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博物馆——
《蜀风汉韵: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语音导览本
观众朋友们,欢迎您来到《蜀风汉韵——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
距今约1800年的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经济发达、疆土扩张,而汉代陶石艺术就是在这片沃土上生长出来的艺术奇葩。因此,以画像石、画像砖、陶塑为代表的中国汉代陶石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
陶石艺术,最初始于西汉中后期,盛于东汉时期,最晚到三国蜀汉初年。它是汉代“厚葬”风俗的产物,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无论在塑造技巧还是在雕刻手法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本展厅所展示的石刻、陶塑、画像砖全面形象地展示四川汉代陶石艺术精华,再现二千多年以前四川的历史和文化,表现汉代四川“水旱从人”、“物华天宝”的繁荣景象,一展盛世气象的陶石艺术辉煌的风采。
四川是汉代石阙遗存最多的区域,现存有二十余处。那一尊尊风姿卓绝、蕴涵丰富的汉阙,屹立千秋,向我们述说着千百年前的风风雨雨和人情世事。
(指序厅装饰阙)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石阙——高颐阙的仿制品。
第一单元 粗犷古朴 气势撼人的石刻艺术
四川石刻艺术为何在两汉达到辉煌繁荣呢?首先是四川地区广泛分布了石灰岩和砂岩山丘,为画像
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其次是汉武大帝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极大地推动发展了四川古代冶铁技术,为石料的开采、画像石的雕造,冶炼出了适用的工具,使得石刻与画像石有了空前繁荣的基础条件。
汉代画像石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山东、河南和陕北等地区。四川汉代画像石主要是墓室石质葬具、建筑构件上的雕刻和墓前的标志性石刻,它们同其他地区的石刻相比,具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最能代表四川地区汉代画像石特色的是汉代崖墓、石棺画像和汉代石阙。四川汉代石刻,除了本身具有的艺术造型外,还有各种繁复精美的图案装饰;画像石主要以浅浮雕、高浮雕、透雕为主,镌刻质朴自然、物象简洁明快,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组 意象传神——石像、石俑 、石禽兽
四川汉代圆雕石刻特点,从艺术上看是在简约古朴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立体雕塑的方法,形成了厚重、圆润、饱满、流畅的艺术风格。
下面我们看看它们的代表——
001李冰石像 1974年3月,在都江堰索桥下外江河底深5米处,出土了这尊高达2.9米的大型圆雕石像。李冰石像,头戴圆形方顶官冕,交领广袖,长衣覆足,双手笼袖置胸前,俨然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衣襟处刻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文字一行,左袖题刻“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闰月戊申朔卄五日都水掾”,右袖题刻:“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石像上的题记表明,它正是治水修造都江堰的秦国蜀郡守李冰的造像。李冰石像,古朴浑厚,仪态雍容,颇具千年圣贤之遗风。它既是一件艺术精品,又是研究都江堰历史与“天府之国”的重要资料。
002翁仲石俑 翁仲是传说中的秦朝大将阮翁仲。他身高丈三,异与常人,他曾受秦始皇命出征匈
奴,屡有战功,死后铸其铜人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把铜人像、石人像常称作翁仲。古墓前石人多为翁仲形象。这尊石俑雕刻简练、流畅,造型朴拙、敦厚。
