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教学目标有: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交流讨论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共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把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在情境中感受分到的一样多,引出平均分;第二个环节将12根胡萝卜平均分给3只兔子,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感受平均分物方法的多样性和分物结果的唯一性;第三个环节是看懂分物过程的记录单和平均分物的另一种方法。这三个环节看似简单,但在操作过程中含有不少的困惑,下面我将教学中一次次的困惑及改进做一些自我思考:
困惑一:
由于本节课是对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学生对2—5的乘法口诀已经较熟的掌握,所以在平均分物时孩子们都用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孩子们都是把所给物品一次性平均分完,在第一个目标的达成中,学生几乎不用操作,结果的来源单一,也影响到教材第二环节的设计目的。
改进一:
在第一环节中将4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引出平均分之后,通过一组判断来快速让孩子们了解平均分,并举例说说平均分的例子,拓宽对小数目平均分的认识。在第二个环节中为了防止孩子们直接用口诀算出结果,教师先用一捆小棒代替萝卜,也不告诉孩子有要分几根萝卜,这时孩子们就要根据估计想着第一次分几根,第二次分几根来进行操作活动,得出结果,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孩子们即明白了分物的方法,又了解的摆放的规范性,为接下来,孩子们的操作提供了扶梯。
困惑二:
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会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学生在表述分过程中她是怎么分的?几次分完?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对分物的次数的理解有很大偏差。就如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时,2个2个的分,应该是一次分完。但孩子们认为每只猴子分了一次,是两次分完的。这样的错误理解与表达对今后大数目实物的平均分有很大的障碍。
改进二:
在第二环节交流中给孩子们语言示范 我是几次分完的,第一次……还剩几根小棒,第二次……还剩几根,最后,每只小兔最后分到几根。通过师示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尝试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发展语言能力。
多次执教后,仍存在许多的不足和困惑。如:
1、三个环节有大量的说一说、分一分、占用了很多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这类活动课的操作时间和练习时间该如何合理安排,在练习环节,开放式的问题有两道,是不是占用了太多的时间,练习是否能整合的更加高效。
2、孩子们在分物过程中,有不少同学用一次分完,说明数字占了很重要的主导作用;
3、孩子们觉得我用口诀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在一次一次的分,对这样的分物过程没有强烈的需求,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能创设情景,让孩子们感觉我确实需要这样分,这样的探究才会更有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