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发明专利]

来源:易榕旅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530933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6.02.10

(21)申请号 201410349214.X(22)申请日 2014.07.22

(71)申请人周广安

地址225106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李典镇联

桥村中山组(72)发明人周广安

(74)专利代理机构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2222

代理人孙忠明(51)Int.Cl.

A01K 61/00(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54)发明名称

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中华绒螯蟹为亲蟹,将雌雄亲蟹分开进行暂养后,进行交配;对抱卵蟹在水温5℃以下饲养2个月以上;抱卵蟹产出卵,生成蚤状幼体,长成大眼幼体;在经仔蟹,长成幼蟹、蟹种再到成蟹。在从大眼幼体经仔蟹长成幼蟹的过程中,培育池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I期仔蟹后喂新鲜的色糜加猪血,豆腐糜;幼蟹培育阶段的七月前、九月后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七月至九月期间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从本发明与现有的养殖方法相比,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特点,群体增重较现有的养殖方法提高10.2%,病害发生率由8%-10%降低到3%以下。 C N 1 0 5 3 0 9 3 3 8 A CN 105309338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亲蟹选育:选择雌性个体在100克以上、雄性个体在150克以上的中华绒螯蟹为亲蟹;将雌雄亲蟹分开进行暂养;期间要以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

b、亲蟹交配及饲养:将雌雄亲蟹按3:1的比例放在注有海水的水塘中进行交配;两周后干塘将雄蟹捕出,重新注入盐度相同的海水,进行抱卵蟹饲养;抱卵蟹放养密度以每亩500-600只为宜,并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辅投一些植物性饵料;抱卵蟹在水温5℃以下饲养2个月;

c、河蟹育苗:即从抱卵蟹产出卵,生成蚤状幼体,再长成大眼幼体;d、强化培育:从大眼幼体,生成仔蟹,再长成幼蟹;培育池水温15-30℃,溶氧量≥5毫克/升,pH7. 0-9.0,NH3-N含量≤0.1毫克/升,硫化氢不能检出,淤泥厚度放大眼幼体时培育池水位60-80 cm,透明度为50cm;放养的大眼幼体日龄必须达6天、淡化4天、盐度3%以下、规格16万只/kg左右;放养密度0.5-1kg/亩;

大眼幼体下池后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I期仔蟹;I期仔蟹后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V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上下,同时搭喂浮萍;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I期仔蟹后,逐步加新水,水深达100cm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在7.5-8.O之间;

大眼幼体经四周培育变成V期仔蟹后即转入幼蟹培育阶段;幼蟹培育饲料质量应符合GBJ3078和SC1052的规定;幼蟹培育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七月前、九月后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七月至九月期间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投喂时间:七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七月中旬至八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九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e、生态养殖: 即从幼蟹长成蟹种再到成蟹。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中华绒螯蟹为宝应省级中华绒螯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采用工厂化育苗,将抱卵蟹放入消毒后的育苗池孵卵;幼体孵出后2天内投入饵料为单细胞藻,2天后开始投喂活轮虫或丰年虫灯笼幼体;每2-3个小时投饵一次;水温控制在19-25℃;大眼幼体出池规格在140000-180000只/kg。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采用土池育苗,土池池底要无淤泥;土池消毒后加经过滤的水;水经过24小时沉淀,将抱卵蟹放入水中;河蟹幼体孵出前4-5天,每亩施放硝酸铵1-1.5公斤,同时接种单细胞藻液于池中;同一土池的幼体出膜时间不要相差一天以上;每次的投饵量以2小时基本吃完为准,每3-4小时投喂一次;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水温为19-25℃,盐度在1.8%-2.5%,PH7.8-8.5,氨氮含量在

2

CN 105309338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0.035毫克/升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的放大眼幼体之前,若培育池是新开挖的,每亩用过磷酸钙2-2.5kg、尿素0.5kg加适量的水全池泼洒,或者每亩用腐熟发酵后的牛粪、猪粪、鸡粪等有机肥150-250 kg全池施撒;若培育池是以前用过的,每宙用过磷酸钙2-2.5 kg加适量的水全池泼洒。

3

CN 105309338 A

说 明 书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

1/5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尼)俗称河蟹,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辽河、瓯江,其中以长江水系河蟹生长快、规格大、抗病力强、味道鲜美而著名.河蟹产的卵,生成蚤状幼体,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河蟹的蚤状幼体经过大眼幼体、仔蟹、幼蟹、蟹种演变为成蟹。

