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与应用研究
姓名:王晶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指导教师:胡凡刚
20090401
摘要如今,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盛行,在这样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高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效果的最大化。而教育虚拟社区依托计算机网络虚拟时空进行教育、教学,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总体上,教育虚拟社区在教育中的应用还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教育虚拟社区依赖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不尽如人意,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缺乏有效的指引等等。如何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营造具有人气的教育虚拟社区?如何有效指引学生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如何达到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教学和教育虚拟社区自身发展的双赢等问题,是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本研究课题正是基于以上问题提出的。结合《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归纳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现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通过厘定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和应用的相关概念,结合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提出了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体系结构与模型构建,设计并开发了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以及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系统开发完成后,在多次试运行、修改、运行的基础上,投入到实践应用中。通过实践应用观察与调查,获取了大量丰富而有价值的反馈和评价结果。通过对反馈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得出教育虚拟社区教育应用的效果,以及影响应用效果的因素,这为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和应用的过程完善提供了基础,并为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及推广应用提供了模式借鉴。最后论文对该研究进行了工作总结与展望。通过分析得出,目前设计开发的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已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平台,利用此平台学生不仅能够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主动构建知识。同时,利用社区应用的组织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教育虚拟社区中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合作与探讨。此应用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综合和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及完善。关键词: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教育虚拟社区建设;教育虚拟社区应用AbstractToday,asthemulti-medianetworktechnologyapplyingprevailingly,peoplepursuetomaximizetheapplicationseffectineducationofmodem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he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whichbasesattentioninoncomputernetworkshasattractedextensiveinstruction.However,onthewhole.theapplicationofEducationalVirtualnotdonebest.Forexample,theplatofithasnotsufficienclydepentoronCommunityhasthetheoryofeducationinstmction.Andintheapplicationofit.thereusearetolackofguidelines.HOWtorationallythecomputertechnologybetweenatocreatea’’human”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HOWtoguidestudentsto1earneffectivelyinthe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7.HOWThisstudyistoachievethedoubleeffectstheapplicationofthe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anditsself-developmentwillbevaluablequestonfordiscussion.basedandontheaboveissuesandpracticeof¨sciencetechnologyofquestions.Conjunctiongwiththeteachingstudy”,usingtheoreticalandempiricalstudies,thecurrenttheandfuturedirectionof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alonauthorsummarizesthestatusoftherelatedfieldsofstudyathomeandabroadfirstly,andpointsthequestionoftheexistenceofitsthisbasis.Secondly,theauthorconstructsdeterminationVirtualCommunity,combiningwiththerelativetheoriesandprinciples,putsforwardsanarchitecturemodelingofthe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Thirdly,theauthordesignsplatforilloftheEducationalVirtualmodulesindetail,aswellasCommunityanddescribesthemainfunctionofthesystemtechnologiesforaandexplodersathekeysystemdevelopment.Atierinnumberoftrialoperation,modification,operation,weapplytheplatform.Inpractice,throughtheobservationandinvestigation.theauthorobtainsalargenumberofrichandvaluableandfeedbackandevaluationresultswhichprovidestheEducationalperfectfoundationforthebuildingapplyingtoVirtualCommunity.Finally,theauthorsummarizesthethesisresearchandprospectsitsforeground.‰ughanalysis.theconducivetotheplatf01"1"11ofthe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hasprovidedahi曲lyeffectivelearningplatformforteachersandnotonlyacquirestudents.Thoughusingthisplatform,thestudentsCanAtthesamenotonlyknowledgeandbeabletotaketheinitiativetobuildknowledge.time,teachersandstudentsCancommunicatebeaer.Theapplicationprocessisstudentstoenhancetheirowncapacity,butalsototeachershaveatostudents.comprehensiveevaluationandTechnologyofStudy;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theBuildingofthe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theApplyingoftheKeyWords:ScienceEducationalVirtualCommunityII图目录图1.3.1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与应用研究思路…………………………………….3图2.1.1基于校园的虚拟学习社区结构示意图…………………………………………………7图3.3.1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数据库E.R图………………………………………………23图3.4.1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的组成………………………………………………。24图3.4.2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主控模块流程图……………………………。24图3.4.3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功能模块图……………………………………25图3.5.1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功能模块图………………………………………………26图3.6.1图3.6.2C/S结构图………………………………………………………………………………..30B/S结构图……………………………………………。…………………………………30图3.6.3“我的消息"模块一收、发件箱…………………………………………………….3l图3.6.4“我的资料"模块…………………………………………………………………….32图3.6.5课程研修模块…………………………………………………………………………….32图3.6.6教师布置作业标题、及教师的评阅状态………………………………………….32图3.6.7社区资源及检索方式…………………………………………………………………….33图3.6.8“小组学习"模块中小组导学和成员发帖…………………………………………33图3.6.9教师或导学上传小组主页界面…………………………………………………………33图3.6.10“班级讨论"中存放所有社区成员的帖子………………………………………..34图3.6.1l“班级聊天室"中聊天场所的选择…………………………………………………34图3.6.12社区内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34图3.6.13系统提示………………………………………………………………………………….35图3.6.14自动跟踪评价界面…………………………………………………………………….35图3.6.15“快乐大本营”之智力板板块……………………………………………………..36图3.6.16教师管理学生信息………………………………………………………………………36图3.6.17教师添加学习公告和作业公告…………………………………………………….37图3.6.18教师在“网络答疑"中回答疑问……………………………………………………37图3.6.19教师在“资源中心’’中添加资源……………………………………………………37图3.6.20任课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对闲置帖子的管理…………………………………37图3.6.21任课教师登录后的“小组讨论"板块…………………………………………..38图3.6.22超级管理员管理权限…………………………………………………………………。38图3.6.23超级管理员对任课教师和导学的管理………………………………………………38图3.6.24超级管理员管理专业、班级、开课信息………………………………………38图4.2.1第七小组小组主页……………………………………………………………………….50图4.2.2智力版中成员踊跃出题、答题………………………………………………:……..53图4.4.1成员对课堂教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方式的评价…………………………………。56图4.4.2社区成员对设置娱乐板块的评价……………………………………………………一60VI表目录表4.2.1学习小组的建成情况………………………………………………………………….50表4.4.1社区成员对课堂讲授环节态度分析……………………………………………………56表4.4.2社区成员对小组网上虚拟分组学习评价的分析……………………………………57表4.4.3社区成员的对小组问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58表4.4.4社区成员对社区内评价的评价分析……………………………………………………58表4.4.5社区成员对社区资源的评价分析………………………………………………………59表4.4.6成员对社区应用效果的评价……………………………………………………………60表4.4.7成员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社区建设因素的评价…………………………………6l表4.4.8成员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教师因素的评价……………………………………..6l表4.4.9成员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自身因素的评价………………………………………62表4.4.10成员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内容目标因素的评价……………………………….62表4.4.1l社区应用对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反作用效果分析………………………………63VII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本人郑重声}!月:此处所提嚣二孑’硕士以《基于课程的教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由/论文《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与应甩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日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V莎伊、胪日期:、r飞}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在口划“√")《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与应用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土巳萝碰霸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作者签导师签,、/日期:日期:厶—吖葛.之≥夕舔寸fI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问题提出选题背景1-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教育虚拟社区形成与发展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带着人类走进了信息时代,为人类教育创造了虚拟化、智能化、平等化、个性化的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使得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网上教育方式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学习方式。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虚拟社区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学习者通过与同伴的协商、交流、对话中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建构知识的意义。教育虚拟社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提供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在社区中进行专题讨论、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知识共享、合作交流、主动建构对知识及概念的理解。二、问题提出自2005年9月,《学习科学与技术》这门课程已面向曲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同时在网站公司的帮助下组建了基于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作者作为导学参加了2005级学生该课程的学习。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我感受到天空教室给学生提供的虚拟学习机会的的魅力,同时也发现现有的社区平台在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如服务模块单一;且教育虚拟社区在教学应用中没有合理的引导学生参与,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导师指导下,以《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与应用研究》作为课题展开研究,以使目前的教育虚拟社区功能更加完善,从而更有利于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学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第二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研究目的1.设计出一套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本研究在分析教育虚拟社区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如何根据教育、教学理论、交往理论设计与开发出更加人性化的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从而设计出一套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平台的体系结构。2.在平台应用中完善教育虚拟社区本研究将开发出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应用到实践教学中,追踪其应用过程,在应用中完善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并量化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效果,为教育虚拟社区在其他课程教学应用中提供借鉴。二、可行性分析1.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己对教育虚拟社区有了一定的探索,从而在研究过程中作者有资料可以借鉴参考,可以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开展自己的研究。2.2007—2008学年上学期,作者参与了《学习科学与技术》的课堂与网上学习,对整个学习过程与社区使用状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同时,着重参与了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主题小组的讨论与研究,了解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将问题解决,建设出符合学生需求的社区。3.通过课程及自主学习,作者已经具备了一定教育教学理论、交互理论基础和网络平台开发技术、数据统计分析基础,有信心也有能力在教育教学、交互理论的基础上完成日后教育虚拟社区网络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效果的统计与分析。三、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认为,教育技术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技术基础和艺术基础三大层面的有机结合上,这是教育技术的“立命之本"。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既融合了教育理论和学生心理,又融合技术,是一间具技术特征和社会学原理特征的人机共生系统。因此解析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方法和实践效果在完善教育虚拟社区研究的同时必将促使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和完善。2.实践意义教育虚拟社区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良的网络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意义的主动建构,但这种建构不是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2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建构而成的。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协佟性。藤教育攫拟社区注重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闻的交流与协作,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本研究将有利于利用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实践平等、协作、共享的新型教学与学习新模式,为虚拟学习的建设与实践提供了方法借鉴。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本研究的逻辑思路是:首先明确定位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柝建设教育虚拟社区的理论依据,遵循的原则,设计出教育虚拟社区的服务功能模块图,从而开发出具有人性化的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平台。并在教育虚拟社区的实践应用中,分析应用的过程,总结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如图1.3.1)。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和启示,为教育虚拟社区研究的完善及推广提供方法借鉴。的教育应用效素分析图1.3.1基r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与威用研究思路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具体采用以下方法:31.文献综述,通过上网搜集相关文献、查阅相关专业书籍、期:FlJ、杂志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当前虚拟社区系统丌发的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并分析薄弱环节。2.个案研究,调研国内外现有的虚拟社区系统,从功能上、结构上、技术上对其进行全面分析调查,发现优缺点,为下一步的设计开发提供帮助。3.实验研究,通过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在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运行测试,分析总结、完善使用过程。4.问卷调查,对于社区应用的效果,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使用的态度和取得的成绩,从而总结出教育虚拟社区应用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应用效果的因素。4第二章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概述第一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文献的综述来源主要包括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两大部分,主要是通过检索学术期刊进行的。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的概念研究、社区的特征和结构组成研究、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社区的学习影响研究、技术工具的作用研究等几个方面。社区概念研究: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GemeinschaftandGesellschaft(社区与社会)中最早提出Gemeinschaft即社区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将其翻译成英语CommunityandSociety(社区和社会),指出社区是由那些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其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闻、守望相助,具有共同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美国学者霍华德.莱因歌德(HowardRheingold)最先创建因特网社区,在TheVirtualCommunity(虚拟社区)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指出虚拟社区是从网络空间中衍生出来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充分讨论,形成了深厚的感情。∞Pallof,Pratt(1999)认为,社区的现实地理场所不一定是必须的,它可以建立在虚拟网络空间里,社区的成员不必相互见面,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通讯技术相互联系和交流,通过对目标、规范义务以及交流方式的讨论来共同构建虚拟社区。②社区的结构组成研究:ChiIdambaram,Bostrom(1997)认为一个良好的学习社区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紧密联系(2)可以有效处理矛盾(3)学习任务和社会情感之间要保持平衡(4)成员之间可以有效沟通(5)社区成语主动参与集体活动。@Carabajal,Lapointe,Gunawardena(2003)提出社区的结构组成,主要有三个纬度:技术纬度、学习内容纬度和社区交往纬度。技术纬度提供学习交流的空间和工具;学习内容纬度是与课程学习的相关材料、资源和社区活动;社会交往纬度指参加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来维系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关心和理解,从而形成社区归属感和情感纽带。④与之类似,Tu,Corry也提出了一个三角形理论模型,认为教育虚拟社区由教学的、社会交往的和技术的三个纬度组成,…HowardRheingold。http://www.rhcingold.com/vc/book/intro.html.2008-5-9.…Pallor,ILM.&Pratt.K.(1999).BuildingLearningCommunitiesinCyberspace:EffectiveStrategiesf.ortheOnlineClassroom.SanFrancisco:Jossey-Bass.商…Chiidambaram,L.andBostrom,R.P.GroupDevelopment(I):AReviewandSynthesisofDevelopmentalModels[J].GroupdecisionandNegotiation,1997,(6):159-187.国9Gunawardena,C.N.,Wilson,P.L.,&Nolla,A.C.