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冯瑞云

来源:易榕旅网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方案

山西吕梁 地区 薛村 学校 学员姓名:冯瑞云

课题名称 科 目 教学时间 语文 1课时(45分钟) 《山中访友》 年 级 七年级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文中出现的自然景物,如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比较熟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另外,七年级的学学习者分析 生还不能在习作中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拓展延伸、迁移借鉴,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发挥想象,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学习文中综合运用多种修辞的写法。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新奇的构思。 2、揣摩文中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 3、理解描写中人称变化的作用。 1、理解文章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2、领悟作者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学活动1 阅读标题,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探访他的好朋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 二、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 生字(注意多音字不能读错) lòu(露脸) guān(皇冠) hé(和平) 露 冠 和 lù (露水) guàn(冠军) hè(附和) 2) 词语理解 教学活动2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3)问题 “山中访友”实际是进山看景,其中,“友”不是“友”,而是山中美景。 2、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作者要拜访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三、再读课文 1、作者拜访的第一个是老朋友谁? (古桥) 作者说古桥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谁能告诉老师什么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老人的道德高尚,名望很高。) 这个比喻句写出古桥和德高望重的老人有哪些相似?请找出依据。 (学生自由读文中第三自然段。) 理解:古桥默默站在河上几百年了,不知有多少人马踏着它的肩膀渡过对岸,以至于桥的“腰”都被压弯了,只能俯身凝望人影、鱼影、月影。古桥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要重读“几百”“多少”“弓着腰”“俯身”。) 整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目中,老桥是一位教学活动3 德高望重的老人,体现出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2、文中有一句话明确写出了“我”和他们的关系,看看谁能先画出来。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换一种说法,但句意不变) 这山中的一切,都是我的朋友。 学生齐读文中第五自然段。 (1)、这组排比句,句句用拟人手法,绘声绘色地淋漓尽致地写出作者与“朋友”的情谊。 (2)第二人称的运用,拉近了作者与“朋友”间的距离,令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 研读欣赏 1、从作者对山中“朋友”的哪份深厚友情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为人类的朋友。 2、作者其实是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你能体会文章表达感情的方法吗?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的景物也是自己的朋友,而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3、文章中有哪些语句你喜欢,为什么? 第五、六自然段中的句子。 作者在这些语句中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深厚的友情,极富感染力。 4、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五、拓展延伸 请仿照上面的句子,试着写一写。 你好,晶莹的露珠! 你好,芬芳的花朵! 你好, 教学活动4 板书设计 出门 访友 告别 古桥 树林 山泉 小溪 白云 瀑布 悬崖 云雀 小花 落叶 石头 阵雨 岩石 归鸟 山 中 美 景 热爱自然 亲近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