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从20xx年3月起我到县域内的俄热乡参加“走基层,暖民心”和“一对一”帮扶活动。曾经我也是一名基层的党委书记,但此次“走基层”活动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一、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群众之忧
“走基层”活动的宗旨是了解群众的难处,并尽力帮助其解决难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暖。在政法委的牵头带领下,我们活动组一行先后走访了俄热乡二楷村、烧热村、依斗村的三十多户困难家庭,在与他们的面对面交流时,我们详细了解这些贫困户、困难户、低保户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详细进行记录,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逐个帮助解决。
二、只有扎根群众,才能明确责任和使命
毛主席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俄热乡驻访期间,我常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干活,拉家常,了解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是非常快乐的,那儿的人们淳朴善良,常常一个小细节就令我非常感动,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时,我才深深的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我立志要手捧一个真心,走进人民群众之中,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为他们服好务,尽好自己的责,使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感受到幸福。
三、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才是为民服务的基本保障
不管是在平常工作还是在整个走基层过程当中,所涉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专业知识都需要我们充分领悟和学习,只有充分的加强本身素质,全面提升本身修养,不断学习、深入领悟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积极拓宽知识面,才能为更好更全面的为群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此次活动的展开,不但提升了本身素质和修养,更让我理解到只有心系群众,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想方设法为群众排难解纷,才能真正遭到群众的欢迎,同时,也只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增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继而推动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全省深入开展的“走基层”活动,是省委在深刻分析党情、省情和执政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着眼于改善民生、聚合民心、促进民和作出的重大部署,既是对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也为第二批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宜宾结合实际,创新开展了“干部下基层、真情五为民”活动,我个人也带头深入到兴文县最为偏远的大河苗族乡李子关村等地,“解剖麻雀”,以点带面,为推进全市普惠制民生工程开展调研,一路走来、一路收获、一路感慨,有许多从文件、材料和汇报中所体会不到的真切感悟。?
(一)精心组织,强化领导。为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成立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理念,带头深入群众,认真督促抓好活动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活动取得成效。
(二)精心结合,注重实效。坚持把务求实效作为开展活动的关键,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要把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与“挂包帮”工作结合起来、与“双联”工作结合起来、与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与加强班子建设结合起来,完善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以实实在在的成绩取信于民。
(三)严明纪律,强化督导。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县委、县政府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深入反对“四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要定人、定责、定时解决群众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把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领导小组在活动期间将按有关要求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及时督查通报活动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会议、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的意义和要求,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活动中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活动深入开展。
