041-02
1 简述研究背景及问题
1.1 研究背景现阶段,制造业生产运行管理系统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不断调整,产业规模也随之加大,促进了产能以及产量的飞速增长。在新市场发展背景下,导致企业竞争将重点集中在生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以及加快反应速度方面。所以,如何将新方法和新理念应用于生产运行管理中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其同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生产管理方面来讲,要想延续制造业经营计划,则需要对生产计划实施有效管理,通过制定完善的主进度计划方案[1],确保制造企业经营计划顺利发展;结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以主进度计划方案为计划处负责,保证制造业科研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制造业生产具有批量小、品种多、生产混乱等特点。根据制造业的特点,细化生产计划管理在管理和控制生产效率提升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以往的运作模式以及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发展需求,在这一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为了保证制造企业均衡发展,则必须将新型的管理理念、信息化管理方式应用于管理和控制生产计划当中。1.2 简述生产计划管理的不足和原因
1.2.1 生产计划管理的不足
通过调查和整理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目前发展状况可知,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计划管理模式相对粗放,在批产以及研制方面,由于交叉现象明显,进而导致生产组织出现混乱现象,增加了生产管理和控制难度。
生产计划编制不明确,而且具有较弱的指导性,生产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依赖调度缺件拉动,使得生产负荷呈现不均匀现象,最终增加了计划编制以及能力分析难度。
未细致、合理编制生产计划,由于各个领导阶层未认识到生产计划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分解以及衔接的过程中
存在诸多问题。车间生产无法根据生产进度计划方案实
施工作,最终延误了生产进程,引发脱节现象。
在生产方面,制造车间存在混乱现象,由于生产车间存在较多的计划信息源头,进而增加了零件组织生产难度。
各种型号调度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通过大批量的缺件会议实现监督和管理配件和过程,不仅增加了手工统计分析信息数据,同时也增加了相关人员工作量。
1.2.2 分析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因素包括以下四点:其一,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创建订单评价制度,由于未评价每种订单的风险,导致预测计划中出现参差不齐的订单评价,无法准确地控制和评估风险。缺乏完善的计划管理制度是导致计划管理问题的首要因素,计划流程编制不完善、生产管理方法不科学、不合理均会对计划管理造成严重影响[2]。其二,未全面使用信息化技术。截止到目前,生产管理和控制系统仍不具备完善的多业务管理系统和统一规划系统。由于生产计划管理长时间沿用PBIM,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已经无法与计划细化管理目标相符。因为制造业具备较低的计划期量标准和PBOM等基础管理水平,使得计划源头数据受到限制,无法实现统一。系统业务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存在一定不足。其三,未合理制定生产主进度、长期计划、科研计划和预测计划,在改动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变动,使得各个阶段作用存在较差的关联度。其四,未细致设计生产考核制度,而且具备较差的计划执行能力。由于产品存在较差的齐套率,再加之未合理设计考核方案,导致生产控制受到阻碍。
2 改进计划的意义
改进指的是细化生产计划管理方案,通过优化和树立安检机生产制造整个过程,建立健全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计划的完成性和细致性。利用多个级别计划管理制度,达到生产计划管理均衡发展的目的;完成初步设计和研究之后,创建能力平衡模型,促进每个层级计划能
①作者简介:张海滨(1971,6—),男,汉族,天津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生产计划管理。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41
科技创新导报2018 NO.09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力处于平衡状况,确保声场计划的均衡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保证MBOM数据的完成性[3],加大对计划期量参数等基础数据管理力度,全面升级各级计划管理系统。在展示制造全过程时,应密切控制生产完成状况。围绕作业排产以及伸长计划细化,通过考核配套率绩效,创建新型的生产管理和控制制度。
3 评价改造效果
(1)通过改进和分析生产计划管理业务流程,建立健全生产运营管理和控制体系。建立健多级计划制度,围绕主进度计划形成制造业务,首先是设计和研究计划,通过统一指挥方式完成调度。梳理计划业务整个流程,以此为依据,对计划管理细致工作的实施进行确立,以达到全方面管理原材料计划至主交付整个过程中。
(2)初步建立相对完善的能力平衡制度,以不同种类产品为依据,对能力平衡表单进行设计,以平衡制造业生产单位全覆盖能力,为建立和使用数字化能力平衡模型奠定基础。