(2003).Cultureandonlineeducation.InM.MooreandB.Anderson(Eds.),Handbookofdistancelearning(pp.753-775).Mahawah,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lnc.5该模型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仅解释了各类社区的形成特点,也指出了不同学习阶段,教育虚拟社区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社区丌始的时候应该侧重于社会交往和技术方面,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活动中结合进来。也Ravitz(1997)提出建设学习社区的七个步骤:管理(建立研发小组),前期分析(选择主题任务、查询资源),设计(提供交流工具和确定感兴趣的主体),开发(开发各个项目),实旋(参与者制作初步产品,分享过程信息),评估(评定已发表的作品和提供反馈,评价系统),分发(分享过程信息、结果和有用的产品)。固Pallof,Pratt归纳了建立教育虚拟社区的几个基本步骤:明确界定社区目标;创建群体活动场所:有效的管理者推选;行为规范界定;建立成员角色,建立亚群体。@也就亚群体是说在社区成员统一群体下,根据大家不同的特点和属性分出的新群体,我们认为是在统一的群体下,根据兴趣和方向不同,分成多个不同的研究小组。社区有效应用的研究:BarbaraAllan,DinaLewis(2006)在《Virtuallearningcommunitiesasavehicleforworkforcedevelopment:acasestudy》中,通过公司员工利用虚拟社区进修的一个案例,阐述了虚拟社区对于职业培训中起到的作用:虚拟社区保证了适合员工进修的时间和场所。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社区成员参与的激励机制、时间管理、公共的和私人的障碍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困难等等。这些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对于虚拟学习社区如何有效应用的研究。GSILE(ComputerSupportedIntentionalLearningEnvironment)是由Scardamalia和Bereiter所领导的一个虚拟社区项目。该项目来源于Scardamalia等人对知识建构、专家知识的性质和创新的社交文化的动态性研究。设计的目的是:1-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参与高级的知识建构过程,包括小学生;2.促进社区知识不断创新和改进;3.为协作知识建构提供学习社区空间。“知识论坛(KnowledgeForum,KF)"是该项目建立的第二代知识建构环境。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可以促进学习者思考的策略性工具,因此KF并不针对特定的知识领域设计。KF是一个非同步的观点(idea—centered)分享方式,强调的是在学习社区环境中,“知识的建构”(KnowledgeBuilding)应远比“知识的传达(KnowledgeTelling)’’有效,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持续努力去确认他们所不知道的事情,并通过他人的观点和协作,来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④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网上学习社区的概念、发展方向、…Th,C.矗Corry,M.E—learningCommunities[J].TheQuarterlyReviewofDistanceEducation,2002.(2):207.218.…Ravitz,J.(1997).AnISDModelforBuildingOnlineCommutities:FurtheringtheDialogue[h1.Proceedingsof1997NationalConventionof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C].NewMexico,Albuquerque,14-l8.…Palloff,RM.&Pratt,k(1999).BuildingLearningCommunitiesinCyberspace:EffectiveStrategiesfortheOnlineClassroom.Jossey—BassPublishers,SanFrancisco.鲫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6构建模型以及社区知识管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策略、交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学家丁兴富教授在对国外网上学习社区的定义、特征、结构及交往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随着网络教学的同益普及,网上学习社区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比较网上学习社区和传统学习社区的本质不同;研究社区的工具平台,学习任务和社区交往三者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在学习社区中的情感表现、合作群体和交往关系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实证性研究。①祝智庭教授(2000)提出了一个构建虚拟学习社区(VLC)的模型,如图2.1.1。图2.1.1基于校园的虚拟学习社区结构示意图从通信、教学、管理、资源、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七个方面描述VLC的重要功能。其中,教学、学校管理、教学资源是学校三个最基本的方面。课外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展,这六个方面通过通信紧密连接在一起。⑦华东师范大学甘永成博士在其博士论文《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就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构建和集体智慧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除此之外,国内学者还就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教学交往及交往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王陆在《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中,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教学交往中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胡凡刚教授(2005-2008)在研究中主要介绍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原则和规律、交往模型以及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的实证分析。二、1、缁三、小结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虚拟社区或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征、师生交往、结构组成、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功能难以完善:目前对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研究主要是从理论方面的探讨,与目前很多由计算机软件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①王海东,丁兴富.存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29—32.。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台的制作与使用脱节。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大都集中在广播教学、电子白板、教师躲摔和控制学生机、共享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于学习者学习交往关注较少,设计中教学策略、学习策略运用甚微。同时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使得现行的虚拟社区教学功能难以完善。2.教学环境的建设不够健全,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交互。现有的虚拟社区中,很多只是教学内容的堆砌,缺乏对学生有效的引导使得现有的教学环境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3.社区平台模块的创建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现有社区的模块建设一味的注重书本教材的搬家,并没有建立起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特色模块,没有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展现。‘因此,在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教学及交往理论,完善教育虚拟社区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完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的过程,强化其应用效果,是完善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第二节教育虚拟社区相关概念界定一、社区“社区"一词是社会学的概念,是社会学家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1855—1936)在1887年出版的GemeinschaftandGeMlschaf(社区与社会)中最早提出Gemeinschaft的。滕尼斯认为“社区"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乡村社会中,它是由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具有共同习俗、价值观与认同感等社会心理特征的、本社区成员建立密切联系、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但与世隔绝和排外的社会关系共同体。∞社区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社区成员的价值观、认同感等方面的共同性,这是构成社区的实质和精髓。中文“社区"概念从德文的Gemeinschaft到英文的Community辗转翻译而来。1933年,以费孝通先生为领袖的燕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生,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这个词翻译成“社区",并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学的通用术语。《辞海》中对社区的定义是:“居住在一个地区共同生活的人群,也即在相互联系的经济和政治活动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相属的认同意识,以及相应的实体单位。"网络电子汉语词典中社区的定义是:“在一定地域内由相互关联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由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的人们所组成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圆由于社会学者研究角度的差异,社会学界对于社区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回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4.国汉语词典.社区[oL].知识辞典,http://啪.diel23.com/dict/ChineseHanyu/Search?q--%E7%A4%BE%E5%8C%BA。2008—6—6.许多学者从地域视角、功能视角、过程视角等视角角度来定义社区的概念。二、虚拟社区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社区”概念在网络信息服务商和商业网站建设者那里率先得到发展。美国学者霍华德.莱因歌德(HowardRheingold),在1993年的TheVirtualCommunity(虚拟社区)一书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的概念:“因网络而衍生出来的,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①这是后来社会学者所指称的“精神社区”,是“社区解放论者”所说的“超出地域圈子而建立起来的多层次社会关系。’’关于“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有些学者成为“电子社区(ElectronicCommunity)"、“在线社区(OnlineCommunity)"、“数字社区(DigitalCommunity)’’、“网络社区(NetworkCommunity)’’。它们的含义与霍华德.莱因歌德提出的虚拟社区的概念相差无几,本文笔者统称为“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三、教育虚拟社区教育虚拟社区首先应该是虚拟社区,也应当是滕尼斯提出的“社会关系"或者是“精神共同体"层面上存在的社区。就如社区或者是虚拟社区的名称一样,教育虚拟社区也有不同的名称,如:教育虚拟社区、学习虚拟社区、虚拟学习社区、在线学习社区等等。王陆教授提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它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因此,它不仅具有社会学属性,同时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特征,它是解决当前一系列教育难题的有意义尝试,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及其学与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②在虚拟环境中,人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着平等的交流与合作。而虚拟学习社区给人们提供了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多用户学习环境,通过虚拟空间,学习者克服时间上和地域上的界限,方便与教师和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且其他教师和专家也可以方便的登录社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⑨网络学习社区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及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一个交互的、协作的学习团体,其成员之间以网络为通信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士关系。网络学习社区的每个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创建和维护社区权力和责任,他们在社区内通过共享信息、资源和彼此的思想、观点、创意、劳动和经历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胡儿刚教授提出教育虚拟。HowardRheingold.http://www.rheingold.com/vc/book/intro.html.2008-6-9.宙]二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n版社,2004.12.@马晓兰,李文莉,王其云.构建基十校同嘲的虚拟学习社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35—37.回张新明.关于构建学习型列络社区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2,(9):18—21.9社区概念,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丌放的、自L}{的f删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下同)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本文统一采用教育虚拟社区的概念。基于以上认识,作者将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界定为:以教育为目的,社区学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与学科相关的专题研修、资源共享、小组学习、智能评价,在自由交往协作中建构知识,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四、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与应用教育虚拟社区从本质上说包含主体、主体间的交往、交往依赖的场所网络平台、社区资源、社区文化心理五大因素。因此,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包含这五方面即的组织与实现,概括起来可以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因此本文将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和应用界定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1.硬件建设:即社区交往所依赖的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在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情境认知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克服天空教室建设的不足,采用Asp脚本语言,在MacromediaDreamweaverMX软件支持下,利用Accesess数据库,开发教育虚拟社区教学所依赖的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2.软件建设:即在平台应用中组织完善社区建设,在教师、导学的引导下,社区成员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专题研修、资源创造与共享、小组学习、智能评价、特长扩展,在自由交往协作中建构知识,逐渐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形成具有特定的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即教育虚拟社区,即在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学平台的实践应用中完善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第三节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简介一、l:学习科学与技术》简介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一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f7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高校各专业本科生。学习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学习的知识、方法、技术,更主要的是通过在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中的学习实践与体验,使每个同学真正理解信息时代的学习发生的深刻变化,更新自己国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42—45.10的学习观念,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观念指导自身的学习和发展。1j全书共分六个部分,主要介绍了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学习的本质、人类学习的方式、学习的类型及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学习及学习效率的评价、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技术。每个部分的知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听取教师的讲解及书本知识获取的基础上,多方查找资料,在与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中深化对各单元知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在信息时代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能带地走的知识与能力。《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开设是信息时代教学改革的示范,是高校师生了解和体验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终身学习者的一块重要基石。二、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科学与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几天,网上学习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历史使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中提出,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及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等。因此,为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搭建起网络教学平台是适应本课程发展的必然,也是使学生在愉悦、轻松、友好、现代的虚拟环境中学习的必要条件。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情境认知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在模块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地位;在应用过程中,以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的难点和重点为研修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往广度和深度挖掘知识,充分注重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注重知识在交流协作中的积累与总结。具体而言,在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与学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在平台上设计、管理和组织教学内容、编辑课件、在线考试、接收和批改作业、组织在线答疑、统计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等。学生可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查看课程内容,提交作业,交流对知识的探讨意见等。同时,为鼓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们在社区中加入了对学生发帖质量的评比,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除此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出色的表现,如流畅的文笔能力的展示、美妙歌喉的展示等等。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及应用促进了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心,从而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发展;同时,学生在社区中的积极表现,为学生积累知识打下基础,从而有利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深层次学习。①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小版社,2004.第三章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设计与开发第一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设计的理论基础一、人本主义理论1.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涵人本主义是在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时期形成的一种以批判和超越传统理性主义并强调人的情感意识、本能冲动等非理性活动在人的物质、精神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为一般特征的哲学思潮。它强调人的本能、情感、意志的作用,使人摆脱绝对化的理性,重新发现人的本真的存在,充分发挥人的生命力等观点,并由此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全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2.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1)强调人的本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知识的单纯接受者,而是通过自己的喜好来主动接收知识;同样教师作为知识的提供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长向学生提供知识。在学习交往中,交往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充分注重人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交往的顺利、健康进行,只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才能使交往向有利于学习、有利于社区情感培养的方向发展。(2)注重人的主观作用。人的本能冲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活动在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中起到一定的决定作用,其结果受人的主观作用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设计中,应向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功能模块,在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实践应用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知识、积累知识、利用知识。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新信息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的选择一些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相结合,相互作用,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进行意义的建构。①同时认为学生学习环境包括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①周蕾.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3,(6):182-183.12的意义建构,运用原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另一方面足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主要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与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的作用社区学习过程中,类真实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在社区系统建设中,应多类型如图、文、声展现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动、静结合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3)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具有关键作用学生在与教师和同伴的协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扩展获得知识的范围。