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与融合
时间:2021.03.05 创作:欧阳理 ——浅析西方传统造园和中国传统造园的演变趋势 园林艺术创作又可以称之为造园,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结合。世界上古今园林艺术基本上可以分为中、西两大类,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造园手法和发展趋势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1、西方传统园林的发展
西方传统景观园林在《圣经》中就有了记载:上帝创造了伊甸园,这是任何人向往的理想居住环境。西方古典园林(欧式庭院)可追溯到苏美里、亚述和新巴比伦时期的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它从最早的葡萄园与菜园等实用园,逐渐转变为以官宦、商人的私家庭院为主的园林。以时间为线索,西方园林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1、古希腊与古罗马园林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住宅内布局规整的柱廊园形式:布局方整,以柱廊环绕,形成中庭,庭中有喷泉、雕塑、瓶饰等,种植有蔷薇、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罂粟、百合等花木。在建筑与地形和植被结合以构成园林化景观方面,对后世起到重要影响的是同宗教活动有关的圣地和竞技场园林。
古罗马继承希腊传统,发展了山庄园林,由于气候和地势特点,庄园多建在城郊依山临海的坡地上,将坡地辟成不同高程的台地,用栏杆、挡土墙和台阶来维护和联系各台地。园林建筑多设在上层台地,可居高临下,俯瞰全园景色,园林作为建筑的延续部分。地形处理、花木都呈现规则式的布局,树木修建成为多种几何形状或绿色雕塑。水是造园的重要因素,在园中、室内或敞厅中都有水。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环境并着力从景观角度来创造和享受,罗马时代是西方建筑园林的第一个盛期。通过精心设计,罗马出现了房屋和园景密切结合的园林别墅,园林化的建筑室外环境成为西方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1.2、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与中世纪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唤起了人们自主的创造精神。这个时期的艺术精神就是尊重人性,表现世俗生活的欢愉,人文主义开始得到复苏和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郊外建造了许多别墅园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林,继承了古代罗马庄园的特点。典型的如艾斯塔别墅、郎特别墅、迦兆尼别墅,采用规则式布局而不突出轴线,园林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紧挨着主要建筑物的花园部分,二是花园之外的林园部分。坡地被修整成一层层台地,有一条纵轴上下沟通,与各层平台的横轴交叉,这里常常作圆形的喷泉水池或树木构成的“凉亭”,形成各层次的中心。周围平面布局以中心和作为交叉轴的主要道路为依据,呈规则几何形展开。方形或矩形的草坪花圃上有修剪整齐的团状灌木或把它们规划为图案状,直线形排列的高大乔木或绿篱是它们的边界。主轴在各层平台的交接处,是竖向与水平关系相结合的重要景点。精心处理的阶梯、挡土墙、喷泉和雕塑组合,既是停顿又是迎接和引导。横向主要轴线的端头,有明确的对景作为收尾。纵向主轴的尽处,一般矗立着位于最高点的主体建筑,它统率和控制着整个园林,并以庄重的纪念性造型傲视着远方自然景色。此外,还非常重视水的处理,一般于高处汇聚水源作贮水池,然后借地形台阶修成管道,将山泉之水引放而下,形成层层下跌的水瀑。在各层台地上,用管道引水,利用高低落差压力,筑成各式喷泉。喷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意大利台地园的一种象征。为了提高其装饰效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果,往往在喷泉上饰以雕像,用轴柱支撑一个至几个水盘,整体呈塔形;或将雕像装在挡土墙上做成壁泉。作为装饰点缀的园林小品也极其多样,有雕镂精致的石栏杆、碑铭,还有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大理石雕像。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台地园中,人对自然和建筑对园林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既体现于园林构图依从建筑法则,也体现于纪念性构图的建筑在整体关系上对园林的统治。意大利台地园在地形整理、花木修建和水法技术处理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 1.3、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法国在造园上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造园艺术,出现了台地式园林、剪树植坛、果盘式喷泉等,由此形成了法国园林的特点:由于法国地势平坦,因而在园林规模上,显得更为宏大而华丽;在理水艺术上,多采用平静的水池、水渠,利用水的镜面效果;大量应用花卉,逐步发展成为绣花式花坛。这种园林风格,肯定了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而人工美的基本原则,是变化的统一。所谓变化,就是园林地形和布局的多样性,花木的品类、形状和颜色的多样性。所谓统一,即一切多样性,都应该“井然有序,布置得均衡匀称”,主张把园林当作整幅构图,直线和方角的基本形式都要服从几何比例的原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则。
17世纪下半叶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提出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他主持设计了凡尔赛宫苑,该宫苑以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和宏伟华丽的风格著称。中央林荫大道上的水池、喷泉、台阶、雕像等建筑小品和花坛、绿篱等,均严格按对称均齐的几何图形格式布局,是规整式园林的典范,较之意大利台地园林更明显地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它所显示出的恢宏气度和雍容华贵的景观,也远非意大利台地园林所能比拟。由于凡尔赛的巨大成功,其园林构建风格,也被称为勒·诺特尔风格或路易十四风格。勒·诺特尔风格在18世纪风靡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建造了规则式园林。 1.4、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