根据能力平衡结果,对全面任务数量进行合理评估和调整,合理安排和分解工作任务,为计划的合理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3)创建全新的生产主计划管理系统。将AOS管理方法全民引入至制造业,每个层级生产计划均需要以系统流程为依据进行编制,创建新型的管理系统,保证每个层级的生产计划均能够高效率地实施。
应用全新管理模式。包括特试图可视化展示、项目管理软件、控制工作任务、工作日历、制造周期等。
(4)联合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多机种装配拉动计划上线的使用。利用系统装配,实现细化计划管理,建立多层次计划制度,包括主生产计划、经营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工序计划、生产大纲以及装配作业计划。依据节拍生产零件,根据市场需求量采购物资,产品采用均衡交付方式,实现细化计划管理的目标。
通过研究和使用4个主机型各个级别计划期量标准,促进生产计划基础管理水平的提升,为日后长时间管理和控制任务和多级计划奠定基础,为分析能力以及管理零件作业计划提供数据参考。
大力度使用工业工程成果,实施新型的装配拉动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加快工艺和生产源头信息的集成,达到重建构建MBOM系统的目的。通过建设信息化平台,改进生产计划的使用。将拉动计划系统应用于4个主机型中,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5)促进了系统综合计划管理和控制水平的提升。通过展示装配制造流程图,达到加快安检机生产速度、装配AO生产速度以及装配单元生产速度的目的。综合展示零件配套缺件、考核计划系统等为生产指挥中心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拉动计划模式,实现计划粗放管理改变的目的[4],在生产零件的过程中,根据组织需求量进行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安检机部安装时间,同时也可以加快生产速度,由以往的6个月转变为现阶段的2~3个月。根据需求量进行拉
42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工程技术
动生产,避免制品积压现象的发生。
(6)建立健全计划考核制度,促进生产管理和控制水平的提升。通过细化作业计划和控制过程,围绕装配装套交付进行绩效考核,以促进准时齐套率和均衡生产率的提升。利用电子可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为管理层重大决策奠定基础,确保系统信息资源共享效率。建立健全计划考核制度,规范相关人员行为,以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促进生产管理和控制水平的提升,有效的制度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4 持续改进目标
尝试编制生产大纲工作,由于制造业预测数据以及经
营部门决策受到限制和影响,所以需要进一步讨论其准确性值和严细程度。计划平衡工作存在加大的工作难度,因为生产大纲不具备完善的车间管理制度,只能够通过工作经验和预测分级实现手工平衡,导致每个单位上报状况参差不齐。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应将MES系统应用其中,收集作业层各种信息。除此之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依旧会遇到诸多平衡问题,则需要相关人员提供重要的标准基础数据,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生产计划管理项目联合信息化管理,实现了改进生产计划考核和多级计划管理和控制的目标。由于三级零件作业计划管理以及多级需求计划管理难度相对较多,所以需要进一步改进。
5 结语
生产运营管理的目标是连续支付和均衡生产,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企业不断提升生产计划管理水平,制定符合现阶段企业发展的制度,虽然这些是每个企业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但这也是保证企业发展的根本。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特点、生产方式以及先进理念,不断更新、控制和管理生产计划,以促进系统运行效率、质量的提高,满足制造业经营发展需求。计划细化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发展而且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监督工作原则,改进工作流程。制造企业仅有不断挖掘新型的管理方式,满足生产计划管理需求,建立健全生产计划管理模式,进而促进生产管理和控制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武丽红.某装备制造企业生产计划管理提升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6(8):281-282.
[2] 覃微为.造船生产设计计划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模式[J]. 江苏船舶,2017,34(1):42-44.
[3] 隋荣勃.面向订单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8):63.
[4] 丁永生.定制型加工制造企业管理运行中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J].装备制造技术,2016(8):222-224.
[5] 徐莎,苏振民.IPD模式下基于VisiLean的施工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1):229-2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