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的远祖大脚印
游客一到嘎仙洞口,就会看见洞口两侧耸立的青石板直冲峰顶,像刀劈斧削似的。游客脚下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不易发现的一厘米深的大脚印。
游人到此,观看这个大脚印都要叹为观止,是哪代人在石板上踩下的大脚印呢?传说在很久以前,被人们称为“天神般的首领”嘎仙,一天打猎回来,得知有个九头魔鬼满盖偷占了嘎仙洞,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去。九头魔鬼见嘎仙带着巨大神箭赶来,便说:“这个仙洞已经归我啦。”嘎仙打量了一下,说他是个蠢笨废物。九头魔鬼一听把自己说成个废物,便提出要与嘎仙比武,谁把挡在洞门的这块大石头扔得远,胜利者就是仙洞的主人。九头魔鬼先举起挡在洞门的那块大石头,运足了力气,扔在甘河边上。嘎仙轻轻地把那块巨石托回来,一跺脚,扔到甘河对岸那座岭上,不偏不倚,直立在山岭顶上,嘎仙站在这块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个大脚印。九头魔鬼服输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刚才扔过去的那块石头的正中心。九头魔鬼弯弓搭箭,可因九个脑袋行动各异,连射三箭也没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还射出一个圆洞。九头魔鬼一看吓坏了,撒腿就跑。从此,鄂伦春人把石洞叫做仙洞,那座射穿的山峰叫窟窿山。
石缝菠萝树——大自然精灵的千古造化
嘎仙洞口上方南侧石壁的缝隙中长出一棵黄菠箩树,树身与主干瘤疤盘结,枝干虬曲苍劲,蟠折交错,如龙腾飞、如蛇爬行,千姿百态。据说此树是阿里河林区唯一的一棵种树。每逢阴雨连绵季节,树叶间便开出金黄色花朵,可称为奇中之奇。老百姓说它是精灵鬼仙,而且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说是一个古代猎人上山打猎,不小心碰在树枝上,造成双目失明。从此,猎人再也无法以猎为生,后来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后,十分同情这位善良小伙子,就偷偷下凡给这位小伙子治眼睛。眼睛治俞后,小伙子睁眼看见美丽善良的姑娘,便向她求婚,于是俩人就结成了夫妻。可好景不长,月亮仙子的母亲知道女儿犯下天规,十分恼火,派雷公传月亮仙子回宫。雷公驶云来到月亮仙子与小伙子的家传娘娘令:“月亮仙子快速回宫”。月亮仙子知道母亲不同意自己的婚事,便对雷公说:“我已和鄂伦春人结为夫妻,决不回去。”雷公回到天宫将此事禀报娘娘,娘娘听后大怒,下令派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
在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回宫时,小伙子挺身而出。眼看仙妻要抓回到天宫去,急忙上前拦救,被雷公一掌击在嘎仙洞石壁上,石壁被击开一条长长的石缝,血淋淋的尸体被击在了石缝里。月亮仙子悲痛欲绝,扯掉自己衣裙上的黄飘带扔下,飘带落盖在丈夫身上,尸体顿时化做了一棵黄菠萝树,傲然挺立在石缝隙里,留下了“救媳妇化做仙树”的佳话。
熊亲戚的传说与仙洞养育人与熊
沿着嘎仙洞口往里走,到达中部光线就黑暗起来。快到顶部时,只有用火把、手电照在洞壁上,可以看见上面有几个小洞,自上而下向上延伸。冬天洞中温暖如春,夏天凉爽宜人。
传说此洞是仙人与熊同居生儿育女的地方。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鄂伦春妇女到河边打水,被公熊抓进洞中,把她被进洞中用大石头挡住洞口,不让她出来。从此,公熊白天出去给她觅食,晚上就和这位妇女住在一起。后来,这位妇女怀孕了,生下了一半像人、一半像熊两个孩子,孩子们常常跟着熊出外觅食。一天,公熊领着一个孩子上山觅食事,这位妇女突然听到洞外有人行走声,于是她喊了一声,猎人听到喊声后,知道洞里面有人,过去将她和孩子救了下来,妇女带着孩子一起骑马跟着猎人回到自己的家。后来,随公熊的那个孩子成了熊,随人的那个孩子成了鄂伦春人了。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老人们说我们鄂伦春人的祖先跟熊是亲戚呢。自古以来,鄂伦春人很尊重熊,不杀它,即使无意中打死了熊,也要举行风葬仪式要说是“弄错了”,而决不说“杀”字,以求得熊的宽恕。
1980年7月30日,人们在嘎仙洞内的斜阳中发现壁上刻有一些道痕,剥掉笞衣,才发现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寿派中书侍郎李敞,当年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石刻祝文开头一行有“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七月甘五日”(公元443年)字样。祝文通篇是歌祖先之功德,乞神灵之赐福。
居延遗址,沧桑岁月的无声守望不少人认识“居延”还是在小学的历史课本里。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居延汉简”的首次发现轰动全球,绝不亚于敦煌藏经洞遗书的发现。二百七十年前的跨度,使汉代边塞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得以展现。也有不少认识“居延”是在边塞诗人的词句中: 居延城外猎天骄, 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 秋日平原好射雕。(唐朝 王维)可是当你亲临居延城边,古城依在,面目全非。城郭痕迹每边百多米长,半隐半现即将湮灭,沙石沉重,朽木破散。汉武大帝于太初三年(公元前120_年),派强驽将军路博得筑城居延,大建防御体系。看重的是“弱水流沙”战略咽喉地位。
