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者 所”的用法
一、者者
“者”字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虚词。它出现的较晚,一般学者认为“者”字的使用应是有了文献之后的事情,甲骨文、金文中“者”字并未出现。但“者”字诞生以后,显得非常活跃使用频率很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把握“者”字,我们从“者”字的语用环境和“者”字词性类别两个方面介绍如下。
(一)“者”字的语用环境
“者”字的语用环境,一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者”字附着在动词、形容词等非名词及其短语之后,共同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者”字结构。
“者”字结构又叫“者”字短语,其构成情况大约有以下几类:
(1)动词+者
①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答吴充秀才书》) ..
②行者甚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2)形容词+者
①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 ....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
(3)数词+者
①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
(4)方位词+者
①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
②高者挂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5)时间词+者
①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
②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
(6)短语+者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
②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谋攻》) ....
2、附着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共同组成一个“者”字结构。
①及至孝景,不任儒者。(《儒林列传序》) ..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
3、用于句中或句末。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鸿门宴》) .
③言之,貌似甚戚者。(《捕蛇者说》) .
④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汉书》) .
4、与其它语气词连用,用于句中或句末。
①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 ..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
(二)“者”字的词类
“者”字的词类问题,历来有着较多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代词,有人认为它是助词,也有人认为它兼有代词、助词两类词性,令人莫知所从。分析如下:
1、关于“者”字结构”中的“者”字的词类问题
“者字结构”中“者”字的词类,语法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1)代词
这是语法学界比较流行的说法,许多语法学大家都持这种观点。明代的王夫之说它是一个“称人之辞”;王力先生认为它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郭锡良先生认为它是一个“起辅助作用的指示代词”,张之强先生的观点更明确:“‘者’作为代词,它和别的代词不一样,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必须和别的词或短语组合起来,组合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然后,这个短语再去充当句子成份。这个主要由‘者’字构成的短语中,‘者’字是中的部分,加在‘者’字前边的词或短语则是‘者’字的修饰部分。”(张之强《文言语法基本知识》)
(2)助词
把“者字结构”中的“者”字视为助词,这是随着现代汉语法暂拟体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影响也很大的观点。中学课本、周秉钧《古汉语纲要》、许嘉璐、周本淳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也持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从“者”字的语法功能来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附着性很强,它只能依附于它前面的词或短语而存在,不能单独使用。过去许多人把它归入代词,说它是个“特殊”的代词,说它特殊,无非是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份,既然它不能单独使用,再归入实词是很不恰当的。所以从语法功能这一标准来看,“者”字应是助词。什么是助词呢?黄伯荣先生说:“助词附着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者”字具备这一语法特征。
从意义方面来看,“者字结构”中“者”是的确有所指代的。这一点,我们将“者字结构”与相应的主谓结构相比照就可以看出:
①不知子都之姣者。
②或人不知子都之姣。
“者”字所指代的正是“或人”。因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者”字为“别事词”。但是因此而说“者”是代词。在“者字结构中,“者”是中心部分,加在“者”前面的都是“者”字的修饰部分是不合适的。因为,“者”字的指代作用只能在“者字结构”中才有所反映,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者”字的指代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还是将“者”字看作助词为好。
2、关于判断句中“者”字的词类问题
用于判断句中主语之后的“者”字的词类,语法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1)代词
①马建忠《马氏文通》:“公名、本名后,殿以‘者’字者,所以特指其名,因而诠释其义也”。
②郭锡良《古代汉语》:“者字用来复指主语,引出谓语”,“是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③张之强《文言语法基本知识》:“者字仍然是指代词,仍然是‘别事词’,只不过这种者字所区分出来的物类仅仅有一个或一种罢了”。
(2)结构助词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用于判断句中的“者”字与用于“动(形)+者”结构中的“者”字的词类是相同的,都是结构助词。如周本淳《古代汉语》:“者,结构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后面,表示停顿,使整个句子的主语明郎化。”
(3)语气词
把判断句中的“者”字看作语气助词是语法学界比较通常的说法。杨树达《词诠》、王力《古代汉语》、杨柏峻、黎锦熙、周秉钧等先生以及中学课本都持这种观点。我们仅将王力先生的看法、抄录如下:“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停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我们认为,说判断句中主语后面的“者”字是代词,其作用是复指主语,也是讲不很
通的。如“南冥者,天池也”这类句子中的“南冥者”理解为“南冥这地方”似乎可以,这种情况可以引起如下合理的推想:“者”原来是个指示代词,还有一定的指代意味。但象“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积水》)前面已用“此”指代“龟”,后面无须再用“者”字复指。 这说明,判断句中的“者”字还是看作语气词为好。
3、关于用在其它句中或句末的“者”字的词类问题
用在句中或句末的其它“者”字,语法学界,看法比较一致:语气词。语气词“者”的使用,主要有三种情况:
(1)位于分句的末尾,表示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相当于“……的话”。例如:
①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记·晋世家》) .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鸿门宴》) .
(2)与别的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或强词作用。不必译出。例如:
①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 ..
②鲁人有周丰也者(《礼记·檀弓》) ..
(3)与疑问代词配合使用,表示疑问。一般可译为“呢”。例如:
①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
②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晋世家》) .