17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贵族的私有园林,向公众开放,并称其为公园(Public Park)。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胜利,人们开始重新评价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和自然、人与社会应该是平等的。
18世纪中下叶,规则园林受到批评,主要原因是这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种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漠视态度。与此同时,欧洲文学领域兴起了浪漫主义运动,崇尚自然的倾向对造园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开始在园林中反对使用生硬的直线图形、雕塑和人工修剪树木,否定了唯美主义园林,而接受了富有想象力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率先恢复了传统的草地、起伏的地形、自然形态的树丛,曲折的小河和池塘,从而发起了自然风景式造园的风潮。
从很大程度上讲,无明确几何规则的自由曲线在西方园林中大量出现并广泛使用是从英国风景式园林开始的,这种曲线都为西方园林带来了很特别的轻松感。
纵观西方园林史,“规则式”几乎囊括了从古埃及到了十七世纪勒·诺特尔时期的所有庭院样式。在十八世纪初,英国风景造园诞生以后,园林才开始有了规则式与不规则式之分。西方古代虽有一些特例,但一般庭园都是被建筑物环绕着,形成中庭式的布局,从空间来说,庭园完全受制于建筑。从被紧贴着建筑物的围墙围着的“神殿庭院”开始,一直到围以列柱廊的“庞贝城柱廊中庭”都属于此类。到了中世纪,与基督教有关系的“修道院庭院”,也是回廊式中庭。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始,造园也从过去的中庭式一跃而成为台地式,并由过去的封闭式中庭一变而为开放式中庭,而且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建筑尽可能建造在可供眺望的高台之上。虽然从空间上来说,庭院摆脱了建筑物的束缚,但从构思上说,仍受建筑物的支配,以建筑主轴为轴线采取几何对称式布局。随后,意大利的台地式流传到法国,经过勒·诺特尔的改建,结合法国的平原地理条件,因地制宜改成平面图案式样,但仍是以建筑物的主轴为中心布局的庭院,左右对称。在18世纪20年代,在英国提倡风景式造园思想,开始出现不规则的园林布局,替代了以前的规则式园林布局。 2、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高级文明的园林文化基因,源自先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长期生活积累,源自对自然的恐惧、敬畏、神秘的心理,并由此产生的自然崇拜和对最佳生活环境的幻想,诸如产生了神话中的天宫、昆仑神山和蓬莱仙境的构想等。以时间为线索,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2.1、上古时期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对于上古时代的人来说,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等一切自然现象都充满神秘性,于是人们便对自然中的一些现象产生了某种精神崇拜。这一时期殷商甲骨文中出现了“囿”字,囿是在一定自然范围内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放养动物、种植植物、挖池筑台,然后供皇家打猎、游观、通神明之用。囿中有三台,各有其不同功能:“灵台”用以观天象,“时台”以观四时,“囿台”以观走兽鱼鳖,囿中还建有璇宫、倾宫、琼室等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群。所以,园林界认为“囿”乃是中国园林之根。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的灵台、灵沼就是这种“囿”的典型代表。 2.2、秦汉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建都咸阳。他集全国物力、财力、人力将各诸侯国的建筑式样建于咸阳北陵之上,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形成规模庞大的宫苑建筑群,建筑风格与建筑技术的交流促使了建筑艺术水平的空前提高。在渭河南岸建上林苑,苑中以阿房宫为中心,加上许多离宫别馆。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把人工堆山引入园林。中国园林以人工堆山的造园手法即肇始于此时。
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修复和扩建秦时的上林苑,“广长三百里”,是规模极为宏大的皇家园林(面积约为36平方公里,为明清紫禁城约0.72平方公里的20余倍)。苑中有苑、有宫、有观。其中还挖掘了许多池沼、河流,种植了各种奇花异木,豢养了珍禽奇兽供帝王观赏与狩猎,殿、堂、楼、阁、亭、廊、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台、榭等园林建筑的各种基本类型的雏型都已具备。建章宫在汉长安西郊,是个苑囿性质的离宫,其中除了各式楼台建筑外,还有河流、山岗和宽阔的太液池,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自此,由秦始皇开其端,而汉武帝集其成的“一池三山”(通常中央有一池塘,象征大海,在池塘的中央有三个小岛,象征海外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布局纳入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从而成为中国人造景观的滥觞,也成为皇家园囿中创作宫苑池山的一种传统模式,称为秦汉典范。 2.3、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形态中,迅速发展着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庄园;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保障了士族阶层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与创新,他们除了畅游自然山水,还设法在自己的住所营造出山林的景象,以求山林野趣、田舍风情,由此产生了私家园林的最初形态。