“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过年先想到百姓,赶到大“家”去听听百姓的“最盼、最急、最忧、最怨”,既是本质要求,又顺民心民意,更是当前开展的走基层活动的必然要求。年不能天天过,但群众却要天天联系。百姓需要我们,为官才有价值;群众拥护我们,政权才会牢固。接上百姓的“地气”,执政才有“底气”。真心把群众当成“衣食父母”亲之、敬之、爱之,群众自然欢迎这样的领导,就会真心实意的拥护这样的领导干部。
以前看柴静在采访时,面对采访对象总有个俯身的姿势,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姿势让人看着觉得舒服。不过,这次去南靖南坑走基层,面对采访对象,我也俯下身,和他们拉家常,听他们说了很多心里话。
从南靖县城出发,开往葛竹村,先是一路上坡。因为自己身体适应能力比较差,车子上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感觉有不舒服,耳膜嗡嗡作响,脑袋也有点发蒙,集中不了精神,甚至有点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我开始担心等下采访能不能扛得住,所幸,这样的状态只持续到要进村的那条路。
进村的这段路况实在糟糕,车子上下左右颠个不停,随行的同志说,这样的路有6公里,是南坑镇葛竹、金竹和高港三个村的必经之路。一路上,透过车窗才知道这路悬在半山腰,两边长满了芦苇和杂草。两公里的单行道上,只见到零星几辆摩托车。越是往山里走,路面也越是宽敞,不过越是泥泞起来,绕过几个弯后,我们手机就没了信号。随行的同志说,这三个村是九龙江西溪漳州段的源头,没有工业,环境特别好。路况虽然不好,但途中我们尽享游走在山清水秀之间的乐趣。
本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颠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到葛竹村。进村后,我们去了一户叫赖秋生的茶农家里,他们还给我们做了久违的大锅饭。赖秋生的妻子很是腼腆,忙活着炒菜炖汤,看到水槽里的菜还没洗,我们几个就动手帮忙。她说话声音不大,我得靠得近一点才能听得清楚,也许是这个动作,让她觉得放松了一些。一来二去,我们便熟悉了起来,炒菜那会儿,她还笑嘻嘻说起他们家这几年生活的变化,末了还靠过来夸我会炒菜。
午饭后,我们便去了茶园。这里的茶园很整齐,一溜一溜地挂在山腰上。一见他们扛着机器,噗噗噗地来回干活,我们也跟着上去动动手。我在后面扛着袋子,一溜过去,茶青越来越多,重得我快撑不住,可人家没停下来,我也不好意思叫停,只好咬紧牙根撑着,手上青筋都粗了起来,全身直冒汗,以至于后来整个下午,手臂抖个不停。都说茶叶是暴利行业,但我想,对于茶农来说,只能说是辛劳的回报。每一道繁琐的工序,都集结着茶农的汗水,单单采茶就让人累得够呛了。不过,赖秋生说,苦点不算什么,这几年,倒是进村的路,让他茶叶贬值了很多。
下午时分,我们到赖聪明家采访,他家正好在做茶,我一问一年能赚多少,对着镜头的他有点支支吾吾说不清。但一问他茶叶价格为什么低了,他就滔滔不绝了起来,他说进村的路实在太糟糕了,坑坑洼洼,很多茶贩根本不愿来,即使来了也会压低茶叶的价格。我们一起蹲在地板上聊了起来,他低着头在地上画了个圈说,要是路能修好,一年赚个十来万就没问题了。
片刻之后,他突然高兴地说,就在前一阶段,他们村里已经在筹钱了,据说高港和金竹也在筹钱,就是要修路,三个村已经筹集了87.5万元的资金,参与整修这条未来的“致富路”。对着镜头,他笑了起来,露出满脸的皱纹和所剩不多的牙齿,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后,不管怎么引导都说不出什么了。等我们收起话筒,他笑呵呵地凑过来悄悄地说,这三个村终于是齐了脚步了,早这么决定,如今村里该是另一番模样吧。现在就希望这路能修得快一点。
采访很顺利,一天的乡村生活,让我对葛竹村产生亲切感。回来的路上,吹着凉凉的晚风,如此宁静的乡村,也如此淳朴的村民,他们知足上进,勤劳智慧,每一天都为自己的生活脚踏实地。只要我们愿意俯下身去听,去看,去体验,去和他们交流,他们会很愿意掏心窝,说出心里话。
20xx年3月,在工会领导的带领下,我参与了困难职工和劳模的走访、慰问活动。所谓“走基层”,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本着“务实 为民 诚信 清廉”的原则,怀着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信念,进村进户,深进群众,了解群众所需,聆听群众所想,解决群众所难,及时的将群众呼声正确的反映出来。下面浅谈几点熟悉:
一、进步本身修养是为民服务的基本保障
不管是在平常工作还是在整个走基层过程当中,所涉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专业知识都需要我们充分领悟和学习,只有充分的加强本身素质,全面提升本身修养,不断学习、深入领悟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理论,积极拓宽知识面,才能为更好更全面的为群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视群众如亲人,聆听群众心声
将群众当作至亲至爱的亲人,端正态度,建立服务意识,怀着爱心、诚心、真心深进群众当中,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换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做到尊重,真心实意做他们的做他们的贴心人,真心诚意的(为他们办实事,只有真实的取信于民,才能从群众中得到最真实的情况和建议。
三、办实事,从解决实际题目动身
在充分了解了群众实际困难的基层上,着眼群众所急所盼,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实际,与他们共同商量解决方法,坚持依法办事,果断杜尽个人主义,严禁自作主张、违反群众意愿的解决题目方式。为群众解决困难,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能只治标不治本,必须要让实质题目得到美满的解决。要将群众碰到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真心诚意、想方设法的为他们解决,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成为群众中的主心骨,得到群众信任,使他们愿意将实际情况讲出来,愿意将实际困难说出来,相信党员干部能为他们解决好,和党员干部做贴心人,才能充分切合“走基层”的初衷。
通过此次活动的展开,不但提升了本身素质和修养,更让我理解到只有心系群众,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想方设法为群众排难解纷,才能真正遭到群众的欢迎,同时,也只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增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继而推动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民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心得体会