003抚筝石俑 是1977年四川峨眉山市双福乡出土的。石俑头戴圆帽,帽圈双卷于脑后,身着交领广袖衣,盘腿而坐,膝上置一五弦瑟,两眼炯炯有神略向上望,面带微笑;右手抚弦,左手弹拨,正抚弦弹奏,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情。这尊粗线条、粗轮廓的写实圆雕,把汉代艺术拙、粗、重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004执锸石俑 执锸俑头上戴帽,帽形如菌;圆脸、大鼻、双眼皮、嘴微张,颌下有须,略带微笑;身着束腰短衣,露腿,窄袖高卷,双手握锸而立,是一憨厚的老农夫形象。
第二组 幻化飞升——石棺、石函、石墓门
画像石棺、石函是四川汉代崖墓和石室墓中常用的葬具之一。大多数石棺棺体和棺盖都分别采用整块石料凿造而成。石函也叫崖棺,是直接从崖壁上雕凿而成,不可移动。画像石集绘画和雕刻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生动的表现了汉代人们的生活概貌和宇宙观、生死观。透露出“天人感应”的神仙思想。
005龙虎牛郎织女图石棺 棺盖主体浮雕“龙虎戏璧”图案。龙虎的上方为牛郎织女,布局巧妙、气势恢弘。汉代,人们总是把东、西、南、北四方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神灵结合起来,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你看棺盖画面,又是一幅“天象图”,分别象征天上的青龙星座、白虎星座、牛郎星座和织女星座,意在祈愿合和幸福、趋辟不吉。
006宴饮百戏图石棺 这是1972年在四川郫县新胜乡出土的石棺。石棺浮雕内容极为丰富,左侧为宴饮舞乐杂技图,描绘的是墓主生前生活和升天后在仙界欣赏杂技乐舞的场面。美酒佳肴,大宴宾客
时,歌童舞女尽情地表演,“顶技”、“叠案”、“乐技”、“舞技”、“踏鼓”等多总节目同台出演,目不暇接。右侧为曼衍角抵和水嬉图(一说为傩神图),寓意守护墓主免受鬼魅侵害。这组画面,题材新颖,各有故事。表演者均赤脚,戴假面具,古时称这种人为“象人”;石棺的前端为伏羲女娲图,两者交尾,意味着阴阳交合、化生万物;后端为阙门图,门前双手捧盾的亭长正在恭迎主人的到来。小小的石棺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宇宙世界,表达了墓主强烈的升仙愿望。
007仙人六博石函 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游戏内容为“六博”。六博”游戏,先秦时期宫廷达官贵人喜欢嬉戏,至汉代时民间十分流行。博戏为二人投鹘行子,以筹计数,因棋艺简单易学为社会各阶层喜欢。汉古诗云:“投琼著局上,终日走博子”,可见六博游戏,在当时的盛行。
008羿射日图(又称射鸟图)石函 画面为后弈射日的传说故事,中间雕刻了一株茂盛的大树,为通天之树“建木”。树上各有一凤,另有小鸟十三只散于树间。凤鸟在这里代表太阳,左侧后羿弯弓而射,整个画面饱满生动,树枝雕刻拙朴夸张。
009孔子问礼石函 这是新津崖墓内石函一侧刻画的图像(原石函已毁),图像由三幅画面组成:左为“神农、仓颉图”。神农氏传说为发明农耕、医药、纺织的先祖。画中神农一手执物似在尝百草之药。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先祖。神农、仓颉连举是当时的风尚;中间为“孔子问礼图”。孔子,他左向执贽,拱手见老子(左侧),老子面向孔子迎接,孔子身后为其弟子(“弟”字已风化不清)。右侧二人似为两名官员,一为“东薄太守”,一为“即墨少君”。
这幅石函刻画的珍贵处在于有榜题七处,标明人物的名字、称呼、身份、职位,这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石刻画中属于罕见。
第三组 石石皆工——石础、插座
汉代崖墓多仿地面建筑建造,其构件和器物多施以刻工。石础为崖墓内建筑的柱础或器物的基座、插座,其雕刻为圆雕,多表现祥瑞辟邪的内容。
010天禄辟邪石础 天禄辟邪,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吉祥兽,有“四海之因,天禄永终”之说,即天赐福禄之意。天禄、辟邪为似狮似虎、非狮非虎,其肩、体上有翼。有一种说法,天禄、辟邪为一对神兽,天禄为雌性,辟邪为雄性。天禄与辟邪础石,为驱邪纳福之用。
011 子母虎石础 母虎和子虎是由整块石雕刻而成,两虎交颈卧于石台上,母虎张牙裂嘴,好象在保护自己的幼子。
012 玄武石插座 玄武即龟,是“四灵”之一。蛇缠于龟身上,龟蛇相交,两嘴相吻,龟身有甲,颈部和四肢负鳞。雕造精美,富于情趣。
第四组 遒劲俊逸—— 汉碑