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师、导学、管理员,应为学习者各种协作学习提供帮助。(4)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柬支持学习教育虚拟社区为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的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的知识内容、精品课程视频资料、往年学生学习的优秀资源等等,并且建设教师与学生共建共享的动态资源库,激发学生积累知识,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主动性。三、情境认知理论1.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内涵情境认知赋予学习以意义,促进知识向日常生活情境的迁移,它因为提供真实情境的现实体验而丰富了学习过程。ChoiandHannafin(1995)认为有四个关键的概念和情境学习环境的设计密切相关,它们是:情境、内容、激励和评估。圆其中,情境是学习真实发生的环境、地点和场所,基于个人的经验,学习者能使用一系列的方法顺利完成情境中的工作;内容是学习者习得的具体概念,当学习植根于内容时,学习者比较容易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的日常情境;激励有助于学习者内化知识,能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评估测试是基于情境的,采用适当的形式来管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很重要。2.情境认知理论的指导作用回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61.圆swansong.情境认知理论一教育技术进行曲(OL/DL).http://www.blog.edu.cn/usvrI/4089/archivcs/2006/1078223.shtml.2008·7-8.(1)创设类真实认知情境。在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中,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刊者通过对其本人最有意义的表征手段束发展其心智,如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表、动画等方式,提供丰富的资源,创设类真实的认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帮助学习者学习,并使学习者按照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效率进行学习。(2)创设社会合作情境。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都需要人们之间进行广泛的多方面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利于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3)创设问题情境。在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中,向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问题,将有利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教师与管理者应引导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兴趣,选择所要探索和学习的内容,并参与到相应的问题讨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中去,使学生在类真实的交互情境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高级认知能力。∞四、知识管理理论1.知识管理的思想内涵知识一般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明确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如个人信念、观念、直觉、洞察力和价值观等的知识,是一类难以表达、描述、交流和共享的知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包括知识的组织、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共享及知识的创造。2.知识管理对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指导意义知识管理对我们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及应用的指导意义在于:我们要打破原有社区平台支点的割裂现象,用知识管理的思想对社区资源进行管理。(1)建立知识组织、获取、创造和共享的完整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对现有知识的单纯接受,而是在接受外来现有知识的同时,组织知识的内在关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践知识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新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传播新的知识,以使与其他人共享。这样的知识学习过程,不仅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对于知识的扩展和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建设动态资源库,鼓励师生共建机制。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知识资源建立不应当单纯依赖教师的组织和获取,还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资源库的建设中来。使学生在平时积累下来的资源与别人得到共享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社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的精神。同时,动态资源库为以后学习者的社区学习提供了借鉴,使后来的社区成员站在前边社区成员的肩膀上,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学的更多,理解的更深。。黄建军,杨改学.嘲络环境下的情境认知与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3,(2):13—15.14五、多元智能理论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内涵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是多方面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他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汪明每一个人至少具有八种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别是: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意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拥有个性化的能力,并在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每个人的兴趣不同,思考方式和问题解决方式也不同。2.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启示(1)为拓展社区成员多方面智能提供空间。每位进入社区学习的成员都不同程度的拥有某一种个性化的能力,并在交往中体现出来,形成了成员的不同兴趣。然而,在社会实践或者是学校生涯的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智能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培养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均衡发展,从而加固其在社会中的立足之本。在社区学习中,为成员提供多方面发展的渠道,拓展其各方面的智能。(2)坚持对社区成员的多方面综合评价。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多方面智能发展良好的人才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上,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多方面评价。通过对以上理论的主要思想内涵和指导意义的阐释,笔者认为,我们应批判地吸收适应当时历史文化背景而产生的本质、侧重点不同的各种学习理论的思想精髓,不能把各种学习理论的发展看成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也不能只尊重一种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作用,因为并没有包治百病的良药,也就没有解决教育问题的万能学习理论。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各派学习理论看作是对立、不相容的,实际上它们对教育虚拟社区的不同方面的建设和应用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因此,应综合考虑各种理论对我们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和应用的指导意义,辨证的吸收各家各派的合理成分,促进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更加完善,应用的更加便利,从而实现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意义。第二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设计的基本原则围绕着虚拟社区建设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从琼斯的要构成虚拟社区,最重要的足社区情感的形成;也剑Carabajal,Lapointe,Gunawardena提出的教育虚拟社区结构的技术纬度、学习内容纬度和社会交往纬度三个纬度;从Tu,Corry提出的社区丌始的时候应该侧重于社会交往和技术方面,教学任务在以后的活动中结合进来一个三角形理论模型;到Ravitz提出建设学习社区的七个步骤:管理、前期分析、设计、开发、实旌、评估、分发;从Pallof,Pratt的明确界定社区目标、创建群体活动场所、有效的管理者推选、行为规范界定、建立成员角色、建立亚群体;到JanetteR.Hi11提出的建立一个工作、交往的丌放安全的空间、帮助学习者建立组织信任、帮助学习者建立时间管理策略、提供给学习者多种获取信息的方式等九条建设策略与技术。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并非仅仅是平台的开发,而是包括平台开发在内的社区主体思想观念以及角色行为转变、资源与内容建设、社区规则形成、社区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工作。圆而在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中,社区平台是教育虚拟社区建立和发展的土壤,社区内容资源是教育虚拟社区存在发展的给养,而交往与知识创新是教育虚拟社区的生命和灵魂,由交往形成的独特的社区文化心理是教育虚拟社区形成和发展的空气和阳光。因此,归纳起来,建设教育虚拟社区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做好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工作。一、树立“以人为本刀的建设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人为本"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针对当时的“神权、神性、神道至上”而提出的,在此,笔者将“以人为本’’主要是理解为将学生看作是社区学习和交往的主体,尊重学生主体的人性需要,重视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1.社区中重视成员的主体地位进入社区学习的学生作为社区的主人应受到极大的关注和尊重,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的开端,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地、满腔热情地参与到社区的学习活动中来。(1)营造民主参与的氛围。为保证同学在社区中的发言不受师道尊严的限制,以及其他成员的非议,我们允许成员匿名登录,以此营造社区的民主参与氛围。实践证明,匿名参与作为一种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参与方式,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opping的分析指出,同伴的匿名参与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方式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民主关系的养成。国。Jones.Q.Virtual—Communities.VirtualSettlements&cybcr-Archacology:AComputer-MextiatedCommunication,1997,(3):3-20.TheoreticalOutline[J].Journalof@胡凡刚.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洲素的实证研究明.中国电化教育,2006,(9):23-28.@张倩.网络环境下同伴匿名评价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魅2007,(7):55.57.固KcithTopping,Peerassessmentbg疳wccnstudentincoIl悄anduniversities[J].Educational16Research,1998,68(3):249~276(2)创设和谐的管理坏境。在社区学习中,学生是活动参与的主体,社区的主人,因此教师或者是社区管理员应『F确运用管理者的权力,摆正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积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导学作为社区中的一员和社区的管理者,在学生进入之初,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欢迎外,应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活动中去,密切关注指导的本小组成员的动态,注意与他们建立起相互沟通交流的关系,做到公道正派、平等、平易待人。(3)教师转变内容呈现的“机械灌输”角色,为学生的学习交往、知识创新创设条件。因为学生学习交往的主动性和自控性不同,所以能否发挥教师的作用,仍是教育虚拟社区学生的学习交往是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玛丽娜·斯托克·麦基萨克博士(2002)指出,一个成功的教师会积极鼓励知识化、社会化的网上社区的发展。∞古娜瓦德娜指出虚拟社区里教师最有意义的功能是支持学习和社会意义建构。应该鼓励参与者产生思想,并帮助他们形成思想体系,理解思想结构,总结社区进行的学习过程,教师有两种形式的总结:一是累积性的综合已经存在的思想,展示思想之间的联系;二是问题提出式综合,提出问题帮助参与者发现思想之间的联系。两种类型的综合对社区知识创新都很重要。@为此,在教育虚拟社区里,教师应当将更多时间应当用于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有针对性的、深入的对话交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分析和创造,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提出问题和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并且提供有关的学习资源,设计创设问题情景和具体的协作任务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交往动机,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其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完美人格的培养。2.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组成学习小组教育虚拟社区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学生可以进行协作学习,有研究表明,“在基于课程的社区学习中,学生使用频率最高、最喜爱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协作完成课题作业,他们对社区协作学习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为配合小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顺利开展和进行,我们在社区建设中,将小组学习列为单独的一个模块,每个小组占有自己的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主页和小组在线交流的空间。同样为方便导学的管理和指导,导学在登录社区时也是以某一小组的组别登录的,来方便的管理本小组学生的帖子和信息。这样既有利于小组知识的区别和管理,也有利于对社区知识的系统管理。3.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内容呈现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生的信息加工方式和对内容组织的结构要求是不同的。学生信息加工方式可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触动型;对内容组织的结构要求分为线性结构和超文本结构。另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控性也各不相同。因此,社区的内容呈现原则①[美]玛丽娜·斯托克·麦基萨克.开放远程教育研究与文化及社区建设,[DB/OL].http://cache.baidu.oDm,2005·3·28.。Gunawardena,C…NJennings…BOrtegano-Layne,L.,Frechette…CCarabajal,K.,Lindemann…K&Mummert,J.Building@胡凡刚.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凶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23—28.onlinewisdomcommunity:atransformationaldesignmodel[J].JournalofCoumputinginHigherEducation,2004,15(2):40—62.17足:内容的线性呈现与非线性呈现相结合,文本形式和多媒体形式相结合。(1)内容呈现形式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并且支持各种格式文件的上载和发送,如:MicrosoftOffice文档、AdobeAcrobatPDF文件、HTML格式的文件、数字图片、数字音频文件、数字视频文件和其它多媒体文件(例如Flash,Shockwave,Authorware等),支持压缩包的上传和下载,以及在社区内的直接解包。这样,可以满足不同信息加工方式的学生的要求。(2)内容呈现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或者说可以分为直线型(如按课程章节顺序组织内容)、树型(如按知识点的包含关系组织内容)、和网状结构(如按各知识点的关系组织内容)。而网状结构是教育虚拟社区内容组织的主要特点,这是由人的大脑记忆的网状结构决定的。如图3.5.1所示,社区各功能模块之间用圆圈连接起来,表示各功能模块的非线形联接。4.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建设动态资源中心不同思维特征和认知方式的社区成员,其交往目标、主题和策略的选择都应是不同的,要避免一刀切。就学生的个性思维特征来说,大学生已经超越了形式运算阶段,思维水平与小学生和中学生相比有了质的变化,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并由抽象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不象具体运算阶段单凭知觉表象考虑问题。④基于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习方式等个性特征,我们进行《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社区资源中心建设的。用资源中心代替教材、教参,并且师生共建。使学习资源能够在交往过程中不断更新,实现有效共享。这样,社区成员的社区影响感与影响社区感、融合与满足感、共同的历史感和社区精神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的不同,选择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形式。5.基于学生的兴趣差异建设娱乐模块为加强社区对学生的吸引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社区应当加入娱乐模块,使学生在学习之外可以在社区中娱乐放松心情,发展特长,增加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从而促进社区实现学生个性完满发展。二、增强社区情感培养,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既然社区情感是决定教育虚拟社区形成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并增强社区情感呢?我们知道,社区情感是在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认为,保证交往的顺利进行,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满足三个有效性条件:首先,陈述要有真实性;其次,规范及其运用要有正确性;最后,表达要有真诚性。②因此增强社区情感,形成独特社区文化,就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o胡凡刚.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心理冈素探析[J].教育研究,2002,7:23-27.。[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洪佩郁,蔺青详.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414—419.1.实践交往的“真实性”,建设技术文化环境社区交往必须在一定的技术环境下进行,比如,聊天室可以提供人性化的聊天工具如:E-mail、QQ群、小组聊天室、班级聊天室等,通过这些聊天工具,成员之间可以交流思想、倾吐心声,这使得教育虚拟社区中孤独的心灵得以亲近,并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也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因为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交往,师生分离,学生难以得到来自教师的及时反馈和同伴的认同。为了维持较高的学习交往内驱力,在《学习科学与技术》社区的“智能评价"和小组讨论版和聊天室中及时表扬学习交往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展示优秀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小组讨论发帖进行评价:随着学生帖子浏览量的不同将帖子分为普通帖和热门贴;学生在浏览其他成员帖子的同时可以回复帖子,同时对同伴的帖子进行评价,评价的等级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随着其他成员评价的结果不同,帖子又可以分为垃圾贴、低质帖、一般贴、精华帖和超级帖,以此来促使社区成员发帖和发优秀帖子的积极性。这样,技术环境的创设可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成功体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社区归属感,促进完美人格的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交往的内驱力。实践交往的“真实性’’并为“真诚性"和“正确性”的社区交往提供技术环境支持。2.实践交往的“真诚性一,建设精神文化环境社区交往必须在一定的精神文化环境中进行,这一环境是由社区成员的价值趋向、心理认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共同作用创造的一个学习交往所需要的“虚拟生活世界"。在这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都是平等的谈话主体,都可以自由地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友好地进行对话和协商,民主地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可以倾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但谁都不能成为“对话的霸权者”。“服从”的说教。3.实践交往的“正确性一,建设制度文化环境社区交往必须在社区规范和礼仪体系下进行,通过分析学生的交流记录,我们发现,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出独特的语言使用方式及原则,成员椐此分享经验与建构意义,其大量使用情绪或其它表意符号,以弥补部分情境线索,促进良好的互动情境,并建立良要避免“灌输”、“接受’’、“命令”和好人际关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交流语言和交往行为。因此,从社区成员的初次登陆的热烈欢迎,到整个交往过程中的共同价值规范遵守,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把关和最初的设计。教师积极引导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和意识形式在这里交融,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自由的“思想场域”,和“平等"、“真诚"、“乐于奉献”、“相互尊重与信任”的交往环境。这样既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又能给交往主体以温暖,逐步形成社区归属感,更有利于学习交往的进行。19三、构建智能化社区平台系统,重视社区平台服务功能建设构建教育虚拟社区平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保证社区交往的进行,进而增强社区情感,而这必然要求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智能化和人性化。这可以集中表现为功能服务模块的人性化组织和评价的智能化生成。1.功能服务模块的人性化组织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的前台服务模块相对于后台的管理和技术的支持应是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前台服务模块应尽量体现人性化的组织特点,为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进步提高提供方便,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交往和完美人格的培养,有利于社区情感以及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除去一般的学习网络平台具有的公共部分的模块,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的建设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1)为小组学习提供单独的功能模块,方便小组学习。以往天空教室中学习实践表明,由于小组研究主题的不同,不同研究小组的关注点不同,而公众社区面对的是所有学生,以致“话不投机半句多”,使得公众聊天室“荒无人烟",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交往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基于课程的社区聊天室和讨论版块,学生在线时间比较集中,在聊天室中的聊天记录很讨论板块中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很难找到自己要讨论内容的回答。因此,针对不同的研究小组,社区应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讨论、研究空间和场所,以满足小组成员的团体交往差异的需求,并且通过有目的的讨论挖掘潜在的知识。(2)为学生提供娱乐板块,增加社区学习的趣味性。