当年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只剩破城空了,多少风云历史人物早已灰飞烟灭。红城矗立在平坦的戈壁上,保存较完整,城障长宽二十多米,城基厚四米,城头宽二米多,高约七米,呈正方形。土砖砌筑,芦草牵固,两千年的风沙吹打而依然高耸,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登城远眺,荒漠苍凉,心绪难平。离红城不远处,就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甲渠塞遗址。遗址虽然破旧残垣,但城障内的官所、房屋的轮廓布局清晰可辨。住人的屋里建有冬天取暖用的火墙,烟筒还完好,捻一把手掌上沾满了两千年前守边将士烧过的烟尘,仿佛炉火刚刚熄灭,余温尚未散尽。一九三零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城发现汉简五千余枚。一九七二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城出土汉简千余枚。今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城挖掘,又出土了一批汉简。甲渠塞遗址,这里好像是汉简的“储藏库”,一时成为考古学家们趋之若鹜的地方。荒野里的便道似有似无,越野车通往寻找黑城的道路。猛烈的西北风如刀削斧砍地把地貌糟蹋的七零八落,土岩沙堡复杂多变。
干裂的河床沟壑交错,陷井无数,姿态可怖的牲畜骨架随处可见,这里生命早就绝迹。蓦然,波光粼粼的气流里,隐隐约约地可见城垣墩台,佛塔寺庙,这就是“沙漠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色彩最神秘的古城——黑城。相传为西夏古都的黑水城,蒙语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处在弱水纳林河东岸富庶的三角洲上,西夏鼎盛时期,是一座庞大而繁华的城市。城池巍峨高约九米,巡城一周长约两公里,城内建筑鳞次栉比,殿堂、佛龛、兵营、民居等,城区总面积达十八万平方米;街道布局井然,商贾往来,店铺熙攘,城楼上钟鼓司鸣,佛塔前香烛缭绕,城角下清真寺里教徒们虔诚地祈祷……黄沙漫过城头,昌盛已经远逝。一堆堆破瓦烂罐,一处处碎裂墙基,一幢幢坍塌塔座,随意游客凭吊遐想。捡拾黑锈斑斑的箭簇,抚摸剥蚀累累的城墙,黑将军率众誓死守城拼杀的激战仍在传说里回旋。瞻望城西北角三座精美高昂的覆体式佛塔,走近佛塔脚下将被流沙填平的盗坑,不能不想到俄国人彼得?科滋洛夫。二十世纪初,此人两次来到额济纳黑城,从佛塔内盗窃走迄今为止国内外发现的最多最丰富的西夏文物。手稿、书本、佛用品、绘画等等装运了十多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夏汉字字典《番汉和释掌中珠》,是解读西夏文的“天书”,这批文献至今还保存在俄罗斯圣彼德堡博物馆。另一个盗贼是英国人奥莱罗?斯坦因,曾三次来到中国西部。特别在一九零七年,与敦煌王道士打开千佛洞的藏经洞,骗取大量文书后,于一九一四年又来黑城,盗掘许多汉文古籍、西夏文书、抄本刻本、画卷诗稿等,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流落异国的珍贵文物何日能归还故里?千万年的风沙刮过来,埋没了无数汉朝城池西夏庙宇遗物史籍;千万年的风沙吹过去,却又显露又居延文化、西夏古都的神秘踪迹。真是败亦风沙,成亦风沙也。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魔鬼城。 “魔鬼城”在当地蒙古语称为“苏木哈克”,哈萨克语称为“沙依坦克尔西”。这些都是指魔鬼出没的地方。乌尔禾魔鬼城在克拉马依市以北100公里处,和布克塞尔县以南30公里 处。该城区方圆10平方公里,海拔350米 左右。乘车至此,眼前一亮,可见魔鬼城纵横交错,垛堞分明,俨然一座古城堡;可见狼豺虎豹,牛马羊犬,可见高包台岗,奇石怪岩。慢慢走近它,才知道在这城中,寸草不生,鸟兽绝迹,时而沉寂无声,一片死寂;时而狂风骤起,黄沙扑面,遮天蔽日,沉寂的古堡发出凄厉的吼声,如泣如诉,让人感到恐怖和怪诞,感到神秘和惊讶,感到莫测和高深,更感到了焦虑和不可思议。而零距离接触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刚走到这些奇形怪状的土丘面前,放眼望去,会发现这里"堡"群林立,绵延无际,人仿佛立在一片曾经楼市林立的城市废墟面前,沧桑感油然而生。当人们几乎都仰着头走到这些土丘之间的空地上时,又发现这些庞然大物普遍突起有三四层楼高,有的被风化成城堡状,危台高耸、垛堞分明;有的呲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像古欧洲风格的建筑残骸,亭台楼阁、檐顶宛然;还有的像美少女的侧面像,眉宇舒张、唇带微笑。夕阳西照,一座座荒凉的土丘在地上投下了长长的阴影,仿佛一只只饥饿的黑暗之手正向人们脚下移动,让人不由得脊背发麻,避之不及。
