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7年第1 6卷第1 1期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技巧 口史 洁 【内容摘要】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信仰、规范体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同时,文化差异 也会影响到民族的语言形成和发展。而语言作为文化的核心栽体,习语又作为构成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英 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不但是语言的表层转换,而且还包括文化的移植。基于此,本文拟从文化差异视角下英汉习语 翻译技巧研究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影响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因素,探讨文化差异视角下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l文化差异视角;英汉习语;翻译技巧 【作者简介】史洁(1985一),女,陕西高陵人;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翻译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及一个民族的活动方式。 语言是组成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同语言的特色与表现事物的 方法也彰显出了文化心理的不同。语言本身承载着深厚的 文化意蕴,而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所在,其必然包含丰富的 一、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技巧探究的必要性 习语是指一种语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固定 而又独特的表达方式,属于比较独特的语言形式,通常具有 富于哲理、寓意明显、生动形象等语言特点。习语与诗歌、文 学作品一样,被称为语言的精髓。从广义内涵出发,习语主 要包括典故、歇后语、谚语、成语等,其是由人民大众通过劳 文化信息。所以,在表现语言文化差异方面,习语更具代表 性和典型性。中国和使用英语语言的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 历程,逐渐形成了诸多简洁明快、形式固定、寓意深刻的习 语,且这些习语往往最具文化特色。因此,如果能够恰当得 动逐渐创造出来的,同本民族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 故、价值观以及审美意识等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 体、纯熟流利地对习语进行翻译,既能强化语言的信息传达 力度,又能提升译文的文化魅力。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保护的作用,直接向学生 从某种层面讲,习语就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清楚地折射 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文化特色。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两 对攀岩就会充满信心,充满积极性,肌肉力量以及各个能力 素质都会有所提升,从而达到课堂所需要的学习动机水 指出攀岩其实是保护者与被保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两者在和谐相处的模式下,才 能够顺利完成攀岩运动自各项动作以及相对应的运动目标。 平 。反之,如果学生出现情绪焦虑,甚至处于烦燥或者是 不安的状态,不仅攀岩教学很难进行,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前做到攀岩课程的相关预习准备工 作,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保证学生在 攀岩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 的心理负担。教师要在课堂上逐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稳定 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够保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J。 四、结语 (二)积极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式教学。在教学时,教师要 尽可能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式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从根本上 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和能力。通过要求大学生对攀岩课程的认知和基本课程的 学习,让学生能够在攀岩项目活动过程中,实现互帮互助式 学习,从而保证各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攀岩项目活动 j。 对于攀岩课程当中的难点,比如难度赛,教师应当率先起到 带头作用,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在力量、柔韧、耐力等各 个环节方面进行着重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重点,向学生提 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难度赛。小组同学相互之间相互激励、 相互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协作的能力, 而且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 氛围,从根本上保证攀岩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J。 (三)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在攀岩课程的实际教 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情绪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要 素。教师要逐渐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攀岩的学 习和训练,当学生进入沉稳机敏的良好心理状态中时,学生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在实际的攀岩学习过程中,除要 注重强化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素质之外,还要保证学生在运动 过程中的安全性。由于学生自身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攀岩 运动又属于危险性比较强的一项运动,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 方法时,要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与学生实际情 况相符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攀岩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庆宝.高校开设攀岩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渭南师范 学院学报,2OlO,20 [2]曹建民,张建.极限运动(一)[J].中国学校体育,2OlO,1 [3]周亚飞,刘小学,郭晴.浅谈高校大学生攀岩教学方法研 究[J].运动,2o12,12 [4]温博.攀岩运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 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OlO,1 [5]陈茂.我国高校开展攀岩运动的必要性[J].经营管理者, 2Ol1.10 201 7年第1 6卷第1 1期 个语言体系,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与背景含义。