考虑到每个学生成员的经验背景和优势领域,在社区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特长的有效锻炼和增长;社区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虚拟场所,除去学习活动之外,还应给社区成员提供足够的休闲空间。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之余,有机会更换头脑思路,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真J下融入社区的学习和生活,成为社区的主人。2.评价的过程性和多样性的良好结合在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这一思想应贯穿于社区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渗透于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评价成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评价不仅能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杠杆"推动作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是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关键。(1)评价原则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强调过程评价。从社区中的R常作业到单元练习,从期中检测到期末考试,讨论到发帖,我们坚持在社区学习过程中持续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多次评价的纵向发展的连接链。每一次评价的结果都是学生在不断发展着、变化着的动态中相对静止的发展水平状态,因此,评价的结果不是学生发展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作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依据。(2)评价方式上,坚持多种评价方式并重。20多种评价方式并重指的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的综合评价方式。指导学生学会自评和互评不仅足评价本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客观,辨证地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二是要让学生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更好地得到发展。其中就评价而言,是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为主。就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而言,是以学会自我评价为主。一般地说能经常地反思自己,找出自身的不合理性,从而正确评价自己的人,也能正确地评价他人。且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以上提到的各种建设原则,使社区的建设更加人性化、更加体现服务性功能建设、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三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系统分析一、系统设计思想网络发展与应用的日新月异,使得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虚拟社区平台正是采用MicrosoftAccess技术开发出的一种基于S/S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中由系统超级管理员添加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的学生和任课教师,以及平台中的管理员;任课教师和课程导学在课程学习中可以管理学生、发布学习公告和作业、上传学习资料、回答学生的问题、批改学生作业等,有所区别的是任课教师能分小组看到各小组的信息,而为方便导学对本组同学的管理,在某一模块仅能看到本小组同学的帖子信息;学生作为最基本的用户在系统中可以浏览任课教师发布的作业和学习资料,上传自己的作业、向教师和导学发送疑问、上传自己的优秀文章、优美歌曲等等。通过这种四级管理实现学生更好的学和教师更好的教。二、系统数据库需求分析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涉及到超级管理员、教师、导学、学生四个实体,他们主要是完成及配合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与学的工作以及相关的网上学习交往活动。在数据库中我们用到了22个数据库表来存放相应的信息,用Admin表来存放超级管理员的信息(包括用户名:name和密码:pwd);用Student表来存放学生的信息(包括用户名:name,学号:Sno,密码:pwd,性别:sex,联系方式:E-mail等等);用Teacher表来存放教师和导学的信息(包括用户名:name,教师号:Tno,身份:type,密码:pwd,性别:sex,联系方式:E-mail等等);用School表来存放学校或者是学院信息(主要是学校或者是学院的名称:name);用Zhuanye表来存放专业信息;用Class表来存放班级2l信息(譬要包括年级:name、专业:zhuanyan]D、任课教师号:mainTeacher、所属专业号:SchoolID);用Suject表来存放课程的信息(包括课程名:name和课程号:SynopstS);用BBs表来存放学生在小组讨论模块发布的信息(包括帖子主题:Title,发I咕人:教师号tno或者是学生号sno,所属小组号:groupid,发帖送人姓名:poster,发帖时间:posttime,发帖内容:content,浏览人数:fwl,最后回帖人:LastUpdateUser等等信息。);用Msg表来存放社区成员之间(包括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短消息信息(包括消息主题:title,消息内容:content,消息发送人:manFrom,消息接收人:manto,消息是否读取状态:isread,以及发送时间:senttime和是否回复的信息:isrepled。);用Homeworknotice表来存放作业信息(包括作业主题:Title,作业内容:content,作业发布人:AddMan,作业发布时间:AddTime,作业所属专业:subjeclD);用Homework表存放学生上传的作业,以及教师的批改状态和批改内容(包括作业主题:title,作业内容:content,教师的批改状态:PY);用Notice表来存放学习公告信息(包括公告主题:Title,公告内容:content,公告发布人:AddMan,公告发布时间:AddTime。);用question表来存放学生问题信息(包括问题主题:Title,问题内容:content,问题发布人:StudentID,问题发布时间:AskTime,任课教师回复问题时间:AnswerTime,任课教师回复内容:Answer等。);用Studymaterial表来存放课程材料等资源的信息(包括资源名称:Name,资源存放的路径:Path,资源添加教师用户名Addman及教师号:TeachingsubjectID,添加时间:AddTime,用于资源搜索的关键词:KeyWord。);用Teachingsuject表来存放教师教课的信息(包括课程号:SubjectlD,任课教师号:TeacherlD,开课时间:Teachingyear,学期:semester,开课班级号:ClasslD);用lnzy表来存放社区内由教师上传的历年资源(包括:资源年份:年份,资源内容:内容);用soft表来存放社区内的软件资源(包括:资源名称:name,资源存放位置:path,资源简介:info,上传人:addman,上传时间:addtime等);用zlb表存放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智力版板块中上传的智力测验题目和社区成员的参与回答情况(包括:题目名称:title,题目以及回答内容:content,题目上传者:poster等)以及社区自动跟踪评价中对成员在社区中交流情况的总结;用wbq表存放成员在社区文笔圈板块中上传的文章(包括:文章题目:title,文章内容:content,文章作者:poster等):用znpj表存放智能评价板块成员自主评价、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评价人学号:sno,内容:content等);用XZXX表存放社区小组的信息(包括:小组名:小组名,小组号:组别,小组主页:首页等)。图3.3.1为本系统的数据库E_R图。其中,用llI来表示数据库内表的名称,用《i釜兰爹来表示数据库表内的属性,用·—◆来表示表与表之间的关系。图3.3.1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数据库E.R图第四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概要设计一、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系统组成如图3.4.1所示,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系统有三层组成:前台服务层、后台数据层、后台处理层。教育虚拟社区的平台构建(前台服务层),硬件技术(如设备、网络、后台数据层、后台处理层)的支撑是基础,而其中的前台服务层,及其在其中形成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步提高、社区情感以及社区文化心理的形成才是根本,因为这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交往和完美人格的培养。图3.4.1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的组成二、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前台主控模块设计本教学系统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来设计,系统包括学生模块、教师/导学模块和超级管理员模块,各模块又由相应多个子模块构成。同时在各模块中采用框架结构,在浏览的过程中避免了在不同页面和链接转来转去的弊病,根据相应的导航链接只需在一个页面内就可实现系统所有内容的再现。图3.4.2为本系统的主控模块流程图。图3.4.2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主控模块流程图三、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系统功能设计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由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管理员模块三大模块组成,图3.4.3为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一F:学生模块工‘工‘作上llt寸教师模块1II管理员模块个人资料查看收课程学二J修公告查看业公告查看作业庄发Z錾论交个收线传成员问的消流习上提交发『p占版智力人资料看学习公告作告管学兰£资源改息搜索回巾占模块查业作公业j比课程相关资传t寸管理修改改理回复源上论巾占交子流的管理讨论学生学教生管信理息.的管信信,息矽币,鼠专管院#课程开业理信.皂、刁:i寸t仑帖子的理理管理管课管理发其他系统数据空}青管员的理信。直成图3.4.3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功能模块图1.学生模块在学生模块中,学生登录之后可以查看并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可以给任课教师和社区其他成员发送消息,可以查看自己选修课程的作业公告、学习公告和课程资料,上传作业,可发表帖子进行讨论交流,并可以对其他成员的帖子回帖和评价。2.教师模块在教师模块中,教师登录之后可查看并修改自己的基本信息,回复学生的短消息,管理学生的基本信息,管理自己所教课程的作业公告、学习公告和课程资料,并可以对社区内的帖子进行回帖、评价、删除等。3.管理员模块在管理员登录之后,管理院系、专业、班级信息,所开课程及任课教师的信息,学生的基本信息,讨论交流的信息,在社区学习结束之后可以管理数据库,清空。第五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详细设计教育虚拟社区向社区成员提供的前台人性化的服务是教育虚拟社区的核心,是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前台服务层主要包括八个模块部分:“我的消息"、“我的资料”、“课程研修"、“资源中心”、“小组学习"、“智能评价’’、“快乐大本营"和“退出社区",如图3.5.1。页论一、功能服务模块1.我的消息设置“我的消息”,是为了方便教育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的通信和交流,并将成员的信件保存起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查找和使用。2.我的资料“我的资料"记录了成员的详细信息,包括成员的学号(或者是登录号),用户名,专业、年级、所属院系、性别、联系方式及在社区中参与的小组学习的小组号等。其中的数据来源于成员注册时填写的注册表,且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在“我的资料”随时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并提交数据库保存。3.课程研修“课程研修"是教育虚拟社区系统平台主要功能模块之一,主要是对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现实教学的一种补充,其中包含四个小板块:“学习公告’’、“作业公告"、“上交作业"、“网络答疑"。成员在“学习公告"板块中可以查找到教师关于本课程教学的说明和进入社区学习、交往、讨论的说明,是学生进一步认识课程、认识社区的窗口。“作业公告"中主要记录了在学习本课程中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或者是社区交往中教师布置的课下作业,学生不仅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还可以在“上交作业"将自己课下整理的作业信息上传到社区,以待教师或导学的评阅。已经在“上交作业"板块上交过作业的成员,可以查看到教师对自己作业的评语,并将教师的评阅结果记录到“智能评价"模块当中,以完成对社区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网络答疑"模块为社区成员提供了非实时提问一回答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上无法立即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网络答疑"中写明自己的疑问,并默认发送到教师的“网络答疑’’模块,由教师给予回答。社区成员的提问和教师的回答在所有学生的“网络答疑"模块都显示,其他同学在遇到相同的问题时可以直接查找答案,丰富了我们教育虚拟社区的问题一解答库。264.资源中心“资源中心”是教育虚拟社区的给养。主要包括“课程资源”、“技术资源”、“历年资源”三个板块。在“课程资源”中主要存放了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案,包括文字材料、视频材料等,同时包含本课程发展的最新进展信息,使社区成员能及时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方向和信息。“技术资源”主要是存放一些社区成员比较常用,但是学校服务器或者是个人电脑安装比较少的软件安装程序,支持学生下载压缩文件,减少了社区成员网上寻找的时间,提高了在社区学习高峰时间社区成员的学习效率。“历年资源”主要存放的是以往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总结的成果、资料、以及课程总结演示,学生能在总结前人学习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并改进社区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提高社区学习的效率,使得他们真正“站在前人的肩上,将看的更高、更远。"从而做的更好。同时在“资源中心”为提高大家积极主动共建社区的观念,我们提倡社区成员及时上传在社区学习和交往过程中取得的成果,收集到的宝贵资料,学习过程感言等等,使师生共建共享动态“资源中心”。5.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系统的重中之重,是社区学习的灵魂,是学生发挥主人翁地位的主要场所。“小组学习”主要包括“小组讨论”、“小组主页"、“班级讨论”、“班级聊天室’’四个板块。“小组讨论"中,对于某一位固定小组的社区成员,在“小组讨论"中看到的是自己所在小组的成员发的帖子,同时自己的帖子也默认发送到本小组讨论的板块中,这样方便了小组成员寻找同组成员讨论的内容,有利于对社区知识的管理和协调,在此模块中,可以对同组成员的帖子进行回复和评价,其评价结果显示在帖子的附属信息中。“小组主页"是由各小组成员共同开发而成的,是小组成员积累本小组团体及成员成长、发展、研究的过程,浓缩了团队学习的成果。“班级讨论"中收藏着社区所有成员发的所有帖子,可以说是社区成员帖子的集中营。在这里,社区成员可以方便的查找到组外其他成员的帖子,了解和学习其他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及学习进度,同时还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帖子进行回复和评价。从而扩大了对帖子评价的覆盖面,使得对帖子的评价更加客观。“班级聊天室"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在线实时讨论的空间。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成员发的帖子被永久的记录在社区平台中(除去管理员删除的情况),方便了成员之间的非实时讨论。而“班级聊天室’’提供的实时讨论方便了成员集中在线时候的交流,提高了讨论的效率,学习之余,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将为社区学习增添乐趣;同时在聊天室中,成员可以选择实时聊天的场所,如全班、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单独可选择的聊天空间方便了成员间的选择性讨论。6.智能评价“智能评价’’是对社区成员进行集中评价的模块,主要包括“自主评价”、“组员评价"、“教师评价’’、,自动跟踪评价”四个板块。在过程评价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鼓励社区成员及导学、教师对自己、对其他成员的评价经常性的进行。在具体设置中,我们以系统时间27为准,每隔一个月如果有成员为对自己或者是他人进行评价,系统管理员会自动发送给本成员一个消息,提醒并督促成员们的评价。在“自主评价”板块中,我们鼓励社区成员反思自己在前一阶段自己的学习行为,并将对自己的评价记录下来,以备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组员评价"板块中,主要是以小组组长为代表的社区成员对本小组的其他成员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来自于小组所有成员的意见,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全面性,为社区成员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尺度。“教师评价’’中的评价主要是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在R常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在社区学习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对社区成员做的全面性的评价,同时支持小组导学以教师的身份对成员进行评价,导学平时与小组成员比较熟悉,了解小组成员的动态,并且导学与小组成员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关系,因此,导学对成员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针对性。“自动跟踪评价"板块是针对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成员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总结,主要是对成员发主题帖、跟帖的数量总结,其他成员对帖子的评价结果的总结,对成员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教师的评价的结果的总结,对成员发表精美文章数量的总结等等,将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活动状况清晰地展现在成员的面前,鼓励成员的进一步优秀的表现。7.快乐大本营“快乐大本营’’模块是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娱乐板块,社区成员在学习交流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放松学习紧张的同时赢得其他成员的赞可。“快乐大本营"模块主要包括:“文笔圈”、“音乐秀”、“智力板”三个板块。在“文笔圈”、“音乐秀”两个板块中,社区成员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和音乐作品,供其他成员的欣赏,同时为社区资源库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智力板”板块中,社区成员可以出题,包括智力谜语或者是急转弯等各种智力问题;同时,成员还可以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用这样的模式激发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和社区主人翁情感的养成。二、选项卡服务为方便登录社区的成员能快速的适应社区中的板块操作,在社区平台建设中我们加入了多个选项卡,主要包括:“通用"、“刷新"、“帮助"、“修改密码’’、“注销”。“通用”选项卡是社区成员登录伊始的状态,社区成员可以方便的查看现在的日期和时间,是网站登录的通用模块。“刷新"选项卡,点击刷新选项卡,社区成员将会看到系统最新更新过的内容,与电脑的刷新功能一致。“帮助"选项卡是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应用的帮助手册,介绍了社区建设的背景、使用说明、模块功能,为初次登录社区学习的成员提供了指引,方便了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交往。“修改密码"选项卡,进入社区学习的成员可以在此选项卡的帮助下快速地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点击“注销"选项卡,社区成员以第一速度安全退出社区的学习。28第六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开发实现一、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开发工具和环境(一)开发工具1.采用ASP编辑网页MicrosoftActiveServerPages(ASP)是服务器端一个脚本语言执行的环境,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使用ASP可以组合HTML页、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件以创建交互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ActivePages模型是浏览器从Web服务器上请求.asp文件时,ServerASP全面读取请求的文件,执行所有脚本命令,并将Web页传送给浏览器。ASP脚本在服务器上运行,传送到浏览器上的Web页是在Web服务器上生成的,所以服务器端脚本不易复制,从而增加了ASP脚本文件的安全性。利用ASP创建网页的优势:(1)ASP提供了创建交互页的简便方法。只要将~些简单的指令嵌入到HTML文件中,就可以从表格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2)不存在浏览器兼容的问题。ASP程序在服务器端运行,当客户端浏览器浏览ASP网页时,服务器将该网页文件重新解释一遍,并将生成的标准HTML文件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因为送出的是标准的HTML文件,所以不存在浏览器兼容问题∞。(3)ASP可以便捷地使用ActiveX组件来执行复杂的任务,创建复杂的脚本。(4)利用ASP内部的ADO组件快速、方便的连接数据库,并支持利用SQL语言对数据库进行各种操作。(5)隐藏程序代码,增加程序文件安全性。用户在客户端仅仅可以看到由ASP输出的动态HTML文件,而不能看到源程序代码,从而增加了程序文件的安全性。2.采用MicrosoftAccess创建数据库在整个教育虚拟社区网站系统中,各种信息几乎都要应用数据库进行存储,在选择数据库管理软件时,我们采用的是MicrosoftAccess(DBMS)。MicrosoftAccess是一种数据库管理系统,是MicrosoftOffice办公套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多媒体与开放性数据库系统,具有直观性、开放性及功能强大的特点。Access具有良好的界面,采用了与Windows和MicrosoftOffice系列软件完全一致的界面风格,用户通过菜单和对话框而不用编写任何命令便能有效地实现各种功能的操作,完成数据管理任务。(二)开发环境。石志国,崔林.ASP动态嘲站编程(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1.C/S结构简介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C1ient/Serve)型的结构是基于两级模式,(如图3.6.1)在这种模式中,所有的形式逻辑和业务逻辑均驻留在C1ient端,而Server则成为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各种数据的处理和维护。随着C/S结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结构带来的问题R益明显,主要有:C/S系统是各自独立开发、制造和管理,系统的可靠性不如单一的、中央管理的大型机或小型机,出现问题时,很难立即获得技术支持和帮助;客户端安装庞大而复杂的应用程序,当网络用户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系统的维护量急剧增加;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分离以及庞大的客户群体使得系统的更新不够迅速、灵活性差。图3.6.1C/S结构图2.B/S结构简介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并逐渐被普遍采用。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所谓3-tier结构(如图3.6.2)。①图3.6.2B/S结构图第一层客户机层,是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客户的应用程序精简到一个通用的浏览器软件,如微软公司的IE等。浏览器将HTML代码转化成图文并茂的网页。网页还具备一定的交互功能,允许用户向后台发出处理请求,这个后台就是第二层的Web服务器。第二层应用层即Web服务器层将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这一请求,并将处理的结果以网页的形式返回给客户机的浏览器。如果客户机提交的请求包括数据的存取,Web服务器还需与数据库服务器协同完成这一处理工作。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的层任务类似于c/s模式,负责①CNET中国.关于B/S和C/S架构的介绍[DBIOL].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一93539.html,2006.5.22.m渊不刚的w曲服务器发m的s吼请求,实现刈数抓阼直询、修改、更新*叻能.爿:把运行结粜提交给Web服务器。十H对于C/S结构模式,B/S结构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咀下几个方面。(1)维护和升级方式简单。BlS架构软件所有程序都在服务器端,所以对B/S软件的维护也变得异常轻松简单。BIS架构软件升级方式简单,系统管理人员只需要管理、升级服务嚣。(2)对用户的硬件要求比较低。用户端只需较低的配置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性能。(3)具有较好的扩展性。BIS结构模式由于采用标准的TcP/IP、HTTP协议,它可以使网管系统与Internet/Intranet有机结合,具有良好的扩展性。鉴于BIS结构模式独特的优点,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系统将采用基于Web的Browser/Server结构,这即方便了系统开发和维护的难度,也使得用户操作简单。二、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一)学生服务模块的具体实现1.我的消息“我的消息”扳块主要包括收件箱和发件箱两个功能,(如图3.6.3)收件箱中存放本成员收到的社区中其他成员发送的信息.并咀未读和已读的标志明显标记出来,方便学生识别和阅读信息;在发件箱中,学生可以选择社区中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自己填写要接收信息的成员的用户名.支持成员之间的匿名或者是用真实姓名通信。——一—————’●—●r猫图3.63“我的消息”模块一收、发件箱2.我的资料“我的资料”扳块中的数据来源于成员注册时填写的注册衷,且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在“我的资料”模块随时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并提交数据库保存。