于是,远离城市与风景优美的庄园,逗留在有若自然的小园,成为士族进行游赏活动的人化环境。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中出现了意境。 2.4、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重要历史时期,特别是唐朝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最灿烂辉煌的历史阶段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之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文坛艺苑的百花齐放局面。书法、诗歌、绘画等艺术成就蔚为大观,艺术上的不断创新,促使着人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标准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的宫苑都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隋唐宫苑中的宫殿与园景紧密结合,愚变化于严整之中。宫苑本身仍袭仙海神山的传统格局,但吸收了私家园林追求诗画意境的构园经验,以山水为骨架,尤其以缅邈的水景为主,讲求山池、建筑、花木之间的合理配置,注重建筑美、自然美之间的和谐,将人工美融于自然美之中。 2.5、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宋代是一个崇文尚雅的王朝,文化成就斐然可观。宋画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说明了“对景造意,造意而后自然写意,写意自然不取琢饰”的道理。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山水园林也开始呈现出理想画论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特点。两宋的山水画,讲究以各种建筑物来点缀自然风景,画面构图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人文景观的分量,呈现出自然风景与人文相结合的倾向。两宋时期园林景色和园林生活越来越多的成为画家们所倾心的题材,不仅着眼于园林的整体布局,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甚至某些细部或局部,如叠山、置石、建筑、小品、植物配置等,都刻画得细致入微。许多文人甚至亲自参加园林得营造,把山水画论带到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如苏舜钦有沧浪亭、范成大有石湖别墅、叶清臣构筑小隐堂、史志正的鱼隐……这是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已完全确立。 2.5、元代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的政权,也是传统的中原农耕文化和特点鲜明的蒙古游牧文化发生激烈碰撞的时代,但也是各民族文化沟通、融合的时期,并以蒙古文化的汉化为基本特征。中国皇家宫苑打破了一元格局,体现了汉族和蒙古族文化的融汇,出现了鲜明的游牧文化成分。但相对宋朝来说,皇家造园活动处于迟滞局面,除元大都御苑“太液池”,别无其它建设。 2.6、明清
明代园林经过了明初一段时间的沉寂,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明中叶以后逐渐发展起来,士人园林再度掀起高潮,一般府邸均有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江南私家园林,在宋元基础上继续写意化,园林创作中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其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成为融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宫殿。城市山林,成为“大隐于朝”、 “中隐于市”的理想环境和生活模式,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佳构。它以清雅、高逸的文化格调,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正宗代表,也是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及王侯贵戚园林效法的艺术模板。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清代,从风格上讲更趋于精熟,内容上已经由单纯地畋猎上升为集观赏、游乐、休憩、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总而言之,清代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由大到精这一过程中的尽端,走到园林辉煌的鼎盛时期。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随着园林艺术理论的发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创作原则,园林的文化艺术体系高度完善,宅院式的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中国园林的大宗,完成了中国园林创作的最后的飞跃。 3、我国城市公园发展概况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生态、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憩娱乐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好的城市公园甚至是城市的旅游中心,对景观资源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我国当代的城市公园主要受道西方造园思想和中国传统造园思想的影响,而这两种思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如何平衡两者的差异成了当代城市公园设计的关键之所在。例如苏州中央公园,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3.1、苏州中央公园概况