东汉晚期的碑刻,多由当时的书法家和雕刻工匠精心制作而成。在汉墓石碑上,我们可以欣赏到流传百代,耀美艺坛的汉隶书法艺术。
013簿书碑 为记载民户土地资产的文簿,也是刻在石上的“簿书”。1966年在四川省郫县犀浦镇出土。碑文书体为隶书,充分体现了汉隶遒劲恬逸的风格。此碑被后人改作墓门时,用粗犷的线条在上面雕刻出一位躬迎的老者。墓碑,集汉书汉画为一体,非常珍贵。
014 王孝渊墓画像碑 此碑和簿书碑在同一座东汉墓内出土,碑的正面、背面和两侧都有雕刻。正面浮雕有朱雀、男像、女像及跪女像;背面上部雕有伏羲、女娲、蟾蜍;下部雕有朱雀、玄武、牛首、鹿、圭、璧、璜。碑的两侧,分别刻有龙、虎。当年这块石碑横放在墓的后壁作为墓的护墙。石碑气势宏大,雕刻装饰非常繁复。碑文上刻隶书,风格奇逸。
015樊敏碑 现存于四川雅安芦山县,是国内发现较完整的汉碑之一。碑的阴阳两面上端浮雕有环拱交曲的双螭,嵌立于巨石龟背上。碑额镌刻“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个字,书体为篆体。阳面碑文有558字,书体为隶书。碑阴下段,分别镌刻有北宋和南宋芦山县令的书跋,记述他们发现和扶植樊敏碑的经过。樊敏碑文含义广博,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研价值,清末康有为赞誉此碑隶书说:“如明月开天,荷花出水”,推崇为求官的上上品。
第二单元 多姿多彩 神韵俱佳的陶塑艺术
四川历代的陶塑艺术品十分丰富,尤其是东汉至三国蜀汉时期的陶塑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陶塑艺术迅猛发展。此时的陶塑作品不仅数量猛增,烧制时火候高(可达到800C度左右),而且形体较高大,结构也较为复杂,制作日臻精美,并多为彩绘。堆塑技法,得到广泛运用,如疱厨俑案上的鱼、虾、鸡、鸭和各种蔬果;房屋模型上的各种乐舞俑,都是十分精美的堆塑佳作,这在其它地方是十分少见。
这里展示的陶塑作品是四川东汉崖墓和砖室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东汉陶塑多数为双模印制,也有塑制和捏制而成的。造型各异的东汉陶俑表现了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形象:世俗人物、禽鸟动物、器具建筑等,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精心制作的陶塑以其生活气息浓郁、造型夸张、情趣昂然而著称全国,亦为中国雕塑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第一组 农事百工—— 劳作俑
汉陶俑中出现了大量的从事田间劳动的劳作俑,它们穿着考究,面带微笑,多用道具辅助人物造型,表现风格真实自然,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下面我们一个个的来欣赏——
016陶执锸俑 头上着帻,身着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带钩横穿于腰际。右腰侧悬挂环柄小刀。双手各执长巾,左手平举,右手叉腰,面微笑。
017陶执铲箕俑 头着平顶帻,身穿交襟短袍,两袖紧卷。右手执长柄锸,左手提箕。腰际佩短刀,脚穿草鞋。
第二组 盛世余音—— 舞乐俑
汉陶俑着力于“神韵”刻画。说唱俑,面部表情丰富多彩、体态生动多姿;舞蹈俑,长袖飘拂,含笑起舞;抚琴俑,且弹且奏、神情专注,这种浪漫抒情的表现成为四川陶俑的突出风格。请看——
018说唱俑 身躯为模制,其它部位为手塑。头顶作椎髻,双目微闭,歪嘴吐舌,两臂上耸,左臂戴佩饰。左手托小鼓,右手执槌欲击。惟妙惟肖地塑造出了一位说唱艺人的生动形象,像也是“舞乐百戏”表演中的小丑。说唱艺人以大幅度的肢体动作、夸张幽默的面部表情,抓住了汉代艺人表演时情感高潮的瞬间,极为传神。使人如闻其声,似觉其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炉火纯青的汉代陶俑塑造艺术的代表之一。
据有关资料记载,汉代说唱艺人多系侏儒。此俑形态与之吻合。有人说这件说唱俑可称为我国“谐戏”之祖。还也有认为,古代缺乏新闻传播,说唱艺人也担当了传播的角色,也可视之为最早的新闻传播始祖。
019《千载流韵》主题陈列 在这里我们将舞乐俑组合陈列,再现了汉代地方富豪宴请宾客,歌舞升平的历史场景。
汉代音乐舞蹈流行于上层社会,成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即便一般官僚、地主、富商们也有歌童舞女。欢歌不歇、长夜未央,华乐流转、仙风妙曼,可见两千多年以前,天府之国呈现的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