(如图3.64)“我的瓷料”模块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感觉自己是社区中的主人,是社区交往活动中的主体,同时啦方便了朴区成员的斗¨吁了解和热悉,从而1_【J椿社区f青感川扯区!J.{I属感的形成牲l3.64“我的资料”模块3.课程研修“课程研修”包含“学习公告”、“作业公告”、“上交作业”、“网络答疑”。(如图3.65)2:爱≥冀卜一量:裟i篡酽”一14&*b…。————=一,:堕)~Ⅲ££!^j^{^|盘芷i至,黧。i囊蒺、…i整g笋r,F憨銎撼暑篙芸i^…j:'’q,'…‘I…:T……~I一……:o……一},=i;_;篓:,亡—赢孑泛磊F≥…。一一一。一1童~=——、一、__=图365课程研修模抉学生在“学习公告”中可以方便地查找到最新教师关于本课程教学的说明和进入社区学习、交往、讨论的说明,同时,为使进入社区的成员第一时间获得这些通知信息,“学习公告”中的内容将在社区平台的登录主页中显示。结合“作业公告…‘上交作业”,可以查找到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上传作业以各教师审阅评价,教师给予作业反馈,从而完善了作业布置、上交、评阅和反馈流程(图3上突作业66)。篆茎1贤mm,*一是壹墨霁盟墨?箬雪室蒜奎套三备嚣蓍●弄墨南蔷,霉际比犄且体‘蠼。的意兜苗育建设×图3.66教师布置作业标题,及教师的评阅状态4.资源中心“资源中心一中存放资源,包括“课程资源”、“技术资源”、“历年资源”。为保证服务器的安全进行,“资源中心”中社区成员需要上传的资料,首先要经过任课教师或导学的检查与整理,再进行上传。同时,为方便社区成员查找社区中的信息,我们采用了全文检索的功能,实现对资料的快速搜索。可以按照资料名进、关键字或者是资料简介进行检索。(如图3.6.7)5.小组天地“小组学习”主要包括4小组讨论”、“小组主页”、“班级讨论”、“班级聊天室”四个扳块。“小组讨论”(如图3.6.8),将社区成员所在小组所有成员的帖子归拢在一起,有利于本小组导学和成员的方便查找,从而有利于社区内的知识管理。图3.68。小组学习”模块中小组导学和成员发帖“小组主页”是小组成员荚同开发井由教师或导学上传,只需在“资源中心”中。历年资源”点击“添加资源”,将小组信息和小组网页的IP地址填写完整即可。如图3.6.9。图3.69教师或导学上传小组主页界面同时,为方便社区成员看到其他小组成员的帖子,我们在。班级讨论”中收藏社区所有成员发的所有帖子。如图3.6.10萋爹靛};兰{蘸兰秦囊*=^:‰m锎一『。o。=一~……~%一::::需霉=.离霉嘲:=.嗣:=}孳j麓麓,鞠=:一::耋j墓萋耋墓喜\~—里竺竺三—一’———————======:竺2===三=-===:=—————一图36百磊赢≮名:k嗣盎登一=:==…=:=.:麓葶二?:::麓器_麓萼::莘耄:莓10“班级讨论”中存放所有社区成员的帖子为方便小组成员对某一专题的专门讨论,我们建立了实时聊天的不同场景,这体现在“班级聊天室”中。“班级聊天室”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在线实时讨论、专题讨论的空问。(如图3.611)考虑到现实使用情况.我们把Q。群也作为小组实时讨论的场所.方便了使用。竺篓!竺竺竺!薹函鞋羹兰鐾.:三二三图36lI“班级聊天室”中聊天场所的选择6.智能评价“智能评价”中主要包括了“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自动跟踪评价”四个板块。“自主评价”是小组成员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时时提醒自己加以改进,是见证及促进自己成长历程的一个良好的方式。“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是分别以任课教师或小组导学、小组组长为代表进行的,是方便个人了解其他成员眼中自己的窗口,是客观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如图3.6.12)。I鹣墓§毒甾锤图3612社区内自主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阻上三种评价要求评价当事人每月必须自己或者是给予他人至少一次的评价,如果在每川的2:;号自口址没有进行相应的评价,系统则自动检测并发消息给小组成员或者足小组纽长、导学,督促其评价的进行,从而一定程度上保汪了评价的持续性和作用,皿¨图3613。#目=i‰*i内密t§11月f*还7曼有蹦自己进行自主评价.浩殛时对自己进行自=E评ffl-!&目目!!矧3.613系统提示{§}H自#自镕目&*^:*ⅡBⅡⅢ£“自动£H踪评价”是成员本人每次点击此板块时,系统通过查询、计算语句自动将成员本人在社区学习交流中的表现展示在成员本人面前的功能。主要汇总了成员本人在社区内发表主题贴的贴数及其他成员对其帖子的评价结果,回帖数量:作业提交完成情况;并将成员在文笔圈中发表的文章数和在智力版中参加的活动次数也做了汇总。最后将学生的总体表现按照学习指数(作业完成情况评定)、交往指数(发表主题贴和回帖数评定)、活跃指数(发表文章篇数和参与智力版活动次数评定)的20:60:20的比例(此比例是与任课教师认真讨论、多方权衡后设定的结果.此比例着重体现学生的交往指数,可以看出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习交流而进行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发帖、评帖和回帖)进行汇总得出成员在社区内学习交流的当前最终得分(如图3614)。图3.614自动跟踪评价界面7快乐大本营“快乐大本营”主要包括:“文笔圈”、“音乐秀”、“智力板”三个板块。在“文笔圈”、“音乐秀”两个板块中,社区成员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和音乐作品,供其他成员的欣赏,同时为社区资源库的建设添砖加瓦。在“智力板”板块中,社区成员可以出题.包括智力谜语或者是急转弯等各种智力问题(如图3615);同时,成员还可以回答已经存在的问题,用这样的模式激发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和社区主人翁情感的养成。雾蓬霪蝥眨E一一一图3.615“快乐丈本营”之智力板板块(二)教师管理模块的实现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任课教师和课程导学在其中的学习交往过程中,即作为社区内的学习交往主体,参与社区成员问的讨论和交流,又作为社区内学习交往的引导者,引导社区成员向理想的、深入的课题研究方向发展,同时任课教师和课程导学作为谋程的教学的负责人,担负着社区管理的任务。1.“学生管理’模块教师和导学登录后,除可方便测览社区成员信息外,还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管理。(如图3.6.16)在“学生管理”模块,教师可以对社区内的成员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更改、密码更改(但无法查询,以保护成员的密码安全),并可以将一些破坏社区交往正常进行,经教师劝诫后不改变的成员删除。同时教师可根据成员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学院、组别等信息快速检索到要修改的学生信息,以方便对信息的快速管理。三二兰墓鎏墨型图3‘616教师臂理学生信息鼍紫鼍警等亏P麓擎祥警22鲳群篱两莓喜鞴辞喜誊攀_……~=∞l-_“唪,·-ij__t奠?…j。善i薹i型篓善一∥茎i2.。课程研售”模块在“课程研修”模块,教师除了享受和学生成员一样的浏览学习公告、作业公告外,还可以发布学习公告和作业公告、批改社区成员的作业、并在网络答疑中回答成员提出的问题。如图3.617;一,。一黧.堡竺己…一。图3.617教师舔加学习公告和作业公告在“网络答疑”板块中,教师在浏览了学生的疑问后.可以点击回复,(如图3.6.18)直接回复成员的问题,并且回复结果显示在网络答疑整个模块中,供全体社区成员观看、参考。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点击“给….发短信息”,单独给问题提出成员发信息,回答疑问,此时,教师的回复结果将单独发刮收件人的“我的消息”中,只能由收件人自己看到。教师的回复信息,将以红色字体显示,凸显了教师的回复内容,方便了成员们的查看。圈3.618教师在“网络替疑”中回答疑问3.“资源中心”模块在“资源中心”中,任课教师和课程导学可以浏览和下载资源中心中的各种资源,同时还可以为社区的资源建设做贡献,添加课程资源和技术资源以及学生成员的小组主页。(如图3.6.19)豳3.619教师在“资源中心”中添加资源4.“小组学习”模块在“小组学习”模块,任课教师和导学根据社区成员发送的帖子内容,可以将闲置帖子进行管理,即删除。(如图3.620)El±∞㈣……l哥:;。i:扑…£jj盱n,0E《&E吐盛麴罄措;;擎蹦辩”=o::。。?…w翟:箍}…挚岔拳口赢:裟艽?m&i芋器1高’*蹴剀3.620任课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对闲益帖于的管理同时.为方便任课教师对各小组讨论的指导,在教师登录后的模块中,任谋教师将分组看到各小组的组号,点击后进入各小组的讨论。(如图36.21)穹静:蜀"司雄穹毒§—毫蚕矗量£;特一≮盂宇<要麴参:.:辜:=墨舞霸麓曼益釜基薹i誉鍪翻36.21任课教师登录后的“小组讨论’楹块i■目目目■∞日■●|■■目日E●■■■■-(三)“超级管理员”管理模块社区平台的超级管理员拥有对社区成员、教师、开课院系、专业、年级以及数据库的管理权限,(如图3.622)承担着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建设、维护的工作。图3.622超级管理员管理权限雪[其中超级管理员对学生的管理与任课教师的权限和功能一致,如图3.616。在对教师管理中,超级管理员可以就社区学习交往的进行添加任课教师和课程导学,并对现有的课程教师和课程导学删除或者是信息修改。(如图3.6.23)图3.6.23超级管理员对任课教师和导学的管理超级管理员在社区学习交往开始,就需要对课程的开课信息、开课班级信息、专业信息等信息完善,以利于社区成员在进入社区之初注册时,方便信息的选择和填写。(如图36.24)图3.624超级管理员管理专业、班级、开课信息除此之外,超级管理员还有权限对社区平台的管理员进行添加和删除,即可以根据社区平台内的交往情况增加或减少社区管理员的数量,以保证社区内交往的顺利进行。在本课程学习结束之余,超级管理员根据社区建设的要求,可以将平台数据库进行整理、清空。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为社区成员应用提供的前台服务模块以及为教师管理社区及超级管理员管理社区的后台管理模块都保证了应用和操作的方便化、智能化和简单化,为社区成员的应用和管理员的管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教育虚拟社区平台顺利运行的保障。三、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开发的关键代码1.小组分组讨论在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中,为做好社区内的知识管理,方便小组成员查找本小组成员的讨论内容,我们在前台服务板块小组学习模块中,以小组为单位,将帖子全部呈现在某一特定小组成员的网页上。具体实现是在社区成员注册时就要求成员将自己的小组号登记在内,提交后保存在数据库student表中以groupid为字段名进行标示,在学生登录社区进行交流时以session(”groupid”)语句将本成员的小组号记录下来,根据sessiong语句的特点,(只有当社区成员注销或者是退出社区时,值才被释放)。在社区成员发帖时,除了与帖子相关的信息如帖子标题,帖子内容,帖子发送时间等被保存到数据库中的BBS表,发送人的成员名和小组号也被session(”userno”)、session(”groupid”)获取存放进BBS表中,在小组成员浏览本组成员发的帖子的时候,只是从BBS表中调用那些groupid信息与自己的小组号相同的那些成员发送的信息。具体实现代码如下所示。/术发帖人的用户名,小组号也一起被写入了表BBS中木/IfSession(”UserType”)=”学生”ThenstrSqlI=”INSERTINTOBBS(Title,Content,sno,groupid,PostTime,Poster,LastUpdateTime,LastUpdateUser)Values(”’&strTitle&…,…&strContent&…,…&session(”USelTIO”)&…,”&session(”groupid”)&”,…&strPostTime&"','"&strPoster&”’,…&strLastUpdateTime&”’,”’&strLastUpdateUser&…)”endif/木从表中读取帖子内容时只显示与本成员小组号一样的那些帖子=lE/bz=《%=session(”groupid”)%>bz=request(”bz”)严记录登录成员的小组号吖IfSession(”Us盯Type”)=”学生”ThenstrSql=”SELECT·FROMBBSWHEREgroupid=”&bz&”andParentlDISNULLORDERBYPostTimeDESC”2.对社区成员帖子的评价社区成员间对所发帖子的相互评价是体现成员社区主人翁地位的表现之一,是对社区39成员客观性评价和过程性计价的内容之一。我们在每位社区成员所发每个『f|lIi子的后面加上评价的选项卡,以供其他成员的评价。同时,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我们禁止成员对自己帖子的评价。根据帖子的浏览量,把帖子分为“普通”、“热门";根据其他成员的评价分为:“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再根据一定的比例,将其他成员的评价结果分为:“垃圾贴’’、“低质帖”、“一般帖"、“精华帖"、“超级帖"、,两种评价结合的结果是帖子最后的评价值。Dimrs2Setrs2=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strSql=”UPDATEBBSSETLastUpdateUser=…&strLastUpdateUsef&”’,LastUpdateTime=…&strLastUpdateTime&…WHEREID=”&strlDrsl.openstrSql,conn,3,1elseifstrType=”pjl”AndstrID◇…’ThenDimstrpjSetrs4=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strpj—Request.Form(”radiobutton”)ifstrno=session(”usel'no”)thenresponse.Write(”<center>您不能评价自己的帖子!</center>”)response.朗d()endif/宰记录其他社区成员的评价结果木/ifstrpj=”很差”thenstrSql2”UPDATEBBSSETelseifpjl=pjl+1,he=he+1WHEREpjl=pJl+lID=”&strIDstrpj=”较差”thenstrSql=”UPDATEBBSSETelseifstrpj=”一般”thenlj日c+lWHEREID=”&s仃IDstrSql一’UPDATEBBSelseifstrpj=”较好”thenSETpjl=pJl+1,yb=yb+lWHEREID=”&strlDpJl=pjl+1jh=jh+1strSql=”UPDATEBBSSETelscifstrpj=”很好”thenstrSql=”UPDATEBBSSETWHEREID=”&strIDpjl=pjl+1,hh=hh+lWHEREID=”&strlDendif序根据帖子的浏览量评定帖子木/rs4.openstrSql,CORn,3,lEndIfifrs(”id”)=CInt(strlD)thendimtzdj,tzdjjtzdj---rs(”fwl”)\10+1iftzdj<=lthentzdj=”普通”elseiftzdj>=2thentzdj=”热门”endif/半根据社区成员的评价判定帖子的等级木/tzdjj=max(rs(”hc”),rS(‘Ijc”),rs(”yb”),rS(IIjh”),rS(”hh”))iftzdjj=rs(”hc”)thentzdjj=”垃圾帖”elseiftzdjj=rs(’'jc”)thentzdjj=”低质帖”elsciftzdjj=rs(”yb”)thentzdjj=”一般帖”elseiftzdjj=rs(’'jh”)thentzdjj=”精华帖”elseiftzdjj=rs(”hh”)thentzdjj=”超级帖”endififrs(’.1lc”)=rs(’'jc”)andrs(”yb”):rs(’'jh”)andrs(’'jh”)=rS(”hh”)thenzdjj=”一般帖”endifA两种结果结合后的帖子评价结果:*/</td)valign=”middle”bgcolor=”#E9E9EF”×%=(rs(”hc”)幸100\rs(”pjl”)&”%”)%x/td><tdvalign=”middle”bgcolor=”#E9E9EF”×%=(rS(’'jc”)·l00\rs(”pjl”)&”%”)%×/td><tdvalign=”middle”bgcolor=”#E9E9EF”×%=(rS(”yb”)·l00、rs(”pjl”)&”%”)%></td><tdvalign=”middle”bgcolor=”#E9E9EF”×%=(rs(’'jh”)}lOOkrs(”pjl”)&”%”)%x/td><tdvalign=”middle”bgcolor=”#E9E9EF”×%=(rs(”hh”)·lOO恼(”pjl”)&”%”)%×/td><td<tdvalign=”middle”bgcolor=”#E9E9EF”> </td>3.资料检索为方便社区成员对社区资源的方便和快速查找,我们在“资源中心”等模块设置了资料检索功能,社区成员可以根据资源的多种信息(如上传人、资源主题、资源关键词、资源简介等等)对资源进行检索,具体实现代码如下。/·搜索依据的类型:资料名或关键字或简介宰/<抄<tdvalign=”baseline”xdivalign=”center'’>按<selectname=:”methodl”id--”methodl”><optionselected=”selected”>资料名</option><option>关键词</option><option>简介</option></select>产用户输入搜索关键字·/关键字:<inputn锄萨”keyword”type=”text”id=”keyword”胁<labclxinputclass=”btnbg”type=”submit”</labelx/div></td></Ix>4.资料上传name=”Submit”value=””/>在社区中,为体现社区师生共建共享的主旨,我们设置了社区成员资源上传模块。但是为保证服务器的安全,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对普通成员的权限做了设置,只允许任课教师和小组导学上传可靠资料。普通社区成员如有要上传的材料,可以通过小组导学或者是任课教师将自己的材料上传到社区平台,并在资源简介中注明原材料搜集人。使社区成员『自J接实现社区主人的地位。具体实现代码如下。41产任课教师或导学填巧上传资源的,}H关信息}/<formaction=”upload.asp”enctype=”multipart/form—data”name=”forml”method=”post”><tr><thcolspan=…2’background="../images/Down_bg.g∥>资料内容</th></tr><trbgcolor=”#66C06D”×tdwidth=”68”>资料名称</td><tdwidth=”235”><inputnamfe=”strName”type=”text”id=”strName”/></td></tr><trbgcolor=”#66C06D”×td>关键词</td><tdwidth=”235”><inputname=”keyword”type=”text”id=”keyword”/></td></trxtrbgcolor=”#66C06D”×td>简介</td><tdwidth=”235”><textareaname=”infor'’rows=”3”id--”inforIt></textarea></td></tr><trbgcolor=”#66C06D”×tdwidth=”68”>资料文件</td>bgcolor=”#66C06D”><td> </td>type=”submit”name=”Submit”value=”提交”/><inputtype=”reset”name=”Submit2”置”/></td></tr><td><inputname=”strFile”type=’’file”id--”strFile”/></td></tr><Ix<td><inputvalue=”重严在”upload.asp”文件中获取上传的资料的在服务器上的存放路径·/Response.Redirect”InsertDatabase.asp?FilePath=”&request2.Form(”strFile”)p平台自动将任课教师或者是导学填写的资源材料上传剑数据库吖strUserName=Session(”UserName”)strUserType=Session(”UserType”)Session(”UserName”)=sixUserNameSession(”UserType”)=strUserTypeDimstrFileName,sixFilePathstrFilePath=Request.QueryString(”FilePatll”)IfstrFilePath=…’ThenResponse.Write(”参数错误!”)Response.EndEndIfSetRS=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RS.Open”SmdyMaterial”,conn,l,2RS.AddNewRS(’'Name”)=Session(”strName”)RS(”AddTime”)=now()RS(”AddMan”)=Session(”UserName”)RS(”Path”)=strFilePathRS(”TeachingSujectID”)=strTeachingSujectIDRS(”infor'’)=Session(”infor'’)RS(”keyword”)=Session(”keyword”)RS.UpdateRS.Close5.自动跟踪评价为鼓励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积极交流,帮助社区成员对自己的学习交流状况有及时的了解,我们在智能评价模块中添加了系统自动跟踪评价板块。社区成员每次点击自动跟踪评价的链接,系统将展示该成员最新的社区交往状况,以及各个项目在社区所有成员中占42有的比例。从而帮助成员发现自己的弱势,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其主要代码如下:/木布找某社区成员发表的主题帖的帖数}/dimrslstrSql=”SELECTSetrscount(幸)FROMbbswhereParentIDisnullandsno=…&Session(”userno”)&””’rsl=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eordset”)1.openstrSql,conn,l,1/幸用i标示该成员发表的主题帖的帖数在所有发表主题帖中的位置.,dimrs2,ii-1strSql=”SELECTbysno,count(·)FROMbbswhereParentIDisnullandtnoisnullgroupbysnoordercount(士)desc”Setrs2=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rs2.openstrSql,conn,l,ldowhilenotrs2.eofifrs2(”sno”)◇Session(”usenlo”)theni_i+lelseexitdoendifrs2.movenextloop/搴总结社区成员对某一成员主题帖的评价等级·/dimrs3s仃Sql=”SELECTtzdj,count(})FROMbbswhereParentIDisnullandsno=…&Session(”usctno”)&”’groupbytzdj”严将各种等级的帖子名称及数量分组存放·/Setrs3=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thenrs3.openstrSql,corm,l,lifnotrs3.eofresponse.Write(”  其中,”)dowhilenotrs3.eofresponse.Write(rs3(O)+”数为:”)response.Write(rs3(1)&”  ”)rs3.movenextloop产总结社区成员对某一成员主题帖的评价等级吖dimrsl,rs2,rs3,rs4strSql=”SELECTSetrscount(事)FROM(selectdistinctsnofrombbswhereParentlDisnull)”l=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s仃Sql,conn,l,1rs1.opens仃Sql=”SELECTSetcount(·)FROM(selectdistinctposterfrombbswhereParentIDisnotnull)”rs2=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rs2.openstrSql,conn,1,1sWSql=”SELECTcount(·)FROM(selectdistinctaddman43fromwbq)”Setrs3=Server.CreateObject(”ADODB.Recordset”)count(})FROM(selectdistinctposterfromzlb)”rs3.openstrSql,conn,l,lstrSql=”SELECTSetrs4=Server.CreateObjIect(”ADoDB.Recordset”)rs4.openstrSql,conll,l,ldimx,w,h、萨(∞1(0)一i+1)/rsl(0)*100)*0.7+((rs2(0)-j+1)/rs2(0)·loo)+0.3/幸该成员的交往指数毒/x=k严该成员的学习指数吖产该成员的活跃指数·/h=(∞3(O).m+1)/rs3(0)*100+(rs4(0).z+1)/rs4(O)*100)\2产对该成员的综合评定吖dimbb=k*O.2+w}O.6+h*0.2ifb<60then/宰通过三种指数的值确定该成员的综合指数吖response.Write(”不及格!”)elseifb>=60andb<=70thenresponse.Write(”及格!”)elseifb>=70andb<=85thenresponse.Write(”良好!”)elseifb>=85andb<l00thenresponse.Write(”优秀!”)elseifb=100thenresponse.Write(”满分!!”)endif第四章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实践第一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原则和方法一、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原则为保证教育虚拟社区运用的正常进行,保证社区成员在教育虚拟社区内学习交流活动的积极进行,笔者认为进入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学习的成员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否则,社区内的学习交流会停滞。1.平等原则教育虚拟社区中成员包括任课教师、课程导学和学生三大主体,这三大主体之间都是平等的谈话主体,可以自由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友好的进行对话和协商,民主的讨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即一方面,成员不要唯我独尊,还要学会积极倾听别人的观点,另一方面,自己不能完全听从别人的思想、观点,应要有价值判断力,如果迷失了自己,社区内的学习交流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2.乐于奉献原则教育虚拟社区的成员之间进行学习交互、交流,是以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进行的。在交互中,我们都会期待别人承认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高度评价自己的帖子、自己的表现,喜欢其他社区成员积极回复自己的帖子,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希望从其他成员那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知识。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使自己主动去欣赏别人、承认别人、接纳别人、帮助别人,积极贡献自己的知识资源。只有社区成员都这样想、这样做,乐于奉献,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形成良好、和谐的氛围。3.真诚可信原则真诚可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或交流得以延续的保证,也是教育虚拟社区在应用过程中必须遵从的一条永恒的交往原则。人人都有被保护的需要,即都有安全的需要,出于这种需要,人们都希望周围的环境、交流的对象是可以信任的。因此,在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社区成员的真诚性,言必行、行必果。4.宽容原则教育虚拟社区内部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开放性,社区内的成员都有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权利,这决定了在社区交流过程中,对某一问题、某一观点所持的见解呈庞杂、多样的特性。因此,在社区交流中,要求大家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强制性的分出高低、好坏,要引导成员宽容别人、理解别人。“以树人之心树己,以宽己之人宽人"。只有学会宽容,不同的思想观念、理论观点和意识形式才能在教育虚拟社区内交融,从而形成一个45丌放的、动态的、自由的“思想场域”。5.物质、情感交往的统一性原则总体看人们之间的交往动机是两个层次的,一是情感定向的交往,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为了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加深彼此的友谊;另一类是功利定向的交往,将将教育虚拟社区内的交往和交流当成是满足“外在物质需要”的手段。有时候情感定向的交往和功利性质的交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功利性的目的交往有时也会使人产生某种价值判断、某种感受,引发情感上的反应;有时虽然是情感性的交往,也会带来物质上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人类交往的最基本的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满足。