[0003] 长江水系中华绒鳘蟹是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重要的养殖对象,其养殖历史已有二十多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河蟹养殖业现已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产业,2005年全国河蟹养殖产量超35万吨.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田转向养殖河蟹,可以说河蟹养殖业已成为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也是我国渔业生产中发展最为迅速、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江苏省是我国河蟹养殖的重点区域。江苏省2005年河蟹育苗生产量达20万公斤,河蟹养殖面积达340万亩,养殖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

[0004]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飞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种质混杂、环境恶化、病害频发。

[0005] 发展河蟹养殖,需要有优质的蟹种,培育优质的蟹种儒要健康的蟹苗,繁育健康的蟹苗离不开生长快、品质优的河蟹亲本。但由于条件所限,渔农所提供的亲蟹并没有完全脱离地域的概念,极易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此外对种质的来源没有采取有效的跟踪手段,一般情况下,全凭经验来控制。而且有时所用亲蟹出自养殖老区性状变化较严重。另外,现在的人工养殖往往忽视河蟹养殖的生态环境、随意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使用工业配合饲料,造成河蟹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蟹苗成活率低、成蟹早熟化、个体小、品质下降.再者,由于放养蟹生态环境差,如水生植物减少、水生动物繁殖量少、PH值和溶氧量等不能满足河蟹正常发育生长需要,也致使成蟹的规格过小。恶劣的养蟹生态环境差还会造成病害蔓延。这些养殖方法,不注意养蟹的生态技术,严重影响了河蟹的品质和养蟹经济效益。

[0002]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解决的是现有的河蟹养殖方法造成河蟹个体小、易患病害,河蟹的品质和养蟹经济效益较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无公害河蟹生态养殖技术模式,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大效益同步提高。[0007]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亲蟹选育:选择雌性个体在100克以上、雄性个体在150克以上的中华绒螯蟹为亲蟹;将雌雄亲蟹分开进行暂养;期间要以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

b、亲蟹交配及饲养:将雌雄亲蟹按3:1的比例放在注有海水的水塘中进行交配;两周

4

CN 105309338 A

说 明 书

2/5页

后干塘将雄蟹捕出,重新注入盐度相同的海水,进行抱卵蟹饲养;抱卵蟹放养密度以每亩500-600只为宜,并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辅投一些植物性饵料;抱卵蟹在水温5℃以下饲养2个月;

c、河蟹育苗:即从抱卵蟹产出卵,生成蚤状幼体,再长成大眼幼体;d、强化培育:从大眼幼体,生成仔蟹,再长成幼蟹;培育池水温15-30℃,溶氧量≥5毫克/升,pH7. 0-9.0,NH3-N含量≤0.1毫克/升,硫化氢不能检出,淤泥厚度放大眼幼体时培育池水位60-80 cm,透明度为50cm;放养的大眼幼体日龄必须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规格16万只/kg左右;放养密度0.5-1kg/亩;

大眼幼体下池后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I期仔蟹;I期仔蟹后喂新鲜的鱼糜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V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上下,同时搭喂浮萍;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

I期仔蟹后,逐步加新水,水深达100cm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在7. 5-8.O之间;

大眼幼体经四周培育变成V期仔蟹后即转入幼蟹培育阶段;幼蟹培育饲料质量应符合GBJ3078和SC1052的规定;幼蟹培育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七月前、九月后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七月至九月期间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投喂时间:七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七月中旬至八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九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

e、生态养殖: 即从幼蟹长成蟹种再到成蟹。

[0008] 步骤a中所述中华绒螯蟹为宝应省级中华绒螯蟹。[0009] 步骤c采用工厂化育苗,将抱卵蟹放入消毒后的育苗池孵卵;幼体孵出后2天内投入饵料为单细胞藻,2天后开始投喂活轮虫或丰年虫灯笼幼体;每2-3个小时投饵一次;水温控制在19-25℃;大眼幼体出池规格在140000-180000只/kg。[0010] 步骤c采用土池育苗,土池池底要无淤泥;土池消毒后加经过滤的水;水经过24小时沉淀,将抱卵蟹放入水中;河蟹幼体孵出前4-5天,每亩施放硝酸铵1-1.5公斤,同时接种单细胞藻液于池中;同一土池的幼体出膜时间不要相差一天以上;每次的投饵量以2小时基本吃完为准,每3-4小时投喂一次;池水溶氧在5mg/L以上,水温为19-25℃,盐度在1.8%-2.5%,PH7.8-8.5,氨氮含量在0.035毫克/升以下。[0011] 在步骤d中的放大眼幼体之前,若培育池是新开挖的,每亩用过磷酸钙2-2.5kg、尿素0.5kg加适量的水全池泼洒,或者每亩用腐熟发酵后的牛粪、猪粪、鸡粪等有机肥150-250 kg全池施撒;若培育池是以前用过的,每亩用过磷酸钙2-2.5 kg加适量的水全池泼洒。