第三组 家居百事—— 生活俑
汉代的陶俑多为头、身分模制成后结合而成。汉代陶俑生动的表情刻画一直为后人所关注:是幸福、是达观、还是当时人们的审美时尚……。总之,这无处不在的灿烂的笑容,让人过目不忘,也成为汉俑
的一大特色。
生活俑,再现了汉代天府人家悠然自得的居家生活情景,各种惟妙惟肖、形象夸张的陶俑就是写照。
020陶哺乳俑 俑头束高髻,身着交襟广袖长裙。盘坐,敞开衣襟,露出丰满的乳房。左臂环抱婴儿,右手将乳头送入婴儿口中。这是一尊生活情趣浓郁,表现慈母之爱的陶塑佳作。这类题材的古代陶塑作品,在其他地区迄今还未曾见到。
021庖厨俑 头戴巾,身穿交襟袍,跽坐。面前放置一长方形俎(几案)。厨师正在剖鱼,神情专注。案上有丰富的食物:鸡、鱼、猪头、龟、笋、饺子等。这是“力刀之任、疱人是司”的形象写照,为研究当时的饮食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022执镜提鞋俑 天回山三号崖墓出土,为混质褐陶制作,头、身分部模制,套合成型。头梳高髻,内穿小圆领中衣,外着交襟广袖长袍,腰束带。双乳隆起。右手执镜于胸前,左手提鞋一双,显然是女仆形象。
第五组 精巧奇绝 弥足珍贵——建筑 及模型
汉代建筑是中国建筑成熟的时期,基本奠定了中国建筑的基本样式和布局格式。石结构是汉代建筑的特点,取代了木结构建筑。现存的大量汉阙、祠堂等建筑遗址都是石结构。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和汉代陶塑明器,对汉代的建筑形象、室内布置、以及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补充,成为今天研究汉代建筑最珍贵的资料。
023陶房 1957年在成都双流县牧马山崖墓出土。陶房为重檐歇山顶、圆柱上饰斗拱承托屋檐,柱上饰盾,中设台阶,房屋中空,有后门。
024陶楼 两层,五脊庑殿式顶。檐枋下有两组斗拱承托,栏板右边塑有一歌唱俑。中部有一抚琴俑(左侧似也应有一俑,已失)。楼下有廊,正中有一方柱,其上施斗拱。楼斗拱均为曲状一斗三升拱。右侧有踏步通房廊,有一说唱俑立于廊上。陶楼应是表演舞乐百戏的舞楼。
025 陶井 陶井的井圈呈圆筒状,上部略小。圆筒周边有九道似竹篾编卷的箍。井口有正方形的平台。井口上架有井架,上有辘轳,台边有一陶小罐。
第六组:妙趣横生 ——禽畜
汉代四川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农家已普遍喂养了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特别是用于交通工具的马,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伴侣。汉陶的造型逼真,有的生动可爱,别具情趣,有的神采飞扬、威风凛凛。
026 陶马专题陈列《雄风犹存》 马是汉代陆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骑乘,可以拉车。汉代陶塑造型最美的要算马的形象。汉马造型健劲阳刚、极富张力,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是雄强进取的汉代的典型形象,也是“汉风”的标志。
027 陶马 这个陶马的头、身、尾是分部模制,套合成型的。看它昂首立耳,平直,翘尾。四腿刚劲有力,张口露齿,作嘶鸣状。人们评价它肥而有骨,姿态雄健。
028 陶狗 狗昂头蹲坐,两耳高竖。双目炯炯,嘴大颚长,面像凶恶。颈与前腹紧束套带。也是头身分塑,套合成型。
029 陶雌雄鸡 这是雌雄鸡交配(地方语俗称“踩蛋”)的情景。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这类题材的陶塑,迄今全国仅此一件。
第七组 聚财纳福——摇钱树
“摇钱树”是流行于四川、贵州、云南和陕西南部地区汉墓中的一种青铜器,也是人们祈求灵魂升仙的通天神树。中国古代传说“摇钱树”是一种会生财,结金钱,摇落之,可再生的神树。
030摇钱树 这株摇钱树是1972年四川省彭山县双江崖墓出土,由陶座和铜质树杆组成,摇钱树座为模制的泥质褐陶,呈圆锥体状,上小下大,当中贯穿一圆孔,是供插铜钱树用的。陶座上下各浮雕一神兽将钱树撑起。上面的神兽,双目突出,头直伸向前,下面的神兽,双目瞪圆,头曲颈向下。这个摇钱树,高90厘米,带座135厘米,树杆共六节,摇钱树的树叶共五层十片,枝繁叶茂,挂满了铜钱,大有摇之欲落之势。这件寓意古人聚财纳福的神树,是求财升仙的摇钱树中的典型器物,它的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烙印,是古蜀人信仰的物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货币文化思想和理念。