而人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社区内的交往既有情感性交往,也应当讲究实惠,从不同层次上保持与周围人的关系,而不能脱离现实需求而进行理想主义的纯情感交往。而是物质、情感交往的统一。①6.个性与团队共生原则个性与团队共生原则既是教育虚拟社区应用过程中所要遵守的原则,又是社区学习的最终结果。就原则而言,社区内的主体应该保持团队意识,将自己看成是社区团体的一部分,同时又不失个性,避免盲从,交往主体共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从社区学习的最终结果而言,教育虚拟社区内的学习只要在一定的规范礼仪下进行都会表现出对立统一、求同存异的结果,这种结果又使得教育虚拟社区内的学习交往保持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使得教育虚拟社区充满了人气。∞二、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方法1.教育虚拟社区应用前的讲解为方便初次进入教育虚拟社区学习的成员更快地了解社区平台的功能模块的作用和使用规则,我们在社区平台应用的第一节课,邀请社区设计者和建设者来进行讲解,讲解的内容具体包括,社区平台建设的背景、建设团队、功能介绍、注册、登录注意事项、社区内学习交流应遵循的原则和规律、以及各功能模块作用及应用方法等等。先期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讲解,使得社区快速的掌握社区内学习交往应注意的原则,保证了学习交往顺利的进行。除了教育虚拟社区本身的应用方法讲解外,我们还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团队学习、资料检索等的相关知识,为社区成员在日常的研究性学习中提供方法、策略。2.教育虚拟社区应用过程中的疑问解答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建设的成品经过设计者和建设者多次测试应用后投入到正常的使用。虽然在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应用之前我们对社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讲解和疑问回答,但是在应用过程中,社区成员也发现了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包括学习交流中的问题,或者是网站平台的硬件建设问题,因此,我们在教育虚拟社区应用过程中,设计者和建设者,∞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广东:华东师范大学学位办,2006.参与到社区应用的全过程·},,参与到社区成员M的讨沦中,回答社区成员提出的各种问题,解决社区成员提出的问题。第二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过程一、社区成员的注册、登录进入社区学习、参加卒土区活动的成员在第一次登录社区前,都要在社区内进行社区成员注焉,成员在注册的时候可以以真实姓名填写用户名也可以匿名填写,同时要求注册成员都要详细的填写各项信息,以保证后面活动的权限,如分组讨论等等。登录时,成员可以使用自己的学号也可以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多种登录方式使得成员登录顺畅,提高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学期术统计,共有92人在社区平台中注册,有2869人次参与社区内的学习和交流。社区资源的添加及使用社区资源需要社区成员和管理员在社区建立之初、应用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王.课程资源的添加及使用课程资源主要是与课程学习相关的资源材料,我们主要上传了《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大纲一方便社区成员提前了解课程学习的内容和进度;校际交流电子杂志一为成员进行社区学习提供经验借鉴,等等一系列的课程资源,保证了社区成员初到社区学习的顺畅。期末统计中,共有35篇相关课程资源上传,从而说明了师生共建资源的积极性。2.技术资源的添加及使用技术资源我们主要添加了学生使用较多,但是公共计算机上较少安装的软件安装文件,主要有脑图Inspiration安装软件、阅读器安装软件等等,方便社区成员的使用。3.历年资源的添加及使用历年资源中主要添加了往年《学习科学与技术》学习的资料,供社区成员借鉴和学习。学习往届学生的学习形式、学习历程等等。主要有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添加的历年资源共有12个压缩文件,很大程度上帮助了社区成员度过学习初始的困难阶段。社区研究小组的组建1.研究主题的确定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过程中,小组主题的确定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47(1)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内的疑难问题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中包含网下学习,网下学习主要指教师的课堂讲授和以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最对研究主题的讨论交流。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内的内容单纯的依照任课教师的讲解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课程中的难懂问题得不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因此,我们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时候,将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的疑难问题以研究课题的形式出现,使得学生研究的更加深刻。如研究主题“人本主义理论及其教学应用研究"、“基于不同认知方式的教学设计研究"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建立起来的。(2)一线教学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理论和实践密切相结合,是教育技术专业学习的一大原则。为鼓励学生们走出大学校园,走上实践的前线,我们设定了相关的研究主题,使学生们了解一线教育、教学的现状,为进入现实社会搭建过渡桥梁。如研究主题“面向社会的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调查研究’’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建立确定的。(3)计算机软件教学应用研究根据我院开课情况,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学习的课程大部分与计算机软件有关,因此,优秀的计算机软件教学方法关系到教育技术学学生专业学习的成功。大三的学生在课程内容上已经学习了多门计算机软件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了教师教学的过程和经验,并且深深的体会到现行的计算机软件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因此,对计算机教学软件的教学研究将以已学学生的切身体会为基本,以实践调查和研究为基础进行,这将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深入学习,同时为教师提供方法和建议。课题“VB程序设计教学策略研究’’、“Photoshop教学策略研究”、“概念图及其教学应用研究”就是这一类研究课题。(4)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对教育虚拟社区研究的兴起是近几年来的事情,也即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内涵在其中的课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同时,为引导更多研究者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完善其研究内容和方向,我们在社区应用过程中确定了与教育虚拟社区相关的几项研究课题,以方便对教育虚拟社区的深入研究。“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研究"、“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策略"就属于这一类研究课题。2.成员分组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按照自愿原则为主,“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为辅。同质分组是指团队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异质分组则指成员在上述各方面都有多样性和互补性。综合目前《学习科学与技术》社区学习现状,主要可以组成两种形式的学习小组:(1)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组成学习小组,学生研究感兴趣的专题,并在社区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来促进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还可以自选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并通过学术报告来展示研究成果。(2)根据学生适应不同的课程内容情况组成学爿小组。对于结构不良和松敞的课程内容来说,较适应协作小组的学习交往形式。各小组分担不同豹主题任务,每个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报告小组的进展情况,组员进一步分工协作,完成任务,最后协作小组之间交流思想,共享成果,从而共同完成任务;而对予结构良好的任务来浼,更适合小组或个人竞争的学习交往形式,共同讨论交流,发表不同的看法,最终达成较统一和一致的意见和观点。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种小组的组成,都要考虑根据每个人的经验背景和优势领域的不同,组成学习协作小组,这样小组成员的异质性可以使每个成员都对最后的学习结果负责任并能让每个人发挥各国的长处。在我们开设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虚拟社区中,结合上述两种分组方式组成8个专题学习小组,每小组lO入左右。3.小组组长确定需要注意的是,编排分组并不意味着学生~定参与小组的集体学习交流。有研究表明:“在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积极主动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活动,对所收集的资料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加工,但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以及小组件的互动都相对不够充分",所以,一个有效的策略是确定小组组长,应该选择积极热心、乐于服务助人、学习成绩和学习技能较好、工作能力较强、善于交际和有个人凝聚力的人员担任。4.小组导学加入我们开设的课糕《学习科学与技术》,任谋教师只有一人,在网上、网下学习交流同时进行的情况下,任课教师要做好小组课题的引导、讨论方向的引导、帖子的回复、问题的回复等等一系列的|、蠢蘧,因此教师资源远远不足。本学期的小组导学是由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组成的,七位小组导学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对课题研究的方向具有一定的把握能力、并具有岚好的成员和教师沟通能力。在任课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导学们同样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所要指导的小组,成为小组导学。研究生旄秀娥同学选瓮的指导4、组是“基f教育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裳略”这样一个襞究课题,在对她斑访谈皆。她提及翻:。选择这么一个研究课题。i要有两个方萄的原因:一是自已对知识管理研究i题的兴趣:二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一年半的研究生学习串。逐渐积累起7对教畜虚耘社医的热爱牵深入研究的蠡簿”。两个方萄的考虑使得巍秀娥同学建立起了带领第七小组研究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研究生陈燕壤学农访谈中提到:“z所以选择‘人本i叉理论疑其教学应臻研究’是因为自己对人苯主义理论相对比较熟悉.多次读过牵研究过人本i叉耦关方面的每籍”,睬燕同学根据奄己酶霹宪特长选择鹭要指导的学习小组.是我们小组导学进入4、组指导的又一方式。小组导学在小组岛常豹两上、阏下学习交流中,充当着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学生的优秀指导员。5.学习小组建成49经历了以上各个环节的紧锣密鼓的进行,我们《学)-J丰{|学与技术》虚拟社区小组的建设基本上成型,小组成员通过网下面对面的交流和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共同研究小组课题。具体的小组组建情况如表4.2.1所示。从表巾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研究小组都为自己取了一个非常响亮而且富有意义的名字,如第七小组取名为“太阳部落”,意味着这是一个活力四射、积极向上、团结努力的小组,他们坚信:“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会有胜利的曙光”。表4.21学习小组的建成情况小组研究主题方向小组名组长潭汝江满其峰王伟王丽丽曲伟牵庆英周慧许强导学李广圣概念图及其教学应用研究2原力{骧凝聚力攻玉堂Photoshop教学莆略研究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研究高EE王tc伟高飞飞面向社会的教育技术能力需求调查研究5冲浪一家五月花号蚂蚁home太阳部落Victorybar人本主义理论及其教学应朋研究基于不同认知方式的教学设计研究陈燕殷伟鹿秀娥郑贵顺7基于敦育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策略面向中学的vB程序设计教学策略研究6.小组主页制作小组主页凝结了小组组成、小组课题研究历程、小组成员的课程学习历程、小组研究成果等内容精华,是小组学习、研究的见证;同时,小组主页的制作是考察小组成员网页制作的能力,需要小组成员学习网页制作方法和图片处理方法等相关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掌握。在对课程学习的同学的访谈中来看,小组主页的制作,凝结了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迫切性,足小组成员学习的得力见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图42.i是第七小组制作的小组主页,主要记述T4'组的具体信息及小组成长的历程和结果。主页的总体色彩反应了小组名称命名的积极向上之意,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倍感鼓舞。图4.2I第七小组小组主页四、社区内社区成员的交流1.社区小组成员问的非实时讨论考虑到小组成员网上学习时间的不同,我们在社区中设置了小组成员间非实时讨论的模块,即小组讨论模块,支持成员问的非实时讨论;成员问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目的是为了各个小组的帖子的查找和回复,有利于小组帖子的管理;同时,讨论的形式以发帖、跟帖、评帖进行,将帖子保存在社区中,是社区研究学习的精华。(1)成员发帖社区应用之初,社区成员并没有形成在小组讨论模块中发帖的习惯。主要原因经笔者对社区某几位成员的访谈,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①专题讨论之初,小组成员间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尤其是对小组主题的把握并不到位,并不能发现与研究课题相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成员对课题的研究进程。②对小组讨论的形式并不是很了解,先前并没有具体的小组讨论实例供大家借鉴、学习,因此无法积极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来。③对小组讨论模块的功能没有深入的了解。社区成员习惯口头上的讨论,并没有把讨论的问题和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造成了知识资源的流失。针对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及时的给进入社区学习、讨论的成员给以社区应用功能模块的讲解,同时要求各小组导学积极投入到小组讨论中去,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在讨论板块发帖,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问题讨论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讨论帖子中,供其他成员共享和学习。在社区应用试验的学期末,我们统计了成员发帖量,在进行试验的13周中,在社区内发帖的数量达到了1565帖,从数字中可以看出,社区成员的发帖积极性。发帖是问题的引出,因此完成对问题的讨论,需要其他成员的跟帖。(2)成员跟帖社区成员讨论、交流的表现之一是成员对帖子的跟帖,即对已有帖子中提出的或者是存在的问题进行回答或提问。各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不同的问题在这里以发帖、跟帖的形式碰撞,产生成果的火花,使得对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同时将社区成员的思想精髓记录下来,有利于成员总结和创造新的知识和观点。在社区的讨论中,由于有解决问题的驱动力,使得成员跟帖的积极性较高,每个帖子都将近有4个回帖,共2572帖回复帖子。数据恰恰反映了成员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和高涨性。(3)成员评帖社区成员在社区中发帖、跟帖,要的不仅仅是数量,不是成员为提高自己的发帖量随便发的无用帖,更需要保证帖子的质量,因此在每个帖子的后面我们都设置了对帖子的评价模块,包括浏览帖子的人数和对帖子的评价。在实际操作中,正式进入社区研究讨论状态的小组成员在共享别人成果的基础上能对其他成员的帖子进行客观的评价,这从两个方面起到了效果。一是,发帖人在发帖的时候会认真的考虑自己的帖子内容,使得成员养成5l了谨慎的学习态度;二是,评帖者,负责任的、客观的对帖子进行评价,满足了评价者社区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增强了成员对社区的感情。2.小组或班级聊天室中的实时讨论小组讨论中的帖子允许社区成员间的非实时交流,保障了非同时网上学习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对于既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有其固定的公共上机时间,即成员同时网上学习的机会很多,因此我们在社区内设置了实时交流的模块。在实时交流模块,社区成员们可以自由选择实时聊天的场所,包括各个小组和整个班级;同时在实时聊天场所中,成员可以就没有解决的学习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谈一些娱乐的话题,以解学习之余的苦闷。如在一次小组聊天中.成员谈起7“小组i页如何建设的更好”的话题.社区成灵龙其是对网页铡作比较熟练的同学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一些霞学还提出7美化i页的方案.增加i页逻辑性的方法等。聊天的结果不仅加深7戍员对此问题的理解。同时也使戍员阐的感情在聊天中得以加深。五、社区内智能评价的应用社区内的评价主要是由成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自动跟踪评价构成的,同时还包括社区根据成员帖子的浏览量和读帖人的评价而进行的评价。几种评价方式的结合给予成员的是一个客观而真实的评价,丘妇成员山彩风所况?维区力彩带纷绽我≯款!的认识到我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我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固时在评价中能感觉到教师争同学对我的关心.让我和同学及老师的关系更加亲近7,’六、社区娱乐活动的进行1.文笔圈中精彩文章竞相开放文笔圈的设置是为了发挥大家的文笔特长,经历了一个学期的社区应用,文笔圈中的优秀文章可谓是百花竞相开放。总共有580人次的社区成员发表了580篇精彩文章,其中,文章形式涉及: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文章内容涉及:历史、电影、电视、经历反思等。咖名为xiaoauixixi孑乡,成勇发表彰鼍教女≯女”,劳述7放女之所以成力彼女是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体现和成就的。阐明读书的重要蛀。并指出这里的读书并不是单单指教材课拳.而且包括经史子集等书.使人读7从内心深处收益。使读者内心升华的书:成员Sophin发表过内容为“生活并不是笔童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它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勃的那扇17。钽我衫7老终余发现,宫是·扇方蓝彩厂7.”展现了该成员对于人生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了自己乃至全体社区成员的一大宝贵财富。2.智力版中巧妙题目尽现益智52智力版中益智问题大大激发了社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成员普遍对智力版中的问题存在较大的问题,能积极的出题和猜题。总出题360道,每道有将近3人答题。问题的答案来自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益智问题不仅具有娱乐特性,还锻炼了社区成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思维、锻炼了成员接触生活、思考生活的积极性。同时,在智力版中出题、答题的过程增加了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了成员在社区中的主人翁地位的实现。(如图4.2.2)。飞翔1一一一生一一——≮亨百菟祷蠢o—一∥飞翔17成员的答案、、、—~——/三谰≯=F嗣专1.飞她嘛.因为飞忿在姨'叠E伟俄)Cn—n)·...图4.2.2智力版中成员踊跃出题、答题七、社区研究小组总结汇报小组汇报是小组终期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要求小组成员以恰当的方式如话剧、小品、歌舞剧、相声、访谈等形式将小组的研究历程或者是研究结论或者是研究中遇到的某一问题表现出来。小组汇报鼓励小组成员大胆的表现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在≠劝味逆行的小组汇报中.第五小组以小品形式畏现7人本i义理论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教学实际,找出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7修改意见。报告的语言浅显易懂。报告形式灵活多7-f.受到算稻,/、鲤矽劳刀。小组汇报我们进行现场录制,并将其妥善保存,留待下一级学生学习时使用,为后来学生的学习提供经验借鉴。第三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研究设计一、研究设计1.研究内容和目的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焦点。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从网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曾进行了研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如何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如何利用网络进行有效教学、利刚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如何避免传统教学模式霹络搬家的现蒙等等。我国学者胡,、LS,J认为社区成员在社区内的学习互动、社区文化心理形成和社区归属感的形成是教育虚拟社区不至于变成“电子鬼城"的内在机制与元动力。∞那么根掇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建设起来的教育虚拟社区在应用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教育效果?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建设的意见如何?影响教育虚拟社区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穑上,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效果实现与教育虚拟社区本身的发展共赢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些是教育虚拟社区教育效果研究的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1)研究教育虚拟社区组建的情况(2)研究学生在教育虚拟社区内的学习活动是如何进行的(3)通过社区成员的评价来分析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效果(4)研究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的爨素本阶段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社区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分析教育虚拟社区具体的应用效采;二是,通过对社区成员进行润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的具体因素。通过实证研究,掌握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的具体情况,了解对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的具体因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效果,为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和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二、研究阶段与步骤2008年lO月9日至2009年1月8日,我们组建了《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将教育虚拟社区平台投入了使用(网址:http://itc.qrnu.edu.cn/class/index.htm),对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当然,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的建设从2008年4月就已经开始,在上述时间内,平台主要是进行测试、修改和正式使用。前四周,为准备阶段,主要包括教育虚拟社区小组组建、小组研究课题的选择、以及基于课程教育虚拟衽区的平台应用的测试。此阶段,积极弓|导小组导学进行小组组建的指导,传授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的规则和方法,使社区成员快速的进入社区学习状态。并时刻注意社区成员对社区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社醺平台的功能板块,完善教育虚拟社区平台的建设。第五周到第十二周,任课教师和导学都继续积极参与社区内的学习交流活动,对社区成员的学习提供指导,并观察社区应用的情况,根据观察的情况铝l定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调查问卷,并实时与小组导学和小组成员进行访谈,了解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情况和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影响的因素。啦胡凡HIj.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广东:华东师范人学学位办,2006.学期术,对社区成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掘,处理数据,并把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效果和影响因素成文。三、研究方法和工具本阶段的研究在大量访谈基础上制作了教育虚拟社区疲用效采的调查问卷(见附录),闯卷以里克特式五点量表的形式进行测查,主要包括:课堂教授的效果调查、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活动效果调查、教育虚拟衽区的应用效果谪查、社区内的成员活动对教育虚拟社区的反作用调查、教育虚拟社区的影响因素调查。