魔鬼城在1亿2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曾是一片淡水湖泊,这里湖泊广阔,气候温和,植被茂盛,是恐龙家族的乐园。这里曾先后发现了“克拉马依龙”、“乌尔禾剑龙”、“准格尔翼龙”的化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湖泊消失了。巨大的地质构造运动把深埋地下的岩石抬升成高山。湖地升起为陆地,湖底被水浪千百次打磨过的山或礁石,忽然见上了阳光、风雨,成了陆地上活的雕塑。这些由泥板岩、砂岩等组成的小山,和裸露的湖底,经风的手指、雨的手指、太阳的手指年年月月的抚摸、打磨,在戈壁荒漠成型之时,土色的裸山也成型了……经过亿万年的风削雨蚀,水刷雪浸,乌尔禾魔鬼城也就出现了。
乌尔禾魔鬼城在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灿烂辉煌,散发着大西北男性的美,阳刚的气质;在阴雨天气,一片灰暗迷蒙,凝聚了诸多恐怖与危险,仿佛坠入了巫婆布下的迷魂阵。而到了冬天,乌尔禾魔鬼城突然变得那么温柔,穿着洁白的衣裳,盖着银色的雪被,像一个孩子一样睡着了,梦里闪现出天国……只有狂风吹来的时候,魔鬼城才激动得失去理智,癫狂不已,飞沙走石狂舞,狼嚎虎啸怪鸣,像疯了的"西毒"欧阳锋,让你害怕战栗,只想远远地躲避。
魔鬼城地表突兀奇特,地下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石油和天然沥青,是祖国的一块宝地。随着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和扩大,这块蛮荒之地再不是"魔鬼"们的乐园而是已被勘探开劈的新油田。高耸的井架,一株株挺拨的采油树,石油工人豁达的笑声,使这古老的城堡充满现代化的气韵和无限活力,预示着这里将建成新石油生产基地和现代游览胜地。
金界壕遗址建于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纪,是金朝为抵御西部蒙古诸族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这种以壕堑、土堞、边堡、关隘、古城为一体的巨大土石混筑工程,仅次于我国的万里长城。金界壕全长6500余公里,分东北路、临潢路、西北路、西南路。分布在黑龙江段的界壕全长213.36公里,依不同地势和段落有单线和复线区别,主要配置有边堡21座,边关隘口2处,大型屯兵古城4座。
金界壕遗址(黑龙江段)属于嫩江平原西北端;西部地势高峻,山势浑圆雄峻,林海莽莽茂密。海拔高度最低处180米,最高处为大兴安岭南麓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海拔在1000米以上。它连贯了黑龙江西部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地区,既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省区界,又是黑龙江省甘南县、龙江县、碾子山区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翰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扎赉特旗的县、市、旗界。
金界壕遗址(黑龙江段)起自甘南县灯塔村,经过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止于龙江县东北沟村。分布在9个乡镇,25个村,75个屯,经过大小河流18条,公路17条,大车道及村屯道52条,冲沟182个。黑龙江段界壕大部分穿行于群山峻岭之中,顺山势绵延起伏,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大兴安岭东部,边堡之间保持“密而不繁”、“疏而不露”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伟大力量。20_年6月25日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部华严经塔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的白塔村西南方。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据传说塔是在辽圣宗时(983~1031年)建造的,塔为砖砌的楼阁式,平面呈八角形,七层,通高45.18米。整个塔自下而上收缩很缓,极显雄伟、庄严。塔的下部是一层很高的基座,上有仰莲瓣,中部有束腰,下有俯莲瓣;塔的内部有阶梯可以达到塔的顶部,每层均有两个半圆形拱门和两个方形假门,其它四面都是直棂窗,窗的中部设有通气的风眼。塔身的第一层南面拱门上嵌有篆书“万部华严经塔”的匾额。第一、二层各面,门、窗两侧也塑有天王、力士、菩萨等造像,造型生动,衣纹流畅,技法娴熟,堪称辽代雕塑艺术中的佳作。第一层塔内原来嵌有金代重修时的捐资碑九块,现在仅保存有六块。第三层以上塔身外壁各石门、窗的两侧砌有方形壁柱,塔身的八个角各有一个角柱。塔的楼梯设在塔心内,除一层为一个楼梯外,其它各层都是对称的二个楼梯。塔的内外壁和塔心设有多层互相交错搭接的木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木骨体系。
塔内还保存有众多的金、元、明、清各代的文字题记,有汉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亦思替非文、畏吾体蒙文和藏文等,其中还有金大定二年(1162年)的题记。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内蒙古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文物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