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装配式概念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由于当时信息科学技术的不发达,最初时期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建筑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种传统建筑条件的不断成熟,社会逐渐逐步开始高度重视传统装配式传统建筑对现代城市主体传统建筑的应用重要性,并将其广泛应用到其他传统建筑领域。许多工程建设项目单位也充分认识到了它的重要作用。许多大型传统建筑工程没有直接应用这种传统建筑技术,但在搭建工作室的过程中,它很自然地被应用到传统建筑工程中,并在随后的技术发展中逐渐更完善。文章对传统建筑的装配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配式;探索 1前言
传统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装配式关键技术要点予以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先进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在传统建筑工程开展进程中的全面应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传统建筑工程质量整体的开展水平,为我国传统建筑工程的全面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传统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装配式关键技术的重要意义
现如今,针对传统建筑工程所展开的施工装配式关键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型工程项目装配式关键技术模式之一,和以往的工程项目施工装配式关键技术相比来讲,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传统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等多方面都具有促进作用。无论是传统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材料,还是建设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的资金注入均能够被控制在科学范围之中,传统建筑工程装配式关键技术者按照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予以合理的调整与处理,促使粉尘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等多种问题都可以获得有效的制约。我国的装配式传统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解封材料主要是装配式传统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解封材料结构实体最小几何尺寸在1m以上的大体量装配式传统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解封材料,或者是在装配式传统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解封材料中胶凝材料水化温度变化及收缩引发裂缝问题的装配式传统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解封材料。
传统建筑工程投入使用会造成安全隐患,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对装配式传统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解封材料施工技术要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提高装配式传统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解封材料的质量,并且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从而保障传统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 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点及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3.1建筑平面影响因素 3.1.1户型排布的影响
传统建筑在建筑设计时,为保证立面的统一协调与户内户型的排布规范标准,户型一般采用对称式排布。而住宅小区的使用和销售需求,使得同一小区内的住宅户型数量增多,一般一个项目至少有4个以上的户型。这种户型的对称排布及个数需求,就导致同一项目的楼型数量较多。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如预制外墙、预制凸窗、全预制阳台等,此类构件,如构件与构件之间采用对称式,则其模具实为2套模具。如将不同户型均组合到同一栋楼内,且户型排布方向相同,其余楼栋均采用同一楼型,则可以大大减少模具的套数,从而降低模具生产成本。
3.1.2预制构件的影响
对于预制构件本身来说,如采用预制叠合楼板,则房间的开间、进深、结构的墙柱梁布置对其尺寸有很大影响;如采用预制楼梯,则同一项目楼栋的楼梯间,建议楼梯踏步的跑向一致(顺时针向上跑向或逆时针向上跑向),即镜像排布的户型,楼梯跑向不镜像,采用复制关系;如采用预制外墙、凸窗等,则房间的门窗洞尺寸,门窗垛与现浇混凝土柱、现浇边缘构件的距离关系,都影响着预制构件的模数尺寸,如能将其类型数量减少,则也可以减少模具的数量。