分别从教育虚拟社区内的小组学习(共4个项目,18个条目)、班级学习模块(共2个项目,6个条目)、智能评价(共4个项目,12个条譬)、社区资源建设(共3今项霹,7个条霉)、娱乐板块(共3个条霹)等方面对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从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建设的技术因素(共4个条目)、教师因素(共5个条医)、导学因素(共4个条目)、社区小组组成因素(共4个条墨>、社区成员因素(共8个条目)等因素对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调褒;并且用6个条目的调查反应社区成员的交流、学习活动对社区发展的反作用效果。本问卷经过笔者及导烬多次修改完善,经相关专家检查把关,从而保证了闷卷的信度和结构效度。本次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调查研究对象取自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2006级教育技术学本科班学生,在社区中注册的学生成员共有90人,注碧|的导学有夕\人次(有位导学带两个小组的研究学习),注册的教师有三人,其中包含~名任课教师,两名教育虚拟社区应用协调老师。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我们对注册本课程社区学习的90名学生中的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闻卷77份,回收阀卷77份,有效问卷77份,回收有效率达到酉分之百。最后采用SPSSforWindowsl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第四节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实证分析一、教育虚拟社区内学习活动分析1.课堂讲授有助于教育虚拟社区内的学习问卷首先对课堂现实讲授和网络虚拟学习相结合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调查,其中,34名燕学选择了同意这种学习方式,15名同学非常弱意,两只有8名同学选择了不问意和很不同意,所占比例如右图4.4.1所示。55口口。口口搿焉一图4.4l成员对课堂教授与同络学习相结台方式的评价同时,问卷中我们从五个方面调查了学生对社区学习中加入课堂讲授环节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态度,(如下表4.41),学生对于课堂讲授的总体评价等级为M-3(SD=0545558028),明显高于五点量表(1—5分gⅡ代表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五个等级)的中间值3(t76=8209,p=0000),体现出明显的积极趋势,说明社区成员对教育虚拟社区应用中加入课堂讲授环节的支持度非常高。表4,4I社区成员对课堂讲授环节态度分析调查项目平均值(Mean)3324733标准差(StdDeviatj伸)95575'024141系统介绍知识点,使我快速掌握课程内窖2体现教师人格魅力,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3体现教师知识水平.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7143753291959948074有利于师生情感的养成5在教师的跟皮底下上课,学习行为受限总体评价3532591165注:其中项目5是反问题,在计算总体平均值和标准差时已经做了反向处理o2.小组罔上虚拟分组学习是社区成员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表44.2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和非常同意五个等级)量表上对小组网上虚拟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效果的评价。总体而言,成员对小组网上虚拟学习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评价(M=38564,8D=047744).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t76Ⅱ15.760,p--0000).呈现出明显的积极趋势。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成员更能积极的去谢览并评价其他成员的帖子(同时对“评价帖子”的总体评价为M;3.7870,SD=I.10422,偏离度相对大,说明存在不同意见的成员),井从其他成员帖子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加深对问露的看法;并对小组主页的功能及作用的体现和各小组模块分别设置的模式赋予了商宜的认可和评价。但是,相对而言,社区成员在对主动发起帖子的评价项目上表现的并不是很积极(M=31558),说明社区成员还较多的存在对教师导学或其他学生成员的依赖,通过调查发现,有教师或是导学发起、参与和引导的话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因此这种对敏师或导学依赖的不良性思维倾向,在今后的社区学习中应注重加以引导,真正体现社区成员的平等性和惫盘性。表4.4.2社区成员对小组网上虚拟分组学习评价的分析平均值调查项目(Mean)具体方式标准差(Std。Deviat;on).81216.74957.85899.79019.60801。72539.76402。83641.74957。87963.592544。70413.94807.81174.79321.694671.10422。66347.63666.82676。76848.57333。67632.75689。477441.我经常发起主题讨论帖发起卓题帖2。凝聚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3.深化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4.爨的是与其袍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总体评价5。我经常浏览其他成员的惦子6.浏览帖子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浏览、麓复帖子7,浏览帖子深化了对闻题的认识8.我经常回复其他成员的帖子9。豳帖可与其他成员进纾深入交漉总体评价10.我经常评价其他成员的帖子13.15583.87013.80523。81823.66233,94814.09093.89613.87013。74033.90913。94813.61043.80523.63641.评价其他成员帖子促进我的成长评侩蛙予12.客观评价,对其他人越促进作用13.加深了与发帖人的沟通交流14.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真实性差总体评徐15.凝聚了小组研究学习的历程{6.凝聚7,j、组磷究的成栗17.为小组期末考核提供了借鉴3.93513.78704.18184.2597小组主页3.88313.96104.0714{8.锻炼7囊己制佟网页静麓力总体评价平台分别设置各小组学习板块,J、缓学习总体浮价{g。鸯瓤予小组翔识的管理20.是恰当的板块设置方法4.35964.2587毒.{586注:其中项目14是反问题,在计算总体平均值和标准差时已经做了反向处理。下表4.4。3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卜-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和非常同意五个等级)量表上对整个社区中活动的评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成员对参与班级总体的活动的评价值为M=3.6948,SD=0.49883,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t76=12.222,p=o.000),呈现出积极的参与趋势。说明各小组成员在积极完成本小组的专门课题研讨交流之外,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其他小组的讨论和学习之中,从而扩大了各位社区成员的知识面和知识量,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社区为小组学习分别设置模块并没有影响到整个社区成员闯的相互学习,反而大大增加了学习效果。57表4.4.3社区成员的对小组问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折调查项目1.我经常浏览其他小组的帖子班级讨论2.方便了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3。扩展7自己学习的知识面聊天室(含0Q群)总体评徐4.为成员提供了实时交流空间5.提高7学习的效率6.为闲暇聊天创设了便利通道平均值(Mean)3.31173.55843。88313.97403。50653.93513。6948标准蓑(Std。Deviation).74798.75208。64836.91729。89771.80029。49883注:其中项目5是反问题,在计算总体平均值和标准羞时已经做了反向处理。3.社区内的评价促进了社区成员良好发展下表4.4.4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和非常同意五个等级)星表上对社区中评价的态度。数据显示,成员对四种评价方式的总体评价值为M=3。7622,SD=0.47847,明显离于五点量表的平均值3(t76=13.978,p=0.ooo),呈现出积极趋势。说明社区中对社区内的成员融我评价、组员评价、教师评价及自动跟踪评价四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有效地保证了评价的及时性、客观性和过程性,为社区成员的良好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社区成员的认可。表4。4。4社区成赞对社区内评价的评价分辑具体评价方式调查璜虽(Mean)(Std.Deviatlon).74454.80667.72371.71861.72028.S{188.77908。76358.68470。97543.86237.86356.87963.72545.47847平均值标准差1。有利于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反思自鼗评价2.有利于毒西及时调整学习获态总体评价3.势蠢己学习活动起翻了播导作用组员评价4.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总髂评徐5.有效指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教》苇评价6.努助童己调整学习状态总体评价7.反馈自己在社区内豹学习状、兄平台自动跟踪评徐是调整自己发展方向的指南针8,激发自己学习的自觉性9.促使自己更加优秀的表现自己总体评价对翻种评价方式的总体评价3。84423.8{823.83123.77923.85713。8{823.70133,61043.65583。75323.68833.79223.74033。74353.7622平台自动跟踪评价将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加以量化,以量化分的形式展现在社区成员的面前。在本模块应用初期,出现了部分社区成员为提高自己的量化分,盲目的发表帖子、评价帖子以及发表文章等现象,使得,虽然成员的活动参与数量大大增加但是58参与质量受到质疑。在教师和导学的引导以及导学对社区平台中无质量帖子的评价和删除的刺激下,这种状况才得以缓解乃至消除。因此在教育虚拟社区的实际应用中,相关制发的制定及教师和导学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虚拟社区内难常学习活动的进行。4.动态的社区资源是社区内成员成长的给养和果实如下表4.4.5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和非常同意五个等级)量表上对社区资源的态度。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成员对社区资源总体评价值为M=3.8929,SD--0.50975,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平均值3(t76=15.370,p=0.000),呈现出积极趋势。尤其是,社区成员对社区内的课程资源、技术资源、历年资源尤其是历年资源的上传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评价,因此,在社区平台中增加往届成员学习交流活动的成果对本届成员的成长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对予社区成员自身创建的知识资源(如在小组讨论中的发帖和回帖内容)社区成员同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4.4.2中的数据显示)。表明由社区成员自主创建的社区资源在增加成员知识量的同时,激发了成员自主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了社区成员的主人翁精神。表4.4.5社区成员对社区资源的评价分析具体资源平均值调查项目(Mean)标准差(Std.Devlatlon).71885.78389。67673.68026。53940.77336。7{528.73157.65472.509751。方便社区成员了鼹课程的教学方法2.方便社区成员了解课程的教学进度课程资源3.方便柱区成员了瓣课程的教学内容4.拓宽了社区成员的知识面总体评价技术资源历年资源5.方便了社区成员的使用6。为社区成员的学习提供了经验借鉴7.是社区组成不可缺少的宝责资源总体评价对曼种资源的总体评价3.72733.58443.74033.89613。73703.81824。039G4.2078毒。12343.89295.娱乐板块展示了成员特长的同时增加了成员参与社区交流的积极性如右图4.4.2所示为社区成员对娱乐板块设置的评价分析表,从表中数据显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娱乐板块的设置增长了成员参与社区交流的积极性,是成员在学习之余的缀好的休闲方式。=ill=区成员封娱乐扳块设置的评价分析圜畦图442社仄成员对设置娱乐扳块的评价二、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分析表447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I一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个等级)量表上对社区应用效果的}F价。总体而言,调查的成员对社区应用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评价,其中M-56716,SD-05628,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t76-9788,p-0000),体现出明显的积极趋势。尤其是,学习者强烈希望社区应用能够推广到更多的学科教学当中(M=40000,SD=O87359)、社区的应用使得成员对这门课更加感兴趣、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加强了成员(主要是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总体上社区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相对而言,社区的应用在促进学生成员和教师成员之I自I的沟通、以及促进课程内容的理解上仍混得不够充分。很大程度上,社区内的学习交流活动依然存在着对“人”这里指教师的依赖性,由教师发起或者是参与的话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而教师的参与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这种现实基础既来自于外在的社会需要,叉来自于教师自我的内在需要,这就造成了师生成员『口J虽有交流活动,但是未必有沟通、理解。表4.46成员对杜区应用效果的评价调查项目平均位(Mean)3标准差(stdDevlatlon)1社区的应用使得对这门课的学习更有兴趣了2社匡的应用加深了我对这门课内窖的理解9社匡的应用拓展了裴对这门课的信息量4杜区的应用促进了研究课题的深化5杜医的应用增强了成员问的交流6社区的应用增强了我与教师间的沟通7社医的应用应该推广到更多的学科教学中总体评价77924300006716三、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一)平台建设因素表4.4.7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五个等级)量表上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技术因素的评价。总体而言,平台建设对社区应用效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M=4.0390,SD=I.34389),明显超过了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t76=6.784,p=0.000)。其中网速的快慢对应用效果的影响尤其显著,其M值达到了4.8571,显然,网速快慢考验着学生在参与社区网上活动时对时间等待的忍耐力,是保障学习进行下去的最基本的技术条件。相对于硬件技术而言,教育虚拟社区提供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功能对应用效果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如功能模块的设置,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其M值都分别达到了3.8052、3.8312,说明教育虚拟社区的服务模块如课程研修、小组学习、智能评价等都应体现着教育虚拟社区的实质(由社区学习活动而逐渐形成社区情感),而不是简单的教师传统授课的网络移植。表4.4。7成员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社区建设因素的评价调查项目1.社区平台的建设对社区学习效果影响很大2.平台功能模块设置是影响社区学习效果3.社区中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影响学习效果4.网速的快慢影晌了社区学习效果总体评价平均值(Mean)3.66233.80523.83124.85714.0390标准差(Std.Deviation)1.07128.88910.965224.703621.34389(--)教师因素表4.4.8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五个等级)量表上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教师因素的评价。总体而言,教师对社区应用效果生成了很大的影响(M=3.9792,SD=0.65091),明显超过了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t76---13.039,p=0.000)。具体而言,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的积极参与以及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技术反馈对社区应用效果的影响尤为显著,其M值分别达到了4.1169、4.1818、4.3247。因此教师在现实中应当积极做好以下转变,即从单一的教书者、知识的灌输人逐渐转变成为社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对于社区成员学习活动中的疑问和问题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纠正。表4.4.8成员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教师冈素的评价调查项目1.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社区学习效果2.教师的知识储备影响社区学习效果3.教师的积极引导影响社区学习效果4.教师的积极参与影响社区学习效果5.教师对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及时反馈影响社区学习效果总体评价平均值(Mean)3.59743.67534.11694.18184.32473.9792标准差(Std.Deviation)1.079231。10551.760644.75615.76848.6590161(三)学生自身因素表4.4.9描述了社区成员在罩克特式(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N-t}常同意的五个等级)量表上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学生自身因素的评价。总体而言,学生自身对社区应用效果也产成了很大的影响(M=3.9143,SD=-0.65091),明显超过了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t76=7.322,p=0.000)。具体而言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素养和学习态度对社区应用效果的影响明显。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或者是信息素养,可以提高自己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快速的接受信息,并进行分类、存储,对所存储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把信息有效的转换成自身的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表4.4.9成员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自身因素的评价调查项目1.自己的知识基础影响社区学习效果2.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影响社区学习效果3.自己的信息素养影响社区学习效果4.自己的学习态度影响社区学习效果总体评价平均值(Mean)3.71433.80523.87014.24683.9143标准差(Std.Deviation).856204.84779.71360.860781.09565(四)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因素表4.4.10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五个等级)量表上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内容目标组织形式因素的评价。总体而言,内容目标对社区应用效果也产成了很大的影响(M=3.9091,SD=0.61893),明显超过了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t76=12.889,p=0.000)。因为小组的学习目标是成员比较自身与预想状态的参照点,可以使学生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同时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容易激起学习者的讨论热情和共鸣,使得成员之间相互得到支持,从而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情感以及对社区的归属感。表4.4.10成员对影响社区应用效果的内容目标冈素的评价调查项目1.小组主题的确定影响社区学习效果2.小组的分组确定方式影晌社区学习效果3.小组学习的目标影响社区学习效果4。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影响社区学习效果总体评价平均值(Mean)3.59743.68834.05194.29873.9091标准差(Std.Deviation).93555.93555.82552.67013.61893四、教育虚拟社区在应用中完善了自身的建设如下表4.4.11描述了社区成员在里克特式(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和非常同意五个等级)量表上自己对社区的反作用效果的评价态度。表中数据显示,社区成员对于调查的各个项目总体评价M=3.6364,SD=0.59280,明显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3(t76=9.420,p=0.000),且分离度小,呈现出明显的积极趋势。62表4.4.11圣l:区虑删对教育虚拟社|又:建设的反fiJtJ效聚分析平均值调查项目(Mean)(Std.DevlatIon).73181。72830。7852Q.89485。88002.89121标准差{.成员闻的交流增按了皴区入气2.成员ff]仓lJ造的知识丰富了社区资源3.成员阊的情惑交流形成了特定的社送情黎4.成员们学习活动促使社区学习气氛的养成5。成贯学习曩标形成了李主区共同的学习愿景6.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促成了教育虚拟社区这一共同体的形成总体评价3.58443.75323。42863.57143。57143.90913.6364.59280教育虚拟社区的诸要素构成盼是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有生命(社区成员>、有“土壤’’(交流平台)、有“空气与阳光”(自由平等的环境与思想)、有“养分’’(交流内容)、有“光合作用”(交流互动)等,从褥逐渐形成动态的、具有较高级需求的社区文化心理的动态平衡系统。①在本研究中,社区网络教学平台是社区赖于存在的土壤、社区成员(包括教师、导学、学生)是社区中的生命因素、成员间的学习交流是社区的光合作用、由师生共建的社区资源是社区内的养分、社区平台应用的规则以及应用过程中形成的社区成员情感形成了社区的空气和阳光,这五种因素的产生与存在,建构起教育虚拟社区这一社会关系共同体。从磊实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教学功能和盘身建设的双赢。第五节实践应用结论及启示一、研究结论本研究结论如下:1.教育虚拟社区网上教学结合了课堂讲授,其效果褥到了学生的肯定,说明单纯的课堂讲授和单纯的网络学习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结合应用。2.小组辩上学习舨块麴分别设置,保证了小组知识的管理有序性,促使了小组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同时不影响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共享。3.社区内的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遵循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促进了教育虚拟社区内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4.总体而言,学生对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效果做出了积极的评价,体现出了明显的积极趋势。尤其是学生希望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应用到其谴学科的学习当中,蔻教育虚拟社区国胡冠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垅[J].电化教育研究,2005,9:42---46.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说服力。5.教育虚拟社区平台麴应用、主体(主要指教师、导学和学生)的加入及相互交流等因素共同构成了教育虚拟社区这~社会共同体。6.教育虚拟社区平台、主体、学习目标、杰容及组织形式等都是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的因素,对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效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以上结论是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这一门课程为基础而得出的结论,因而还有待于更多、更全面的研究来检验。二、研究启示1.教育虚拟社区建设扇示: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并非仅仅是网络平台的麓单开发,丽是应建立在教育、教学、交往、知识管理等理论的基础之上,使建设的平台更加具有人性化特点,更好的为成员服务。2.教育虚拟社区应用的启示: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并非是平台的简单应用,而应更好的加入入、内容和情感。在社区应用中完善社区的建设。第五章研究总结与展望第一节研究总结一、本文在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理论及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学平台的前台及后台功熊模块结构;并重点论述了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建设的详细设计、实现及实现的关键代码。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王。实现了小组讨论场所的分离,有利于对社区小组创新知识的管理。2.实现了教师网上布置作业,学生网上上传作业,教师网上批改作业的系统流程。3.开放式资源库设置,增加了社区资源的来源渠道。4.全文检索功能的实现,提高了多渠道查找社区资源的速度。5.实现了对学生的对方面评价,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6。系统颤动跟踪评价的设置,鼓励社区成员的全方面发展。二、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学平台在反复测试、修改中得到完善,系统运行稳定,保证了2008年9月至2009年l胃馥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2006级教育技术本科班《学习科学与技术》网上教学的顺利进行。作者全程跟踪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总结出应用过程、原则、方法,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效果。