由于 心理联想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英汉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必 然会出现一些困难。…这就要求英汉习语翻译者既要熟练掌 握大量练习与翻译技巧,还要时刻考虑英汉习语语言中存在 的文化差异。因此,从文化差异视角对英汉习语翻译技巧进 行分析与探究十分必要。 二、影响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因素 (一)地理环境差异。中国属于内陆文明,中华民族绝大 部分在陆地上繁衍生息,历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多以陆地为 主。西方国家则属于海洋文明,特别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国, 其航海业和渔业比较发达,在英语语言中有很多与水、船、 鱼、海洋等息息相关的习语,而在汉语中则完全没有与之相 对应的习语。比如,all at sea意思为“不知所措”,to keep oneg head above water意思为“奋力图存”,to rest on oneg oars 意思为“歇一歇”等。当然,也有偶尔类似的习语,如形容花 钱大手大脚、比较浪费时,英语习语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 汉语意思为“挥金如土”,目前也有“花钱如流水”的翻译。在 汉语语言的文化环境中,“东风”通常都与春天有关,夏天则 与炎热酷暑相连,如“烈日当头、骄阳似火、热浪翻滚”等。而 英国由于位居西半球,地处北温带区域,属于海洋性气候,常 用“西风”比喻春天的种种消息,如英国诗人雪莱创作的《西 风颂》就是对春天的讴歌。另外,英国与我国不同,其夏季气 候温馨宜人,因而英语常用“美好”、“温和”、“可爱”等描述 夏季。 (二)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对人类生活影响深远,不 同的宗教信仰所衍生出的习语含义也有很大不同。中西方 也不例外,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对英汉习语翻译产生了重要影 响。佛教在中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对中华民族有着根 深蒂固的影响,很多中华儿女都相信人世问的所有都是由 “佛祖”决定,与此相关的汉语习语也数不胜数,如“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佛光普照”、“借花献佛”等。另外,道教也对中 国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相当一部分汉语习语也与 道教有密切联系,如“灵丹妙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等。 而英国长期受基督文化、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影 响,其习语多与这类文化有关,如as old as Adam,如果直译为 汉语,其意思为“老的如同亚当”,由于亚当是西方人眼中最 早的人类,故而最为恰当的翻译应为“古老的、以前的”。还 有英语习语not to know someone from Adam,直译为汉语是 “不知某人和亚当有何区别”,因为亚当是西方人脑海中的第 一位人类,所以根本无人见过亚当,因而这一习语的最贴切 翻译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差异是影响英汉习语 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社会习俗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的社会习俗有多 方面的不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狗的看法和态度。在汉语 文化中,狗通常被归列为卑微动物一类,所以汉语中有关狗 的习语一般都含有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急跳 墙”等。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狗在汉语文化中的地 位有所扭转,但长期赋予狗的各种贬义形象已经扎根于汉语 文化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变。但在英语语言文化 中,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为忠诚的朋友,有关狗的英语习语 也常用来比喻人的优点或长处,如You are a lucky dog,汉语 ・1 32・ 意思为“你真是一个幸运的人”。义如,中国人普遍比较喜欢 猫,因而常用“小馋猫”来形容某些人比较贪嘴,且其中一般 含有亲呢成分;但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与猫有关的习语常带 有贬义,最常见的就是“心怀叵测的女人”等。 三、文化差异视角下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一)直译法。直译法指的是在不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以及不背离译文语言的具体规范下,在译语中保留原习语的 地方色彩、比喻含义、形象特征等方法。直译法既能做到忠 实于原文,又能增强译文的色彩性与可读性。例如,一些表 现自然现象或法则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法,像to pour oil on ifre可以直译为“火上浇油”;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s也可直 译成汉语“浑水摸鱼”等。这些英语习语所表现的含义正好 同汉语中的部分习语相对应,因而采用直译法更为合适。另 外,对于一些与中国历史典故相类似的西方历史典故,也可 以采用直译法,如to burn oneg boat就可直接翻译为“破釜沉 舟”;还有walls have ears也可直译为“隔墙有耳”。 (二)意译法。习语作为文化承载中最为精炼的信息载 体,是人类语言符号的直接反映。英汉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 涵十分丰富,然而由于各个民族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英汉 习语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不相对应的现象。所以,在翻译英 汉习语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英汉习语所包含的文化差异与 本质内涵,只有对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比较,采用 意译法才能做到英汉习语的精准翻译。 尤其在英汉习语翻 译过程中,必须认真寻找与原文寓意相接近的成语、俗语或 谚语等,然后再进行翻译,这样才能让译文更加生动形象,意 思表达也会更加精准无误,也就是所谓的“意译”。譬如,英 语习语to take French leave,就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 “不辞而别”。 (三)代换法。英汉语言中的部分习语语言较为含蓄,所 指内涵比较深刻,如果采用直译法,通常无法将原语的真实 含义表达出来,译文也会显得平淡而无味。加之英汉习语中 常出现半对应关系,即习语的具体形象含义不同,但其交际 意义及文化内涵却极为接近。所以,代换法在英汉习语翻译 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诸如,英语习语like mushroom直 译为雨后蘑菇,常用于形容事物的迅猛发展,与汉语语言中 常使用的习语“雨后春笋”恰好相一致,故适合采用代换法; 还有英语习语paint the lily直译为“多此一举”,而汉语语言 中正好有“画蛇添足”这一习语,因此代换法在此习语翻译中 应用最为恰当;再有用代换法将英语习语drink like a fish翻 译为“牛饮”等等。 【参考文献】 [1]武明光.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J].湖北 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2]奚莹.基于文化差异角度的英汉习语翻译研究[J].淮海 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9 [3]刘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J].安徽电子信 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南玉祥.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l J].延安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9,4 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