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8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iton) No.8 2O09 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廉政文化建设 李刚,姜汪维 摘要: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有许多值得今天借鉴的成分。如修身明志、节俭养廉、选贤任能、公正无私、清正廉洁等。现代 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继承和弘扬传统的优秀廉政文化。并积极探索廉政文化建设新途径。 关键词:廉政建设:传统文化;廉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o09)08—0003=02 作者简介:李刚(1968一),男,河南周口人,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2)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姜汪维 (1982一),男。安徽太湖人,石河子大学讲师。 收稿日期:2009-02-21 廉政文化是指以先进的廉政制度为基础,以先进的廉政理 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的文化,它具有深厚的 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挖掘传统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继 对奢侈浪费和贪图享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 清官廉吏视廉洁如性命.“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追求“道 之所在,死生以之”(《风宪忠告》载张养浩语)的官德价值。 3.选贤任能 承和弘扬传统廉政文化的精髓。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践 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人才的渴望是每个廉洁之吏都具有的强烈愿望,只有 贤能之士才能辅佐君王真正治理好国家。 《贞观政要》称:“无 治人,则良法美意,反以殃民;有治人,则弊习陋规,皆成善 政。”因此,要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韩非子・说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 廉政文化的核心是从政道德和价值取向,遵纪守法、廉洁 奉公、为民谋利是其外在表现。中国古代思想家有关修身立 德、从政治国的言论中,均有关于廉政的内容和要求,经后世 不断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 归纳起 来,其内涵主要有如下几点: 1.修身明志 难》),抛弃一切主观上的束缚,纯粹以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有益 为标准选拔人才。在官吏的选拔上有严格的制度,在官职设置 上注意权利的分散与相互制约,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加强 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从严惩治在察举、科举等选官过程中的营 私舞弊行为,在官吏任用方面实行回避制度及其他限制措施, 防止官吏结党,等等。 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加强自我修养;“外王”, 就是服务社会、管理国家、平治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又有“修 齐治平”的说法,也是强调修身明志乃是个人走向社会、服务 人民的前提。朱熹说:“仁心,爱人之心也。”(《孟子・离娄上》 另外,还强调清正廉洁、公正无私,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 耻等等。《管子》:“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 为,则子母相怨。”即认为讲求公理,远方的人也会主动来亲近 你;若出于私心,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会彼此产生怨恨。《史 记・管子列传》载管仲语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 张,国乃灭之。”更将礼义廉耻提到攸关国家命运的高度。 {二)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特征 注)《论语・学而》载子日:“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雍 也》载程子日:“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八佾》载子日:“礼,与 其奢也,宁俭。”《老子》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意 谓执政者不要有自己的私心,而应该以百姓的意愿为自身追 求的目标。这些主张就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 2.节俭养廉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因其时间和地域上的特殊性,拥有其 独有的特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1.悠久的历史传承性 中国古代政治强调德治。在廉政方面首先是强调官员对 为促进廉政建设.遏制贪污腐败,中国古代统治者建立了 严密的监察制度,并不断传承更新,贯穿整个封建王朝。据《周 礼》记载,周代便设有专门的监察官,其职能是正吏位、掌纠 禁、察官刑等。战国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已经设立御使之职,掌 自身的约束和道德修养。基本思想是主张生活节俭,所谓“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从政遗规》卷上载何西畴语云:“惟俭足 以养廉,盖费广则用窘,然每怀不足,则所守必不固。”中国古 代一些比较贤明的君主,都把节俭爱民作为一项国策来推行。 监察之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行政法 规——《秦律》,成立了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府。汉代设侍御史、 主簿、御史属、丞相少史、御史中丞从事等,在财政监察方面有 唐太宗教诫太子:“君者俭以养性,静以养身。俭则民不劳,静 则下不扰。民劳怨则起,下扰则政乖。”(《帝范・诫盈篇》)《臣 轨》有言:“清净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君 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智者不为非其 具体分工,而地方监察由司隶校尉、刺史和督邮负责。唐代御 史机构所属有台、殿、察三院,各司其职。言谏监察系统也进一 步发展,有专门的言谏机关.加强了宰相间的相互制约和对皇 帝决策的参谋和监督。同时,地方监察制度也进一步完备和崇 重,摆脱了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羁绊。使中国封建监察体制 利,廉者不求非其有。行廉以全其真,守清以保其身。富财不如 义多,高位不如德尊。”宋代真德秀《西山政训》认为官吏要廉 洁.犹如妇女要贞操一样,是做官的最基本要求:“士之不廉, 犹女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动人,不足以自赎。”提倡节俭,反 一趋于合理和成熟。《唐律》中有所谓“六赃”,即“强盗、窃盗、受 3一 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以及坐赃”。其中的“受财 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无枉法裁判行为。《唐律・职制 人事迹;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河北古代清官廉吏》书籍。