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方法是社区成员自动摸索与社区管理员引导楣结合的以保证社区内的学习交流活动顺利进行。教育虚拟社区的应用原则可以总结为:平等原则、乐于奉献原则、真诚可售原则、宽容原则、物质情感交往的统一性原则、个性与团队共生原粪薯。三、本文在教育虚拟社区应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出社区平台、主体、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是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的四大因素。在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时应着重注意这几个影响因素,控制必要的变量,使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效果达到最高的理想状态。第二节研究的创薪点及展望一、研究的创新点1.在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功能完善的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模块,并详细论述了平台的详细设计和实现。2.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推动下,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基于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育虚拟社区,提出了教育虚拟社区的威用效采及影响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的因素。二、研究的不足本文丌发的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学平台以及选取的小组研究课题部与《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紧密相关,因此设计的教育虚拟社区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模块及提出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果及影响应用效果的因素仅仅是对《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而言的,因此提出的结论能否顺利的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三、研究展望今后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如何实现教育虚拟社区在其它学科,尤其是不同性质学科中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2.如何将教育虚拟社区成员的范围扩大,即突破现有的固定班级学生成员的参加,来进一步分析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意义,是本课题未来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一)国外参考文献【1】HowardRheingold.http://www.rheingold.com/ve/book/intro.htrnl,2008-5—9.inCyberspace:Effective【2】Pallof,R.M.&Pratt,K.(1999).BuildingLearningCommunitiesStrategiesfortheOnlineClassroom.SanFrancisco:Jossey-Bass.andSynthesisof[3】Childambaram,L.andBostrom,R.P.GroupDevelopment(I):AReviewDevelopmentalModels/J].GroupdecisionandNegotiation,1997,(6):159—187.education.In【4】Gunawardena,C.N.,Wilson,P.L.,&Nolla,A.C.(2003).CultureandonlineM.MooreandB.Anderson(Eds.),HandbookAssociates,Inc.ofdistancelearning(pp.753-775).Mahawah,NJ:LawrenceErlbaum【5】Tu,C.&Corry,M.E—learningCommunities/J].TheQuarterlyReview2002,(2):207·218.【6】Ravitz.J.(1997).AnISDofDistanceEducation,ModelforBuildingOnlineCommutities:Furtheringtheofthe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Dialogue/A].Proceedingsof1997NationalConvention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C].NewMexico,Albuquerque,14-18.【7】Palloff,R.M.&Pratt,K.(1999).BuildingStrategiesLearningCommunitiesinCyberspace:EffectivefortheOnlineClassroom.Jossey-BassPublishers,SanFrancisco.【8】HowardRheingold.http://www.rheingold.com/vc/book/intro.html.2008-6-9.[9】swansong.情境认知理论一教育技术进行d17(OL/DL).http://www.blog.edu.cn/userl/4089/archives/2006/1078223.shtml,2008—7·8.【1O】Jones,Q.Virtual—Communities.VirtualSettlements&cyber-Archaeology:AOutline/J].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1betweenTheoretical997,(3):3-20.【11】KeithTopping,PeerassessmentResearch,1998,68(3):249—276.studen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J].Educational【12】【美】玛丽娜·斯托克·麦基萨克.开放远程教育研究与文化及社区建设,【DB/OL】.http://cache.baidu.com,2005-3-28.[13】Gunawardena,C.N.,Jennings,B.,Ortegano-Layne,L.,Frechette,C.,Carabajal,K.,Lindemann,K.,&Mummert,J.Buildinganonlinewisdomcommunity:atransformationaldesignmodel/J].JournalofCoumputinginHigherEducation,2004,15(2):40—62.【1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414—419.67(二)国内参考文献【1】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知识管理与e-Learning结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王海东,丁兴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29.【3】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4.【5】汉语词典.社区【0L】.知识辞典,http://www.dicl23.com/dict/ChineseHanyu/Search?q=%E7%A4%BE%E5%8C%BA,2008-6—6.【6】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马晓兰,李文莉,王其云。构建基于校园网的虚拟学习社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35-37.【8】张新明.关于构建学习型网络社区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2,(9):18—21.【9】9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42—45.[10】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周蕾.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3,(6):182-183.【12】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61.【13】黄建军,杨改学.网络环境下的情境认知与学习【J】.远程教育杂志,2003,(2):13-15.【14】胡凡刚.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23—28.【15】张倩.网络环境下同伴匿名评价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5—57.【16】胡凡刚.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心理因素探析【J】.教育研究,2002,(7):23—27.[17】石志国,崔林.ASP动态网站编程(第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18】CNET中国.关于B/S和c/s架构的介绍.【DB/OL】.http://article.pchome.net/content-93539.html,2006.5.22.【19】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广东:华东师范大学学位办,2006.[20】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42—46.【21】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29.【22】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张建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9—13.附录《学习科学等技术虚接社区》巍震效栗调查麓卷亲爱的同学:您好!灸全瑟了解您参与《学霹科学与技求》教窍虚擞社区凑的学嚣情况,我翻设计了这蛰调查问卷,希望得剐同学们的支持和合作!请在选择题相成的答案处域上搿√",空格处翥要您文字填写。谢{鸯{各镶鼹学的支持!一、以下蠢题涉及您的基本资料1。性别男()女<)是()2。是否有令入邀脑褥(≥3.您平均每周登录的时间(,)(区间是右封左开)纛建乎没畜嚣2小时戳下e2-5枣辩器7小时以上墨、以下问题涉及到您对社区内学习活动效粜的评价(p很不同意,2一不同意,3=~般,4---羼意,§棼豢燕意)课廛组织教学系统熬奔缨翔谈点,健凌俊逮掌握谍程癌褰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翁使学生产生学溺兴趣体瑰教师豹翘谈水平有乖j予师生情感的养成农教蛹的眼皮低下上谍,学习行为受限铡孳缝韵谦堂谤E授太枯赚,赢翔入网络学习增潮趣味栏我经常笈起主题讨论蝼发起主题帖凝聚了盘己对}瀛题麓霓篇深化了崩己对蝴题的认识l2345臻麓楚与其建藏员遴褥深天鹣交流找经常浏览其他成员的帖子测冤、溺复帖子满羹旗予扩震了叠己的舞谖瑟浏览帖子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凌经掌蕊菱其攮袋受靛罐子嗣帖可与其他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我经拳评徐冀媲成员麴糖子评价其他成员的帖子健进我的成长详赞帖子褰理评徐,对其缝成受起挺进佟;冀加深了与发帖入的沟通交流谬徐受主观因素影响,囊实性菠凝聚了小组研究学习的历程小整主燹凝聚了研究小纽研究的成果淹夺缓期束考棱罐供了借鉴锻炼了髓己制作网页的能力我经常测凳萁媳枣蕴戆禳子班级讨论方便了镑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扩震了鑫己学习躲氯谈露聊大窒(含QQ群)小组分别设置自我评价为成员提供了实时交流空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为闲暇聊大创殴了便利通道有利丁小组知识的管理是恰当的板块设置方法有利丁.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反思有利于自己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组员评价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教师评价有效指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帮助自己调整学习状态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交流状况自动跟踪评价是调整自己发展方向的指南针激发自己学习的自觉性促使自己更加优秀的表现自己方便社区成员了解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方便社区成员了解课程的教学进度方便社区成员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宽了社区成员的知识面技术资源历年资源方便了社区成员的使用为社区成员的学习提供了经验借鉴是社区组成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提高了成员参与社区的积极性娱乐板块是学习之余很好的休闲方式展示了自己的优势领域成员间的交流增加了社区人气成员们创造的知识丰富了社区资源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了特定的社区情社区成员对社区的反作用效果感成员们学习活动促使社区学习气氛的养成成员学习目标形成了社区共同的学习愿景成员间的相互交流促成了教育虚拟社区这一共同体的形成为自己学习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三、以下问题涉及到社区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1=fl曼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影响因素项目技术因素(社区平台建设)社区平台的建设对社区学习效果影响很大平台功能模块设置是影响社区学习效果社区中多种媒体表现形式影响学习效果网速的快慢影响了社区学习效果l234570对社区平台建设意见(请}S写):教师的人格特征影响=}}区学习效粜教师的知识昭冬影响社区学习效求教师冈索教师的积极引导影响享十区学习效聚教师的积极参与影响社区学习效果教师对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及时反馈影响社区学习效果小组主题的确定影响社区学习效采内容、目标因素小缎的分组确定方式影响秕区学习效果小缀学习酶目标影响社区学习效菜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影响社Ⅸ学习效果盘己的籍议基穑影豌社嚣学习效聚自已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影响社区学习效果自也的信息素养影嫡社区学习效渠成员自身因素白已的学习态度影响社区学习效聚成员闻的耦互信任影赡社隧学习效果其他成员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影响学习效果其他成员对自己信息的及时反馈影响社遂学习效果自融登陆社区的时间限制影响学习效果豳、以下问题涉及到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应用效采的调查(1=很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IE常同意)调查项目社区的廊用使得对这门课的学习更有兴趣了社区的应用加深了我对这门课内容的理解社区的应用拓展了我对这门课的信息鲑衽区的应用促进了研究课题的深化社区的应削增强了成员问的交流社区的应用增强了我与教师闻的沟通社区的应用应该推广到更多的学科教学中l234571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王晶,胡凡刚.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实践探索[J].中因电化教育,2008,(2):38-42.[2]王晶,胡凡刚,寒宗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使用状况调燕及策略[A]。解月光。中嚣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6):204-207.[3]宋宗升,马秀峰,王晶.基于VRML的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2):81—83.致谢论文如期完成,得益于诸多老师、同学、朋友及家人的帮助和支持。心中感激万分!感谢我的导师胡儿刚教授。从论文的选题、整体框架、研究方法,胡老师都给予了悉心指导。论文的字里行问,凝聚着胡老师的心血。生活中,胡老师的积极引导也鞭策我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感谢学院李兴保院长、马秀峰院长和刘成新院长的关心和支持。感谢王焕景老师三年中对我的关怀和栽培,您言传身教,使我终身受益。感谢我的同学宋宗升,是他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学术研究迷茫时给我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在我的网站制作中提出恳切意见、提供大力帮助。感谢我身边的所有老师与同学。有了你们的支持,我的研究生生活才会如此多彩。感谢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2006级教育技术本科班的同学,有了他们的配合,我的研究才得以顺利开展。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多年在外求学,父母及亲戚的关怀是我精神的源泉,是我勇往直前的动力。谢谢你们!王晶2009年4月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与应用研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王晶
曲阜师范大学
1.期刊论文 王晶.胡凡刚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实践探索 -中国电化教育2008(2)
本文以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建设为例,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应有之意,提出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增强社区情感培养,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智能化社区系统,重视社区软件服务功能建设.
2.会议论文 胡凡刚.刘永琪 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005
本文以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虚拟社区建设为例,在阐述了教育虚拟社区应有之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增强社区情感培养,重视学习交往设计;树立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构建智能化社区系统,重视社区软件服务功能建设。
3.期刊论文 胡凡刚.Hu Fangang 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2006(9)
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是教育和交往的有机统一,对以<学习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教育虚拟社区交往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学生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行为和效果的总体评价呈现积极趋势,并且努力通过学习别人的帖子和小组合作完成课题的方式来促进研究活动的深入,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相对不够充分,这有赖于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诸因素发挥协同作用,有赖于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更完善的教学交往系统设计.
4.学位论文 齐香香 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的大学生元认知研究 2007
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目前对教育虚拟社区建设的关注点多在于社区物质层面的设计与建设,而对于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研究不够深入,尤其是忽视了社区成员之间的有效交往,所以教育虚拟社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因此,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者们呼吁着对教育虚拟社区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策略和方法的诞生,呼唤着揭示教育虚拟社区交往规律的理论和方法的出现。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本研究课题,为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提供可操作的策略和方法。
笔者在参与社区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调研分析,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内涵、构成和价值以及大学生元认知在社区交往中的意义,并以“天空教室”为案例,利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教育虚拟社区的交往效果和大学生元认知对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的影响,得出结论,元认知三因素与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线性相关关系显著,最后提出了社区中提高大学生元认知水平的策略,以提高教育虚拟社区交往效果。
5.期刊论文 范太华.叶洪波 Web2.0环境下网络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
本文就Web2.0环境下,根据Web2.0的本质特征,分析了网络教育虚拟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网络教育虚拟社区的含义,提出在Web2.0环境下网络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从三个方面进行开展,进而推动网络教育虚拟社区的良性发展.
6.期刊论文 苏燕红.何颖锋 利用广电网络资源构建教育虚拟社区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3)
随着广电网络的数字普及化,广电网络如何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教育虚拟社区的提出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与思路.本文主要从教育虚拟社区的概念内涵、基本特性以及社区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7.学位论文 黄李凤 大学生文化适应与网络学习关联的实证研究 2008
网络化发展正在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革命,使我们的社会和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与去中心化等基本特征。从本质上看,网络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主要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文化共享、个性化精神与群体意识相砺相长三个方面。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体学习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网络世界中蕴含的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网络文化,是否能够正确运用网络促进学习、发展自己,这对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数字化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适应”是文化人类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网络文化适应是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必备的基本素质。近年来,高校基于校园网的各种教育虚拟社区不断涌现。教育性是教育虚拟社区区别于其他虚拟社区的主要特征,它的目的是使社区成员不仅获得信息、知识与意义,而且可以获得完满个性的发展与提升。教育虚拟社区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重要空间,同时也是提供网络学习服务的重要平台,它对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学习及教育虚拟社区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文化适应、大学生网络学习、教育虚拟社区的文献综述发现,目前人们缺乏对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以及文化适应与其有效学习的实证调查。然而,文化适应是大学生网络学习研究的重要视角,从文化适应的视野,探求大学生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有效学习的路径尤为有价值。
本研究以文化哲学理论、分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旨在通过对大学生文化适应与网络学习的实证调查,分析文化适应与网络学习的关系,探索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路径。为此,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基础上,自编大学生网络文化适应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学习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基于校园网上的“第二频道”教育虚拟社区(简称二频虚拟社区)作为研究平台,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文化适应各因子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影响,并定量统计出其相关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文化适应对网络学习有显著影响。2.大学生文化适应与网络学习总体上呈现较高的正相关。3.性别对大学生网络文化适应无显著影响,对网络学习的总体影响不显著。4.大学生文化适应与网络学习能力存在生源差异,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发展的影响。5.二频虚拟社区的用户类型对文化适应与网络学习有显著差异,注册用户比非注册用户文化适应与网络学习的能力更强。6.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文化适应与网络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培养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1.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适应水平。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价值观适应、认知适应、社会性适应、交流适应、心理场适应、规则适应和道德适应这七个方面的能力。
2.注重对大学生网络学习的教育和引导。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效能感、引导他们体验多样化的网络学习方式,指导他们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 3.加强基于校园网的教育虚拟社区建设。教育虚拟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塑造良好社区文化,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451967.aspx
授权使用:中国人民大学(zgrmdx),授权号:cba51dd5-dd22-4e4d-9ec7-9e8f01068357
下载时间:2011年2月19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