3.2建筑立面影响因素 3.2.1外饰面材料的影响
预制混凝土构件由于其在工厂制作的原因,其构件尺寸精度高,构件成型好,因此可为建筑立面效果提供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现今主要的预制外饰面有素混凝土饰面、瓷砖饰面、石材饰面和陶板饰面。瓷砖采用反打技术,在工厂铺贴并连接锚固件,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要远高于传统施工现场铺贴瓷砖的工艺,不易空鼓、脱落。石材和陶板通过反打技术,可以取消传统工艺的干挂龙骨,节省材料和人工费用。 3.2.2立面造型的影响
建筑师在立面设计时,往往喜欢采用凹凸的线条线脚变化,来实现丰富立面效果的需求。而预制混凝土构件由于其生产工艺特点,凹线条的模具成本费用要远小于凸线条的模具成本费,因此在预制建筑设计时,建议采用凹线条替代凸线条的表达方式,在标准层线条尽量保持一致,或其线条变化有规律,有明显的重复率,从而达到更经济合理又美观的效果。 3.2.3预制构件分缝的影响
预制单面叠合式外墙体系及预制夹心保温外墙体系,由于其防水性能好、外侧可免除湿作业模板、如吊装安装精度控制好的情况下无需传统二次抹灰等处理工艺,可直接进行饰面工程施工等显著优点,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但这两种体系也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预制外墙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比较突出,此缝宽一般为20mm。采用涂料遮盖的方式很难保证长期自然条件作用下,此处缝不开裂。因此,如能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将预制板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作为立面的表达因素,则可降低后期立面效果降低的风险。 3.2.4结构层高的影响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在住宅顶层设计时,结构标高往往和建筑标高为同一标高,造成顶层的结构层高与标准层的结构层高不同。而预制构件尺寸设计时,其构件高度是由结构层高及楼板厚度决定的,因此建议建筑结构设计时,将顶层结构层高及楼板厚度与标准层层高及楼板厚度统一,从而避免单独增添一层模数的模具。 3.3结构专业影响因素
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不将家具位置进行固定,或者使用能够在视觉上改善空间大小的镜子的方法,确保室内空间布置合理。另外,在进行房间布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我国常见的家庭结构,根据住宅面积的大小来判断家庭成员的多少。这些家庭成员会有哪些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需要多大的工作、休息和玩耍空间。对于很多有小孩的家庭来说,儿童房的空间设计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否有利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等。
在全装修商品住宅的室内人性化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灯光的设计。优秀的空间灯光的设计能够与前文提高的色彩设计和空间布局设计相辅相成,达到更好的效果。而较差的空间灯光设计则会破坏室内设计的整体效果。比如,在客厅空间,就需要满足营造出温馨、愉悦的气氛,灯光亮度不能太暗,最好根据天气的变化具有不一样的灯光效果。科学的灯光设计可
以有效弥补全装修商品住宅户型不好、采光不足的缺陷,较暗的灯光效果不仅会使整个住宅空间较为阴暗,而且也会影响使用者的视力健康。在卧室灯光设计中,由于是一个使用者休息,缓解疲劳的场所,因此可以使用柔和且较为温暖的灯光效果,这就能够帮助使用者提高睡眠质量。
4装配式传统建筑设计要点
在这一阶段,生态保护传统建筑设计和其他传统建筑形式设计得到了比较科学的运用。在各种风险评估中应特别注意如何充分发挥管控的引导作用,促进行业稳定发展。传统建筑工程系统和传统建筑工程管理完全一致。基于传统装配式设计管理,传统建筑设计管理应满足先进技术要求。具体技术要求不应在后续系统维护阶段进行确定。连接电路设计编制完成后,应及时满足安全防护要求。在管控后续的技术应用发展过程中,应继续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管控技术方法,以有效满足管控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装配式房屋传统建筑设计与此问题有很大密切关系。通过对传统建筑设计等一系列因素进行有效管理控制和分析研究,环境能力往往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4.1平面及立体设计要点
平面与立体设计是为装配式传统建筑前期设计打下基础的重要一环,对于平面设计,首要的方面是根据需求对套型模块进行分析,准确把握相关的尺寸以及不同种类的需求,再对传统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进行标准化、通用化以及系列化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并且对管井及承重墙的实际位置在保证整体传统建筑内部空间功能的同时,要保证整体传统建筑的美观性。 4.2施工图纸中的设计要点
