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市富县沙梁中学 于少堂
尊敬的各位领导、姜老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仁们:
大家好,首先我要诚恳的感谢课题组给我这样一个“抛砖引玉”的机会,和大家在此碰撞智慧、激活思维、收获成果。我来自陕北的一个小县城,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做了不少扎扎实实的工作,也做了力所能及的反思和改进,但和大家的作为相比可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今天我的发言谈不上经验介绍,只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认识,我期望我浅陋的见解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文化,是我们有效课题研究的第一要务。
对于现代教育而言,课堂教学应该只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是搞教育科研,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提升的过程,更是塑造智慧型教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浸润我们的辛劳 、会镌刻着我们的惆怅,但柳暗花明的那一刻,也会演绎我们的欢乐。 但人性中天生的惰性和落后地区传统的用人机制却让许多有教师职业天分的人不思进取,乃至荒废。导致我们在组织课题研究时,最大的困境不是硬件设施的问题,也不是软件资源的问题,而是自我反思没欲望、同伴互助没同伴、专家引领没行动。有人说,你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确如此,面对一个没有自我提升意识的教师,学校
一味的要求,最大的结果也只能是勉为其难,他也不可能在专业上有所创新和进步。所以我认为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文化,是我们有效课题研究的第一要务。如何走出困境,我们的办法是把正面引导和行政推动有机结合,找关键问题,解关键扣子,用外在力量刺激老师发生内心的思考和变化。一是有意识派有专业潜质的老师外出学习,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差距,消除“坐井观天”式的自我满足。刺激他们接受新事物,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平静。这里边选人就特别重要,一定要选有上进心的人、在教师队伍中有人格魅力和专业威望的人,才可能避免资源浪费。二是要借势推力,用星火来燎原。这些派出的人带着很多想法和激情回来后,学校就要趁热打铁搭建平台,满足他们想被别人认可的心理需求,通过作报告,上移植课、负责某一项改革、某一项研究,来传递理念、带动革新。先用个别人去带动多数人,在用多数人影响个别人(如薛亚丽的语文教学,赵瑞亮老师的新型课堂)。同时,学校要动用行政力量及时规范,通过教科研制度来约束教师,直至形成习惯.近年来,我们就是一边加强教科研技术层面的指导,一方面把是否从事教科研工作直接和评优树模、参加教学竞赛、骨干教师评定、职称晋升挂钩。 让教师感觉到不搞科研专业上就会落后,不搞科研个人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从埋怨到执行,总要经历一个过程,但是,当个人业务得到认可的时候、在考核中居于前列的时候,搞科研究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甚至会成为一种无形中的竞争。
二、合理组织、科学指导是保证课题研究过程有效性的关键。
1、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唤醒老师参与研究的热情。 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其实都或多或少的在反思、在总结,只是没有把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系统到专项研究的高度上,就好比孕育出一把粗糙的珍珠,但却没有想过要把他们雕琢打磨、串成精美的项链。此时,他们总认为,自己不是专家,课题研究是一件很高深的、自己伸手不能及的事情。作为课题研究的学术指导,我就自己先申报了一个微型课题,做一点,总结一点,给教师讲一点,让老师感觉到只要用心就能做,唤醒了老师的自信,也就唤醒了老师参与研究的热情,目前,我们学校的老师几乎人人有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到了教学、德育、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研究氛围、研究成效位居全县之首。洛川、黄陵等县的兄弟学校、教研室都曾到我校学习交流。
2、不要让研究成为教师的负担。
教师这个职业的辛苦程度,大家深有同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让老师去做超出他力所能及范围外的事情,他就会视为一种负担,消极抵触、胡乱应付。这种前提下的课题研究只能是一种人力、财力、物力等众多资源的浪费。我校这个课题的实验教师均为我校的骨干教师,除超量的教学任务外,不是班主任、就是教研组长,如果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的常规管理去要求,这些实验教师肯定是吃不消的。为此,我把研究过程记载和常规的听课观摩记录、教学反思、理论学习有机整合,做了一本课题研究手册,强化了常规工作的针对性,要求试验教师理论学习、观摩思考、撰写反思、个案跟踪要紧扣研究
主题,分阶段进行小结,在研讨会上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在没有增加工作工作量的同时,实验教师还会感觉到被认可的信任感和向别人展示的自豪感,愿意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
3、拓展研究的视野,帮助试验教师解决瓶颈问题。
我校的研究子课题是《课改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一方面我们立足校本,结合课改模式,找了“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预习”、“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高效合作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展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三个阶段研究的切入点。目前前两个阶段研究的研究报告已经拿出来,市教研室的南征老师还专门为我校做了一期专刊,在全市范围内交流。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寄宿学生预习监督跟不上”、“随堂资料给学生带来惰性““老师课堂激励评价没有长效性”等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为此,我校专门派实验教师带着问题去北京、西安等地学习,向名师、向专家讨教。同时也把这些问题作为教研专题在教研会上讨论、在联片研修会议上研究,打破课题组这个小圈子的限制,聚集更多的智慧解决问题。这种扩展研究外延的方法是很有效的。
三、及时验证、及时推广是激励教师研究创新的最有效方式。 课题研究的功利化思想在好多学校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已经违背了研究的初衷、有损科研事业的神圣尊严。耗费大量的资源搞研究,是为了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如果我们的研究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去验证和推广,就等于纸上谈兵,毫无价值。所以,我们在每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都要组织研讨会,进行理论层面
的验证,然后由教导处牵头,组织团队深入课堂听实验教师的实践课,通过观摩、调查学生反馈问题、评价效果,在至少三次的实践验证后做是否值得推广的定论。对于值得推广的成果,由实验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培训。目前我校课题组研究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预习方法;兵教兵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法;有效合作探究的基本策略和建议已经在全校推广,和课改工作融为一体,效果显著,为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助推作用。2014年11月,我校承办的全县高效课堂推进会的35节示范课受到了领导同事的一致肯定。心理学研究证实,任何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展示自己、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欲望,这些实验教师看到他们的成果被推广应用,那种成就感足以掩盖研究过程的艰辛,因为这些成果将永远积淀在学校发展的文化中,他们自我提升的价值将让他们在学生面前、家长面前受到尊重,这些都是金钱买不到的荣耀,这种荣耀会激励他们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名师冲刺,创造更多的价值。
教育科研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我非常喜欢姜兴悦老师在《致实验教师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我们这支教科研团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是的,今天我们带着科研人火一般的热情在此交流学习,明天我们将用今天的收获在四面八方照亮教育者前行的路。也许我们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但我们的执着与坚守会让我们无愧于师者的荣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