(三)“者字结构”的语法功能
“者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其语法功能也就相当于名词的语法功能。在句中它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的谓语,有时也可充当定语和状语。分别举例如下:
1、作主语
①行者甚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②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 ....
2、作谓语
①李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
②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上书谏吴王》)3、作宾语 ...
①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孟子·许行》) .........
②慰劳其军中用事者。(《赤壁之战》)4、作定语 ...
①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王制》) ..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 ......
5、作状语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
②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
二、所所
“所”字在文言文中也是用途很广的一个虚词,用法相当灵活。从“所”字最初的实际用法来看,它最早是个名词,作“处所”讲。它的这种用法,在后世的文言文及现代口语中,都一直沿用,如“派出所”、“交易所”等。虚化而来,主要是结构助词。
“所”字的虚词用法,当由名词用法
(一)结构助词“所”
助词“所”字同“者”字一样,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必须同其它的词或短语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谓语等。
1、所+动词性词语
“所”放在动词性词语之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例如:
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苏轼《石钟山记》) ...
③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庄子·庚桑楚》) ............
④无敢告人吾所问于子。(《韩非子·内储说上》) ..
⑤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⑥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孟子·滕文公上》) ....
⑦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苦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荀子·非..相》)
⑧宰相,所使治国家也。(王充《论衡》) .....
例①是“所+动词”,例②是“所+联合结构”,例③是“所+偏正结构”,例④是“所+动补结构”,例⑤、⑥是“所+动宾结构”,例⑦是“所+连动结构”,例⑧是“所+兼语结构”。
注意:
“所+动宾结构”表示的不是动词涉及的事物,而是动作发生的处所、方式、原因等,
如例⑤表处所,例⑥表方式。“所+兼语结构”,其兼语不能出现,因为整个“所字结构”表示的就是兼语,如例⑧。
2、所+形容词性词语
“所+形容词”情况少见。这样的形容词往往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形容词用作意动,一是用作一般动词。如:
①君之所贵,权谋执利也。(《荀子·议兵》) ..
②然而是弃己之所安强。(《荀子·强国》) ...
③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兼爱》) ...
④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论语·泰伯》) ....
例①是“所+形容词”,例②是“所+联合结构”,例③是“所+偏正结构”,例④是“所+补充结构”。
3、所+介词+动词
这种情况,古书上非常多见,它表示的是介词所介绍的事物、处所、原因等。如: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
②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墨子·公输》) ...
例①中“所从坠”表处所,作谓语。例②中“所以距我”表手段,作宾语。
4、所+数词
能出现在“所”字之后的数词,古书中主要有“一”。古汉语中“一”常作动词,“所一”实际上是“所”与动词“一”的结合。“所一”即“所统一的地方”。如:
①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庄子·田子方》) ..
②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德充符》) ..
例①中“所一”作谓语,例②中“所一”作宾语。
5、所+名词
“所”字后面可以是名词,有时还可以是名词性偏正结构、名词性联合结构。这种名词活用作动词,也可用作意动。例如: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
②所下者,贫贱夭恶也。(《庄子·至乐》)..
例①中“罾”活用作动词,“所罾”即
“所用网捕的”,作定语。例②“下”用作意动,“所下”即“所认为低下的”。
注意:
“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不同,它主要用来表示受事,如:“所见”是指“看到的……”,“所闻”是指“听到的……”。“所字结构”表示受事在先秦是很严格的,中古以后才偶有例外。如:“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所守”并不指“所守的土地”,而是“守土之人”。
(二)被动句中的“所”
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就是“为……所……”的句式。在“为……所……”这一被动句式中,“为”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强调被动关系。例如: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
②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三)表约数的“所”
文言文中,“所”还可以用在数词(或数量词)之后表示约数,意思同“许”,可译为“上下”、“左右”等,例如:
①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史记·李将军列传》) .
②从弟子女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 ...................
(四)连词用法的“所”
“所”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但只用于誓词中。
①子见子南,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
②“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 .
(五)“所……者”
“所……者”是古汉语中常出现的格式。它实质上是“所字结构”与语气词“者”的组合,其作用和“所字结构”相同,仍是表示受事对象。“者”字表示强调语气。例如:
①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 ....
②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 ...
例①中“所寡有者”等于“所寡有”,指“寡有的东西”,而不等于“寡有者”。例②中“所爱者”等于“所爱”,指“(自己)所喜欢的人”;“所憎者”等于“所憎”,指“(自己)所憎恨的人”。
(六)“所”字的词类问题
“所”字的词类,语法学界也多有争论,其焦点如同“者”字一样,主要是“所”究竟是代词还是助词的问题。依同样的理由,我们认为“所”应是助词而不是代词。这里不
再展示论述。
(七)“所字结构”的语法功能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结构,在句中多充当主语、宾语,也可充当谓语、定语,分述如下:
1、作主语
①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 .
②所当无不披靡。(《冯婉贞》) .
2、作宾语
①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
②可汗所欲(《木兰诗》 .
3、作谓语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
4、作定语
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张衡传》) .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八)复音虚词“所以”
“所”字和介词组成的短语,有“所以”、“所自”、“所与”、“所从”、“所由”、“所为”等,其中以“所以”最为常见。在文言文中,它主要是个名词性短语,而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一点必须注意。在文言文中,“所以”的用法主要有二:
1、表示原因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蔺列传》) ..
2、表示手段或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
②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