苏州中央公园占地12 hm2,位于苏州市工业园区和苏州市老城区的交界处,东临星兰街、西对中新路,南临苏惠路、北接苏绣路。公园周边高楼林立,四周交通路面车辆穿梭,使公园处于典型的现代城市的环境之中。中央公园的建设主要是为苏州工业园区提供一处环境优美的公共园林环境。该公园于1999年9月27日开园,目前不仅是一座开放性的现代城市公园,也是为市民提供园林景观欣赏、休闲及娱乐为一体的新城区公共园林。
3.2、国际性和开放性及现代和民族景观特征的表现手法
在公园西侧的入园口置有4块形状各异,但又相似的花岗岩,其上刻有蓝色字体的“中央公园”四字,点出园名、古朴典雅。其后塑有由苏州市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共同完成的主题雕塑———“合作”,该雕塑外部形体通过巧妙的设计构思,寓意着中、新两国政府和人民的紧密合作和团结。雕塑两侧高高树立的旗杆上飘扬着多个国家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的国旗,通过主题雕塑和各国国旗烘托出公园的国际性和开放性。主题雕塑周边是由不同颜色的矮牵牛、一串红、三色堇、羽衣甘蓝等四季草花配置而成的季节性大花坛,花坛色彩明快、图案简洁,尽显现代园林的特征。花坛两旁配置有我国特有的园林树种———银杏,从植物景观上体现中国园林的特征。该景区围绕公园的主题特征设计景观要素,简洁、明了、直点主题,没有丝毫的牵强和造作之笔。
3.3、江南古典“植物-桥-水”景观在其中的体现
公园的西北侧景区,由雪松、梅花、竹林构成“岁寒三友”特有植物景观。应用我国传统的江南私家园林的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突出了文人园林的典雅和传统文化内涵,创建出山林在城市中的景观效果。中央公园的水体面积较大,在公园水体的周边将垂柳、连翘、迎春及迎夏进行配置,构成水体波光淋漓、柳枝轻柔拂水、花枝金光耀眼的特有春季江南水乡园林景观。公园的外围与内园由小桥连接,各桥边都种植有红枫和迎春或迎夏,使桥上和桥边有绿、红、黄三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这也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植物构景的经典配置。从构景之精细透射出在设计上融入了江南私家园林的表现手法。桂花、梅花群植使公园秋季具有桂花浓烈的甜香,冬季具有梅花的暗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香。花色金灿的桥头旁南迎春与桥头白、粉、红三色的垂枝桃构建成的一幅水乡春景宛若天成。绿色草坪上配置的红枫、紫荆位于桥头一侧,色美如画。通过这些传统的江南“植物-桥”景观配置手法和技巧实现了古朴的江南水乡园林景观与现代公园及人居环境的相融。
中央公园水景观的水体与苏州市的水系相连,公园有细曲的河道表示水的源头;水上的平桥、桥头河傍的桃红柳绿,表现出一派江南岗阜春季景观;宁静的水面被白色拱桥将水面隔开,也预示着水面的延伸和显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静中有动,动中蕴静,好一幅喧闹都市中的江南水乡宁静图。游人到此能强烈地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观魅力,构景艺术几无人工做作的痕迹。 3.4、外国人文与现代景观在其中的体现
在园区的西南侧,建有新加坡民族特征雕塑———“鱼尾狮”。该雕塑景观与
四周的茶花、金叶女贞、金边黄杨、土麦冬等植物景观相映衬,体现了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及园林艺术的相容性。
中央池广场位于整个中央公园的中心,是一个现代园林建筑景观,也是市民举行小型娱乐、庆典活动的场所。中央池内侧种植有龙柏、圆柏、五针松等我国传统园林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植物,四周种植有银杏、马尾松、山杜英、广玉兰、青桐、黑松、紫薇等乔木,石楠、金丝桃等灌木和美人蕉、葱兰等草本花卉。使景观隐于绿荫花丛之间,自然地融糅于周边的江南水乡景观之中。 3.5、结论
苏州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在园林观和造园思想上具有江南水乡园林的水景、桥梁景观和植物构景与砂池、中央池等现代园林景观相融合;人文景观、水体景观与植物景观相结合;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相渗透;休闲设施和娱乐设施合理分布等景观构成特征。景因主题而设、主题借景而得到表达,表里如一、自然而然。这些景观构成特征既体现了水乡生态园林的传统古典园林景观特征,又显示出现代园林在景观内容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南方城市公共园林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建园方向,为我国南方城市开放性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尤其是桥头红枫点缀,桥面两侧迎春、南迎春悬垂,具有桥下水面波光淋漓、桥上红、黄、绿三色相映,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观构成特征。翠竹与红枫分别林植于园内小路的两侧,一边翠绿欲滴一边火红灿烂,使园区色彩构景发挥到极致。这些园林景观构成的特色,今后应在我国南方园林景观的植物构景中得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到更好的应用。
在当代中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越来越明显的出现中西方传统园林造园元素相融合的现象。此种趋势,显然有其利弊两面。如果能够吸收各种传统园林的精华所在,改良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那么规划设计作品显然能够吸引更多人流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如果只是简单的生搬硬套,简单把各种元素拼凑起来,那么只能是“画虎成猫”,不仅无法体现中国或西方传统园林的韵律和美感,反而不伦不类,粗糙生硬。 4、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园林行业如火如荼的今天,设计师应该全面了解中西方传统园林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设计过程中较好的平很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开放的、融优美的景观和文化内涵为一体的、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人们现代生活需求并反映地方风格的新型园林。
时间:2021.03.05 创作:欧阳理 欧阳阳理创编 2021.03.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