每一项传统建筑工程的完成,都少不了施工图纸的存在,一份完善的施工图纸要包含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具体体现在各类的传统建筑结构构件、施工需要的设备和内部装饰品的设计参数上。通过设计图纸作为辅助,施工人员才能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施工工艺进行高效的选择。同样在图纸的设计过程中,也要保证能对装配式传统建筑连接点的隔声、防漏、防火部分做到可靠的处理设计。 4.3结构构件设计要点
在做到图纸与平面立体的设计后,接下来就是装配式传统建筑当中的构件设计要点,在做着一步的前提要先做到预制结构构件,这是设计结构构件节点的基础。在遵循标准以及模数化的原则下,结合实际情况,减小其类型造成过高成本。具体设计好结构构件的预设制,结合地域环境的差异以及气候环境,在考虑抗震、抗冻等外在因素下,对结构构件的节点展开设计。
5装配式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5.1构件生产及运输阶段
总包单位需提前确定各楼的流水段划分方案,构件吊装方案及吊装顺序,构件厂需根据构件种类、数量、人员、设备、工艺、场地、工期、现场流水段划分等各方面因素对自身生产能力进行合理评估,提前制订生产计划,合理确定模具加工套数。构件模具加工周期较长,构件厂需严格对深化图纸进行审核,避免模具加工出现问题造成返工从而影响工期。总包单位需严格执行构件发运计划编制及审批流程,根据现场进度及后续施工计划提前将构件发运计划提报构件厂,为构件厂运输车辆准备、构件装运留足时间。发运过程加强管控,严禁出现漏发、错发现象。总包单位及构件厂需建立严密的沟通机制,总包单位及时将现场施工进展,塔吊使用情况、卸车场地及道路占用情况和构件厂进行反馈,运输路况等信息反馈给总包单位,出现突发情况双方第一时间解决,确保构件发运及卸车顺利进行。 5.2现场施工阶段
5.2.1转换层施工阶段
深化图纸完成后,需提前对转换层预留插筋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提前加工定位钢板。对控制线进行复核,安放定位钢板位置准确。严格控制预留插筋的规格、数量、位置、高度,严格按照定位钢板进行插筋,插筋深度满足锚固长度,预留长度应比设计长度大5cm,防止混凝土浇筑时钢筋下移,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安排专人进行看护,二次矫正,确保钢筋位置及预留长度正确。项目部质检员全过程、全数检查。对预留插筋采取防污染措施,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需利用定位钢板对插筋垂直度及位置再次进行精确调整,减少后续吊装施工累积误差。定位钢板校正控制措施:从首层楼座轴线控制点引到叠合板上,放出每块预制墙体的定位控制线,每块定位钢板安装精度不超过2mm,整层累计误差不超过5mm。固定完毕后应进行二次检查校正,误差大的重新调整,项目部质检员全过程、全数检查。 5.2.2预制构件吊装施工阶段
预制构件吊装施工阶段应注意:1)提前制订吊装方案,确定吊装顺序、吊装方式、吊具选择等。2)加强塔吊、钢丝绳及吊梁吊具检查,每次吊装前均进行试起吊,确保安全后再进行吊装。3)安装过程中叠合板磕碰控制措施:项目部工程部应每天对吊装工序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吊装及安装人员全员签字后方可进行施工,在吊装过程中应注意构件的成品保护,避免出现磕碰。吊装过程工程部全过程旁站。4)楼面混凝土养护控制措施:混凝土浇筑时楼板标高应用钢筋的500mm控制线整层拉线控制,叠合板现浇层施工完毕后,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收面,薄膜覆盖养护不少于7d,避免楼板出现收缩裂缝。5)空调板施工控制措施:预制空调板应进行独立支撑,严禁支撑在外架上,同时空调板外边檐应上挑
5~10mm,防止下挠。6)水电管线的预留安装控制措施:水电管线预留应尽量避开叠合板桁架筋,无法避开时可将桁架钢筋切断通过。7)现浇节点模板处理控制措施:现浇部位模板拼缝应用海绵条封堵,墙体接茬处应下错5~10cm,用老墙螺杆加固,及时用同标号水泥砂浆封堵,防止漏浆、错台。8)300mm宽现浇板带模板处理控制措施:现浇板带模板支设宽度为380mm,两边铺双面胶带。整层安装完毕后用4.5mm的三合板进行标高调整。吊装前,项目部应对模板标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再进行叠合板吊装。9)安排人员进行楼层放线,墙体边线及控制线应全部放出,然后对墙体施工缝进行剔凿,将浮浆凿除。同时预留钢筋全数进行画线,验收预留钢筋的位置及标高,将高出设计长度切割。同时用钢丝刷将预留钢筋的水泥浮浆清除干净。 6结语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可以连续地按顺序完成工程的多个或全部工序,从而减少进场的工程机械种类和数量,缩短工序衔接时间,实现立体交叉作业,减少施工人员,从而提高工效、降低物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绿色施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晓航,徐峰.浅谈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特点与安全管理[J].传统建筑安全,2019,34(08):57-59.
[2]李美娟.浅析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危险分析与安全管理[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6):124.
[3]蔡沈杰,谢咸颂,詹煌强,殷月.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浅析[J].广东建材,2019,35(05):51-53.
[4]朱宇.装配式建筑的安全管理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12):207-2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