031陶西王母灯座 “西王母”是汉代画像砖中常见的神话故事人物。传说西王母居昆仑山仙界,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吃了可以与天同寿。将西王母像塑于灯座,置于墓中,具有祈福升仙的作用。
西汉中期到东汉,神仙世界逐渐形成了以西王母为至尊主神的局面。到东汉以后,整个神仙世界基本被世俗内容所取代,汉画中有关西王母的内容也逐渐定型。关于西王母的形象也不再是过去的“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主持刑杀的凶神形象,而成为蓬发戴胜,肃坐于龙虎座上,周围环绕着仙人神兽和参拜者的至尊形象。
第三单元 风情独特 以形传神的画像砖
四川的汉代风情图画,首推汉代画像砖。画像砖为汉代墓葬(主要是砖室墓)中用于装饰的一种图画砖。巴蜀画像砖均为模制,可批量生产,因此一个地区的不同墓葬中往往能发现同模的画像砖。画像砖虽用模制,但人物线条生动流利,无论是线刻、浮雕都更加精细,阴线、阳线、浮雕的运用和配合更熟练,构思巧妙富有变化。画像砖,一砖一画,形象而真实的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如一幅幅有情有趣的汉代世俗风情画。
第一组 天府风物——生产劳作
汉代的四川,是一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富庶之地,时称“天府之国”。汉代画像砖中有很多生产劳作的画面,它们是当时农业、渔猎、手工业等方面的反映,也是汉代四川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032《收获弋射》画像砖 这方《收获弋射》砖,于1972年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出土。画面上半部为莲池,池里有野鸭和游鱼,树下有二人张弓射雁,惊飞起成群的大雁。下半部为收获图,右边二人高举镰刀,中间三人弯腰收割。左一人担着割下的庄稼右手提篮欲离去。这幅优美的川西风情图,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生动有趣的汉代乡村风情画。此图,已被收入中国美术史和多种图典中。
033《采莲、渔猎》画像砖 画面左边是一荷塘,塘内有两条独木船。在其中的一条船上,一人手执长竿,正撑船前进。船头有一水獭(俗称水狗、鱼猫子),似正欲水捕鱼。另一船上有三人,前面一人作撑船状,中间一人作弯弓搭箭欲射的姿势,另一人坐于船尾观望。塘内荷叶如伞,莲蓬摇曳,几只水禽正警惕地注视着周围。在塘边的一棵树上,有飞禽数只(鹭鸶之类)。树下一人张弓搭箭,一鸟中箭往下坠落。边上,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受惊欲逃。
此砖,全部用浅浮雕的技法表现物象,抓住物象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层次分明,密而不乱,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时期,成都平原的美丽田园风光。
034《放筏》画像砖 画面上,一竹筏顺流而下。筏上二人,前者下蹲,似要抓住刚出水面的鱼。后者手持长竿撑筏(砖面长竿已剥蚀)。江中有鱼、鳖、虾等。鱼鹰立于岸上,展开翅膀,似欲扑向水中的游鱼。左边有一钓者,双手上举(渔竿亦剥蚀)。一条上钩的鱼刚刚浮出水面,作挣扎状。钓者旁有一椭圆形小颈鱼篓。
画面构图简练,虚实相间,如垂钓者的钓竿,通过人物的动作和鱼的挣扎表现出来,“意到笔不到”,颇为传神。又如筏上二人,虽然不见耳目,但形象却很生动。
035《盐井》画像砖 四川自先秦以来,就是井盐的重要产地之一,四川的盐井大多分布在成都平原以外的丘陵地带,川南的自贡就有“盐都”之称。
请看画面,以山林为背景。左下角为一大盐井,井上有井架,架分两层,架顶设有篷,篷下一横梁上置辘轳,一绳系桶汲卤。架上有四人拽绳操作。上层架旁有一盛盐卤的卤槽,用枧筒将盐卤引入左边灶旁的方形容器内。灶上置四大釜(大型缸罐);左端是火门,有一人正在向灶内添柴。画面山林,山峦重叠,林间有各种飞禽走兽,右边有两个持弩猎手,纵猎犬射猎物。山上有两人执斧砍柴,山下两人背柴,弯腰曲背,步履艰难。整个画面,真实全面的表现了汉代四川井盐汲卤熬制的过程:用辘轳提卤,用竹枧将盐卤输送到锅内,用天然气熬盐。所以说,早在汉代,四川的制盐业所用的方法就非常的科学了,反映出当时四川地区高超的手工业水平。