。
自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新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切实践行“三贴近”原则。
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广大新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我由此深切地体会到:
新闻报道散发泥土芳香。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广阔大地、扎根基层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新闻“大厦”才能牢固根基。
这个不平凡的8月,人们欣喜地发现,报纸上普通百姓的故事多了,电视上小人物的镜头多了,广播里基层的声音响了……
我台以多种形式的报道分别开设专栏,推出“走基层 听民声”专题,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持续刊播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到广阔天地锤炼真本事。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听从党的召唤、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写就新闻精品和锦绣文章的不二法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编辑记者们走出高楼大厦,到改革开放前沿,到普通民众中间,挖掘鲜活素材,采写现场报道。
“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说。
“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身为“80后”的我们,光走到基层还不行,还要真正走进群众,和群众交心、向群众学习,这样,感受才真切、语言才丰富、稿子才鲜活。
让记者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老师。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进,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群众欢迎。
在网络上,网民们对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讨论越来越热烈。网友“犄角旮旯”认为,一些年轻记者在大城市生活惯了,对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没有真切了解,自然写不出贴近生活的好新闻来。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正是由于记者下到最基层,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才使新闻报道真正触到了人民的脉搏、生活的本质。
受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忠实听友——年已耄耋的蔡老盛情邀请,我登门拜访。没想到老人又邀请了几位老者,老人们提及《桑榆乐园》依旧有说不完的话题,依旧恋恋不舍。
一位老人曾感叹地说“孟洁呀,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和老人家打交道埃”也许是因为不理解才有了“代沟”的出现。因了老年节目《桑榆乐园》,让我有了与一个富有知识和人生阅历的群体对话的机会 。他们没有世故的脸孔,他们的世界更加真诚和友善。他们总是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我参加他们的活动,用掌声把我这个小字辈请上台发言;当得知我嗓子不适时,老人们赶紧找来各种治咽炎的小偏方;当清晨赶去采访老人们的活动时,他们总是抢着为满脸倦容的我提包、送点心,把我宠得像自己的孩子,这份信任和爱又岂是一声“谢谢”能回报的。
当大部分的老人对新版的老年节目及播出时间还很陌生时,我深信: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把话筒对准他们,他们绝不会对电波中传出自己的声音置若罔闻。就这样“好表现”的老人们像孩子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节目,唱老歌、聊过去、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桑榆乐园》越来越热闹了,每一期节目都有老人参与,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生动的亮点。无形中,这渐渐成为《桑榆乐园》节目的特色,也成为节目常办常新的动力所在。
家人称我是拼命三郎,听友们总是很义气地拍着胸脯说“孟洁,需要我们做什么,你尽管说!”甚至林金池老人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那一天,依旧自掏腰包买收音机送人,为的只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档老人家眼中的好节目。对我而言,没有早晚、周末之分, 每一天节目之外的时间几乎用于采访。老人们的要求有如圣旨,我无法拒绝他们每一场活动的邀约,无法放弃他们热心提供的每一条新闻线索。每一个夜晚,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我没有意识到每一次看到家人的第一句话总是那一句“好累啊!”直到家人心疼地提醒。我像踩着风火轮的哪吒无法停止也不愿停止。
每当辛苦采制的节目只能在一期节目中“昙花一现”时,心底常感难言的无奈。因为,听众是最热情也是最严厉的,他们要求听到的一定是“最新鲜”的。于是,我开始思忖如何通过更有效的途径使《桑榆乐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于是有了“庆重阳、贺金婚”活动,有了“寻找健康老人活动”,有了“十佳孝顺子女评选活动”。时至今日,当年被评上“健康老人”的老者依旧为这份荣誉骄傲自豪;被评为十佳孝顺子女的当选者依旧古道热肠;那年金婚老人的故事及新、老照片在《漳州广播电视报》上刊发后,许多老人开心地告诉我,这期报纸早已成为孩子们最珍贵的收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