[0012] 本发明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方法,与现有的养殖方法相比,具有生长快、抗病能力强等特点,群体增重较现有的养殖方法提高10.2%,病害发生率由8%-10%降低到3%以下。

5

CN 105309338 A[0013]

说 明 书

3/5页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江苏省的宝应示范区按以下步骤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试验a、亲蟹选育:选择宝应省级中华绒螯蟹为亲蟹,要求其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性腺发育良好,无病无损,雌性个体100克以上,雄性个体150克以上。亲蟹选择时间为10月下旬到11月初;雌雄比3:1。将雌雄亲蟹分别放入专池中进行哲养,放养密度每亩100千克为宜。期间要以投喂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0014] b、亲蟹交配及饲养:按雌雄3:1的比例在注有海水的水墉中进行交配。水温为10-12℃、盐度为1.8%-2.5%;两周后干塘将雄蟹捕出,重新注入盐度相同的海水,进行抱卵蟹饲养。抱卵蟹放养密度以每亩500-600只为宜,投喂新鲜活动物性饵料为主,辅投一些植物性饵料。投喂量以每天基本吃完为宜。抱卵蟹应处在水温5℃以下条件下饲养,抱卵蟹的饲养时间可根据育苗生产来控制,建议不得少于2个月,以室外土池越冬为好。[0015] c、河蟹育苗,即从抱卵蟹产出卵,生成蚤状幼体,再长成大眼幼体。河蟹育苗采用工厂化育苗。

[0016] 先将育苗池进行清池消毒(先用80ppm漂白粉全池泼洒,并用浸有消毒液的抹布擦洗充气管和加热管,注意不能留有死角。然后育苗池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200目筛绢网袋过滤的新鲜海水冲洗全池)。抱卵蟹入池孵卵,幼体孵出后的开口饵料一般为单细胞藻。在幼体孵出后3-4小时用显微镜检查幼体胃部和肠腺是否饱满。大约2天后开始投喂活轮虫或丰年虫灯笼幼体。一般情况下每2-3个小时投饵一次。育苗池水质各项理化指标应保持正常,在换水时应尽可能避免环境突变,保持水质的相对稳定。水温期控制范围依次为:蚤状幼件1-2期在19-21℃,蚤状幼体3-4期在22-24℃,蚤状幼体5期-大眼幼体在24-25℃。大眼幼体出池规格在140000只-180000只/kg。[0017] d、强化培育:即从大眼幼体,生成仔蟹,再长成幼蟹:

培育池应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池塘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培育池面积3亩~5亩,水深以1.2米-1.5米,埂坡比1:2-3。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铝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作防逃设施。水温15℃- 30℃,溶氧≥5毫克/升,pH7.0-9.O,透明度30厘米-50厘米,NH3-N含量≤0.1毫克/升,硫化氢(H2S)不能检出,淤泥厚度[0019] 放苗(大眼幼体)前7天-15天,加注新水10cm。若培育池是新开挖的,每亩用过磷酸钙2kg-2.5kg、尿素0.5kg加适量的水全池泼洒,或者每亩用腐熟发酵后的牛粪、猪粪、鸡粪等有机肥150kg-250kg全池施撒。若培育池是以前用过的,每亩用过磷酸钙2kg-2.5kg加适量的水全池泼洒。放大眼幼体前3 天-5天,加注以300目密眼网布过滤的新水,使培育池水深达20cm-30 cm,加水后调节水色至黄褐色或黄绿色.放大眼幼体时水位加至60cm-80cm,透明度为50cm。放养的大眼幼体日龄必须达6天以上,淡化4天以上,盐度3%以下,体质健壮,手握有硬壳感,活力很强,呈金黄色;个体大小均匀,规格16万只/咤左右。

[0018]