036《酿酒》画像砖 这方画像砖足以证实,早在汉代,四川的酿酒业已经十分发达。四川酒乡历史悠久、名不虚传。
请看画像砖,在一歇山顶建筑内,筑一垆,垆前置三个酒瓮,以承接从垆内流出的酒液。垆的后侧有一酿酒的大釜,一人高卷衣袖,左手扶釜,右手持一物,在釜内作搅拌状。壁上挂有两个壶状容器,大约装着酿酒的曲药。这个挽髻的女子,似为“当垆”,即为卖酒女。旁站站立一个沽酒(买酒)者。这里如同一个酿酒酒舍兼沽酒酒肆。左侧有一人身着短衣,推着载有方形容器的独轮车离去。另一人肩挑酒瓮正欲离去,回首反顾,似乎还在说着什么,大概是买酒离别时,寒暄告别。
汉代四川,这样的酒肆作坊较多。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共同经营了这样的产销一体的小酒舍,“文君当垆”被传为中国的千古佳话。
037《舂米》画像砖 它表现对谷物的后加工“舂簸”以及储藏的情况。该图上的四人,右二人在筛簸,其中一人持筛承受谷物的注入,另一人举桶往内倾倒。左边二人两臂凭靠栏杆,借身体重力,踩动足碓的杠杆舂米。
《 舂米》画像砖上的房屋即为储藏粮食的仓,为建在木桩上的干栏式建筑。因为巴蜀地区多雨潮湿,干栏式建筑可防潮通风,是储藏粮食的最佳建筑。
038《庖厨》画像砖 画面屋内右边是长方形灶,灶上置一大釜和一甑,一人于灶前在甑内操作,左面二人在一长案上切割食物,后架上挂有三块肉食。这种古法挂制腊肉的方法,一至流传至今。在四川农家冬季腊肉制作后,总是挂在灶前。
从砖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厨房的建筑形式。
古代,人们多把厨房设在正堂之东,因此也叫“东厨”。曹植《当来时大难》诗中说:“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
第二组 传统民风——社会生活
汉代四川无战乱,经济十分发达,社会生活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画像砖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画面很多,如讲经、燕居、养老、谒见、拜谒等,是研究汉代社会习俗的重要资料。
039《讲经》画像砖 我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代,中国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丘),在山东论语开坛,门下收了三千弟子。而四川西汉时,蜀郡太守文翁实施了由地方政府办学,开了中国政府办的先河。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遗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这说明,两汉时期蜀地兴学之风极盛,能与文化相对发达的齐鲁之地相比。
你看画面上,师长一人坐于榻上,六个弟子手捧简牍,分别在师长的对面和左右两侧。他们都戴“进贤冠”,宽袍广袖,恭敬严肃。与师长相对的一位弟子,腰悬书刀,这是儒生必备的工具。汉代蜀郡,生产的书刀当时驰名国内,是相互馈赠的佳品。
040《养老》画像砖 两汉时期,盛行敬老之风。据文献记载,年满七十者要授以鸠杖,生活上受到国家保护和享受一定优待。据《后汉书·安帝纪》载,元初四年“秋七月辛丑,诏日:‘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此砖画面上的建筑为粮仓房,建筑在高台基之上,屋顶上开有两个通风防潮的气窗。台基下,右侧一人坐于席上,应当是经办的官员。右侧一持杖老人跪于地,双手持容器,忙着接受仆役倒给他的粮食,鸠杖,暂时斜靠在肩上,神态十分逼真。
041《拜谒》画像砖 在两回廊的院内,右方席上坐一头戴进贤冠,身著宽袖长服的长者,正接受拜谒。另四人手中持牍,拱手跪拜。牍上写明晋见者的姓名,如现代的名片。“持牍趋谒”是汉代拜师的一种隆重礼节。
东汉时,豪门大族垄断了“察举”、“牌辟”等官位仕途,人们纷纷投靠名门望族,出现了师门徒弟子多达千数的现象。
042《习射》画像砖 画面为两个人执弓箭,左一人侧身向右,身着长袍,腰间束带佩箭;右边一人右手执弓,左手搭箭弦正欲射击。汉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是古代中国传统推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原因。
043《庭院》画像砖 是表现汉代建筑非常具体的画面,作者运用散点透视、俯视的构图,将各个单独的建筑物成组配列。这种有楼有屋,高低错落的画面布局安排得别致有趣。同时,在屋中又描绘出主人的对饮闲谈,院内的童仆劳动以及饲养的禽畜等等。这幅建筑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征。