历 史上勤俭廉政的忠义之士的精神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应成 篇》规定,即使不枉法,赃满30匹,也处仅次于死刑的加役流 放。宋代立法更加详密而且严格,特别是加重了赃吏的刑事责 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对现代任人机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任。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称:“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 减,独于治赃吏最严。 宋代还奖励赃官的告发者和廉吏的举 荐者,相反,知情不报者也要受罚,案情重大者。要追究刑事责 任。明王朝统治者则把“治世”的重点放在治吏上。《明史》载: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 亭,以示戒。”统治者一方面加强立法,严法治吏,重典惩贪;另 一中国历代政令、奏疏中关于廉政的论述对于改革现代任 人机制仍具有借鉴意义。《尚书》载'舜帝与大禹、皋陶议论政 事,皋陶提出考察人的行为有“九德”,其中包括“简而廉”,即 要求简易而方正。孑L子认为“政在节财”(《史记・孔子世家》), 主张“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墨子认为“尚贤”是为政之 本,主张节用、节葬,“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 子・节用上》)。荀子要求做到“贪利者退,而廉洁者起 ,即对于 贪官坚决罢免,对于清官予以升迁。此类政见不胜枚举,虽已 经过去几千年,但仍对当下的人才选拔、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 作用 方面强化监察机构,完善考核制度。明代的监察机构体系包 括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以及地方总督、巡抚和行省提刑按察 司及其分司。各部门在独立行使行政监察职能的同时,分别独 立行使各类刑事司法职能。清初政风务实.吏治清明,涌现出 了以于成龙为代表的众多清官廉吏。清王朝在充分吸取历代 监察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也形成了一整套完 三、探索建设现代廉政文化的新途径 (一)加强高校学生廉政文化教育 备的监察制度,延缓了王朝的衰亡。 2.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渗透性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生力军。面向大学生开展廉洁 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进校园,是我党反腐倡廉工作的一种 创新。高校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对于创新高等教育的体制机 制,培养具有清廉素质的人才,搞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 倡廉工作,营造全社会崇廉耻贪的文化氛围,都具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我们要以课题为纽带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 研究和实践探索,建构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在 此基础上,创设高校廉政研究学术机构.加强廉政文化的研究 和传播。 (二)通过网络加强宣传和监督 文化一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则将起到巨大的渗透 作用。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充分发挥先 进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和渗透作用。曾经热播的影视剧《铁 齿铜牙纪晓岚》、《神探狄仁杰》、《雍正王朝》、《大明王朝》等, 就在很大程度上宣扬了传统廉政思想。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社 会的向往与追求。廉政文化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理念,它能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 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从 而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联系 起来、聚集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 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人们自觉地团结在一起,为构建和谐 社会而奋斗 运用网络传播信息资讯的速度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比 拟的,应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去弘扬传统廉政文化,宣传新时 期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思想、新内容.让人民群众充分领会到其 中的含义,从而有效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与责任感,形 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形势。网络同时又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平台。 二、弘扬传统廉政文化的意义 (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官员财产公示可以在网上进行,群众对于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传达给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利用网络对 贪污腐败问题进行检举和揭发,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保护检 举人的身份,促进现代监察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古往今来,清官廉吏受到人们的崇敬与爱戴,他们不仅对 当时的政治清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为匡正社会风 气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范。如《史记》所载,大禹“敏给克勤”、 “薄衣食”、“卑宫室”;齐国贤相晏子,“以节俭力行重於齐”,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汉书》所载,汉文帝主张节俭爱民,认 为“廉吏,民之表也”。岳飞有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 死,天下太平矣”,后人争相传诵。宋代名臣包拯,“虽贵,衣服、 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51张延玉.明史fM].北京:中华书局,l974. 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明代清官海瑞,任淳安知县时, “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现在各地也注重宣传古代廉吏 事迹,如晋祠博物馆曾举行“三晋廉吏展”。共展出从唐史、明 [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1. 【7】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史、清史等正史中摘录的l1位曾在山西地区为官的廉吏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