6

CN 105309338 A

说 明 书

4/5页

放养密度0.5-lkg/亩。

[0020] 蟹苗下池后前三天以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人工饲料,直至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I期仔蟹。I期仔蟹后改喂新鲜的鱼麋加猪血,豆腐糜。日投饵量约为蟹体重的lO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仔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0%左右,一天分三次投喂,至蜕变为V期。此后投喂量减少至蟹体重的20%上下,同时措喂浮萍,投饵方法为全池均匀泼洒。蟹苗下塘后,前三天不加水,不换水。

[0021] I期仔蟹后,逐步加注经过滤(80目密眼网布)的新水,水深达l00cm以后开始换水,先排后进,一般日换水量为培育池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每隔5天,向培育池中泼洒石灰水上清液,调节池水pH值7.5-8.0之间。大眼幼体经四周培育变成V期仔蟹后即转入幼蟹培育阶段。至五月底仔蟹放养按V期仔蟹30只/m2-40只/m2时进行幼蟹培育。[0022] 幼蟹培育饲料可用浮萍、水花生、苦草、野杂鱼、螺、蚌等天然饲料,或者豆腐,豆渣,豆饼,麦子等人工饲料,或者配合饲料。幼蟹培育饲料质量应符合GB 13078和SC 1052的规定。

[0023] 幼蟹培育日投喂量为池内蟹体重量的5%以内。七月前,九月后,动物性饵料占70%以上;七月至九月期间动物性饵料占90%以上。所投饵料以面粉做成颗粒状,均匀撒在塘的四周浅水带。投喂时间:七月上旬前早、晚各一次;七月中旬至八月底隔天投一次,傍晚时投;九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每天投一次,傍晚时投。[0024] 幼蟹起捕采用地笼张捕、灯光诱捕、水革带上推网推捕、干墉捉捕、挖洞捉捕等方法。

[0025] e、生态养殖: 即从幼蟹长成蟹种再到成蟹。生态养殖采用池塘生态养殖。[0026] 池塘面积10亩-30亩,池塘水深以1.2米-1.5米,池塘埂坡比1:2-3。池塘底质为粘土或粘壤土,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cm。塘埂四周用60厘米高的钙塑板、铝板、石棉板,玻璃钢,白铁皮,尼龙薄膜等材料作防逃设施,并以木、竹桩等作防逃设施的支撑物。池塘四周挖宽3m,深0.8m的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

[0027] 池塘秋冬季应排千池水,铲除表层10cm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二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20-150 kg/亩。池塘水草的种植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沉水植物区用网片分隔拦围。

[0028] 池塘每年应投放一定量的活螺蛳。螺蛳投放方式可采取一次性投入或分次投入法,一次性投入法为清明节前每亩一次性投放活螺蛳300-400kg,分次投入法为清明节前每亩成蟹养殖池塘先投放100-200kg,然后从5月-8月每月亩投放活螺蛳50 kg。

[0029] 幼蟹投放前一周应加注经过滤的新永至0. 6m。放养幼蟹的质量应规格整齐(100只/kg—200只/kg),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放养密度每亩500只-600只。放养时间以三月底至四月中旬放养结束为宣。

[0030] 养殖期间各生长阶段的动、植物性饲料比例应有所不同,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饲料比为60:40;6月下旬-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10月中旬为65:35。日投饲料量的确定:3月-4月份控制在蟹体重的196左右:5月-7月控制在5%-8%;8月-10月控制在

7

CN 105309338 A

说 明 书

5/5页

10%以上。每日的投饲量早上占总量的30%,傍晚占70%。

[0031] 池塘水位5月上旬前保持水深0.6m,7月上旬前保持永深0.8 m-lm,7月上旬后保持水深1.5m。在河蟹生长旺季6月-9月,每5-10天换水一次,其余时间每隔二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水深20cm-30cm,先排后灌。在整个养殖期间池塘每二周应施泼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用量为10-15公斤/亩左右。期间应尽量减少剩余残饵沉底,保持池塘底质干净清洁,可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也可采取晴天机械法在池内搅动底质,每二周一次,促进池塘底泥有机物氧化分解。

[0032] 成蟹捕捞时间在10月-11月。捕捞工具建议使用地笼。捕捞方法可采取地笼张捕为主,灯光诱捕、干塘捕捉为辅。地笼放置时间应根据天气和捕捞量适当调整,建议时间6-8小时。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