044《野合》画像砖 “野合图”又称“秘戏图”、“交媾图”。中国古代与“性”有关的内容一直被视为禁忌,用图像表现“性”内容的更为少见。巴蜀汉代画像砖上表现的野合,可能起着一种“压胜”作用。是汉代人为乞求吉祥美好的生活,期望子孙昌盛而作,也是自古代以来生殖崇拜的具体表现。
第三组 千载流韵——舞乐杂技
音乐舞蹈是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汉代是一个乐舞兼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中国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更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同时,西域诸国的杂技传入,与我们原有的杂技表演相互融合。汉代四川,则把倒立、冲狭、走索、弄丸、叠罗汉等杂技节目,统称为“百戏”。
045《长袖舞》画像砖 画面上两个戴冠的人,相对而舞,舞者长袖拂地,举袖齐眉,居右者长袖拖地是一女子。左右两旁,有二人持便面相侍,其中一人,左手持便面,“便面”就是现在的扇子,右手捧一长形物。
046《宴乐》画像砖 画面置二案和酒樽、杯盘等物,大概是宴饮已罢。正面一男一女共席,作观
赏状。左上方一人抚琴,一人作静听状。下方一人挥长袖起舞,另一人屈腰伸掌击鼓为节。
047《盘舞杂技》画像砖 这是一场极为精彩的杂技表演。看,左边那个头梳双髻的苗条少女,正倒立于高达12层的案上,动作是那样的自如,姿态也十分优美。那个身体肥胖男子的头上方,有三个圆丸在飞动,显然他是在作“跳丸”表演。中间的地上覆置6盘,两鼓骈罗其间。一舞伎手持长巾,正表演盘舞。她裙带和长巾飘拂,动作轻捷矫健,婀娜多姿,真是“体如游龙”、“裙若飞燕”。现代杂技中的叠椅等节目,或许,渊源于此。
048《丸剑宴舞》画像砖 画面的右上方,一赤膊男子左肘“跳瓶”右手持剑,其左一赤膊男子双手“跳丸”,丸有五个之多,右下方一个头上梳双髻的女子手持长巾起舞,其左一人右手握槌,击鼓伴奏,边上两人在吹奏排箫。左方上一男一女席地而坐,男的头带冠身着长袍。女者头着双髻二人为观赏者。宴席位前,有案几和食具。
在大量的宴饮乐舞画像砖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川饮食文化和休闲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049《骆驼载乐》画像砖 在四川,骆驼毕竟是稀罕之物。也许作者根本没有见过,因此骆驼的基本特征,刻划得稚拙,但却有趣。你看骆驼,昂着张口,缓步而行。两峰间佩鞍,鞍上置一建鼓,并装饰巨大的流苏向后飘垂。骆驼前峰跪坐一人,曳长袖作击鼓状。此图为官吏出行时的仪仗鼓吹乐队之一,汉画像砖中仅此一例。
鼓吹,为军中号令之乐,东汉时,边将、将军出行才会有鼓吹引路。鼓吹出自我国北方民族,骆驼也是北方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东汉末年在四川出现了骆驼鼓吹画像砖,说明当时四川与北方民族的交往已经很频繁。
第四组 寄寓玄黄——神话传说
汉代流行祖先崇拜和泛神崇拜,长生不死、死后升天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所以崇信的神灵和祭祀的对象特别多,西王母、伏羲、女娲都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于是,人仙交会、幻化迷离,也是汉代陶艺的一大特色。
050《西王母》画像砖 这是画面最复杂和表现西王母传说最全面的一方画像砖。西王母,头戴玉胜,她笼袖坐于龙虎座,周围是云气缭绕,仙山神岩。《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玉母所居也”。座前有一蟾蜍,直立而舞。蟾蜍之形极为逼真。蟾蜍之右为“三足乌”,传说为日中之物。左侧一人,蓬发张口怒目,双手执戟,他是传说中的“大行伯”。(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由大行伯把戈)。右下角有一男一女端坐于地,前置一案,案前一人峨冠博带,双手执笏伏地祈祷。
060《月神》画像砖 又称“月神羽人”画像砖。画面为一人首鸟身羽人。羽人头梳髻,颈部有长长的仙羽。在它身躯的圆轮中,有桂树一株,蟾蜍一只,这显然是月亮。周围有三颗闪亮的星星。载月轮者为月神。画像砖墓中日月神砖一般嵌在西王母画像砖的两侧,说明西王母居天之中,并有日月神辅佐。
061《日神》画像砖 此砖为竖形图,与月神为一对。画面中一人首鸟身的羽人,展翅高飞,头戴山形冠,腹部为一圆轮,轮中有一金鸟,羽尾化为六根羽毛向左弯曲上翘。
062《伏羲女娲》画像砖 伏羲与女娲,本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两位大神,又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中的两位(另一位是神农)。他们有着化生万物、经天纬地的功绩,伏羲、女娲在世人眼里,他们不仅是人类的创始祖,还是主管人类命运的神。
063《仙人骑鹿》画像砖 一位头梳两髻的女子骑于鹿背上。她身材苗条,著宽袖长服,左手揽辔,
回首反顾。后面有一赤身裸体、腰束草裙的人物,大概是传说中的仙人。他右手托一盘,盘内有丹丸数粒,左手前伸,与骑鹿者相呼应。两人间有灵芝一株。汉代崇尚神仙之说,人们幻想死后升仙。此图以神鹿为坐骑,并有仙人捧药陪送,刻画出一幅虚幻的骑鹿升仙图。
第五组 升仙之门——阙砖
阙,不仅具有显示地位的作用,还有很强的装饰性,同时也是人们心目中另一个世界的“升天之门”。在四川简阳市鬼头山崖墓出土的三号画像石棺上,阙旁边的榜文为“天门”。它是汉代人们期望长生不死或死后升仙思想的反映。
064《单阙》画像砖 画面正中可见,双层重檐单阙,顶檐的两侧各悬一小猴。两旁各立一人,左者执戟,右者持盾。这种单阙画像砖一般左右对称嵌在靠近墓门的墙壁上,实为双阙。
065《凤阙》画像砖 此阙的结构较为复杂,主阙为重檐,左右各有子阙。两阙间以桥形屋楼相连接,构成门楣。楼脊上立一展翅欲飞的凤鸟。此砖采用深浅不同的平面浮雕,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门楼与双阙搭配匀称,比例适度,显得颇为壮观,不愧为汉代建筑设计中极为成功的范例。
第六组 车骑出行——车马砖
汉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车马。四川汉画像砖丰富的“车马出行”图象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车马制度和汉代官吏迎候的礼仪。
066《轩车》画像砖 古时三人乘车,居右者谓之“骖乘”。《汉书·文帝纪》:“乃令宋昌骖乘。”注:“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是以戒事则称车右,其余则日骖乘”。古代称有幡的车为“轩车”。此车挂有菱形格幡,为轩车,是“大夫”以上官吏乘坐之车。
067《车马过桥》画像砖 画面为一木构梁柱式平板桥。桥下有四排木柱,每排四柱。柱上架着四维有盖轺车奔驰过桥。车上两人左为吏人,右为御者。从桥上奔驰的车马来看,它的载重量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它为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068《导车》画像砖 画面左端,一马驾一有轺车,车上乘二人,左为吏人,右为御者。车前有二骑吏,皆身带弩弓,腰佩箭箙。一人荷长矛,一人持棨戟,左下一伍伯徒步而行。导车,即随从车。汉代官吏制度是,导从车要以官品高低而定其数。
069《斧车》画像砖 一匹骏马驾着一辆轻便小车在飞速前进,两个步卒跑步紧紧跟随。车上竖一钺,两侧斜插戟。这种不巾不盖,建矛戟树斧钺之车,称为“斧车”。车马出行时,它象征主人的权威,是县令以上官吏的导车。
070《骑吏》画像砖 画面上马皆彩带结尾,骑上二吏,均高鼻深目,胡须蓬散,应为少数民族。二骑吏头戴冠,身着长袍,腰系箭箙,左手执幢,右手握缰绳,夹马飞驰。
071《伍伯》画像砖 画面上有步卒六人,头戴帻,短衣束带。后四人均右手持捧,左手执戟,是官吏出行之前导,称伍伯。伍伯人数的多少,也是由官吏的高低所决定。
(结束语)
观众朋友们,形态丰富,内涵深厚的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到此就要结束了,相信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汉代艺术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多方面的资料,已经为诸多学科所运用。
历经千秋,充满魅力的四川汉代陶艺品,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珍爱。让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之花开放的更加艳丽芬芳吧!
谢谢大家,再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