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呼伦湖 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又名达赉湖。呼伦湖湖面呈不规则斜长方形,轴为东北至西南方向,长度为 93 公里 ,最大宽度为 41 公里 ,湖周长447 公里 ,湖水面积 2339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5.7 米 ,最大水深 10 米。呼伦湖水的补给来源一是承接大气降水,二是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达兰鄂罗木河的注入。“呼伦”是蒙古语“哈溜”音转而来,意为“水獭”。因历史上湖中盛产水獭而得名。俗称“达赉”,也是蒙古语,意为“海”。意为达赉湖就是海一样的湖。
呼伦湖有八个著名景区分别为水上日出、湖天蜃楼、石桩恋马、玉滩淘浪、虎啸呼伦、象山望月、芦荡栖鸟、鸥岛听琴。观看日出和蜃景,要等天公作美。
夏季的呼伦湖区气候温凉,是避暑佳境。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又使呼伦湖成为一方旅游胜地。呼伦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原始而粗犷,秀丽且洁净。静若处子微波荡漾,动如蛟龙惊涛拍岸。若能在呼伦湖观看“水上日出”,必然会使您心旷神怡;在芦苇王国的乌兰诺尔观鸟,则让人如入神话般境界;游览“湖中柱石”、“老虎嘴”、“象鼻山”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令人惊叹不止。
到居住在呼伦湖西畔的新巴尔虎蒙古族牧民家中作客,勤劳质朴的新巴尔虎蒙古族牧民会热情地以醇香的奶茶和奶制品来欢迎你。蒙古包、勒勒车、羊群,还有牛、马、骆驼和牧羊犬,它们同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风景画。您身在其中,就是那画中人。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来到蒙古包,又见我的同胞,主人迎客,群马领跑,少年套马,壮士摔跤,武士舞刀;主人举杯,老翁敬酒,少年献歌。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也证明了蒙汉情深。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也只有在这里才可以体会到,来到这里,会使你流连忘返,时时沉浸在草原的无限乐趣,站在草原上,你会觉得天是那么的蓝,大地一片绿色,会觉得自己也是这一片绿色的一员,仿佛自己是这片绿色中的一棵小草。否则老舍先生也不会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由我引领大家进入包头市著名的古文化遗址——阿善遗址。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最北端的一处新石器时期原始聚居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两侧的台地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圪膝盖沟终年泉流不绝,“阿善”就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阿善遗址是于1979年发现的,1980年和1981年,包头市文物管理所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期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化遗物1600余件。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其中部分实物保存于包头市博物馆内。阿善遗址的发现,是包头市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它以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证实,包头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同时,阿善遗址的许多发现也是我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为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及我国文明的起源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现在大家看到的阿善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1~2米之间。共发现四个时期文化遗存的叠压关系。前三个时期均属新石器时期,即第一、二、三期文化,第四期为青铜时代的遗存。其中阿善一期文化的年代,根据器物形态学的比较研究,为前4000年左右;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根据三个碳标本的碳14测定,分别为前3760年、前3415年和前3040年。据此,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大体为前3700年~前3000年;阿善三期文化的两个碳标本测定年代,分别是前2875年和前2755年。这三个文化时期年代的确定不仅对阿善遗址三种新石器文化年代的确定有着地层学和器物形态学的可靠依据,而且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所发现的同类遗存也确定了标准,找到了相应的层位序列。一处遗址中发现三种原始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在国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阿善遗址的第一、二、三期新石器时期文化,各期都有一批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术界对阿善一期文化的看法是:这里是仰韶文化从中原地区由南向北的延伸。这一时期原始先民主要的工具有石斧、石刀、陶刀、盘状器等。阿善一期的文化是目前所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最早的定居农耕文化。阿善二期的遗存比较丰富。这一时期的先民是在一期文化的原址上生息繁衍起来的。这一时期先民房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也扩大了不少。主要文化特征是:房子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室内设有两个灶,房子的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最大的窖穴可存放千斤以上粮食。这期文化遗物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和许多细石器工艺的狩猎工具。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器物还有彩绘图案。典型的器物有折腹钵、小口双耳瓮。从发现的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遗骸来看,当时的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还从事狩猎和饲养。阿善遗址中第三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非常密集,遍及整个遗址和临近的山前台地。从发掘的遗迹看,三期文化呈现出的是一派村落毗邻、炊烟相望的繁荣景象,应该是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全盛时期。这期文化中发现的窖穴较二期有所不同,其特征是容积较二期明显缩减,但数量却成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窖穴中除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外,还发现了一些窖穴是用来储水的水窖。其形状口小底大为袋状,至今西北干旱地区仍有沿用这一方法储水的习俗。在阿善三期文化遗存中,环绕遗址建造的石砌围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防卫工程,为了解我国早期城堡式聚居提供了实例。与石墙同时出现的地面建筑是遗址中的大型石砌祭坛,祭坛的形式是由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与长方形石框组成。布局为南北方向排列,中轴对称。祭坛遗址的出现,表明阿善三期原始宗教的萌芽和发展。 阿善遗址包含的三种原始文化遗存,层层叠压,有如一部实物编织而成的历史长卷,记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长达20__年的原始先民生息繁衍的艰难历程。也就是说,早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包头地区的先民们就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中,也包括原始农业。秦直道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端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被后世称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合今约700公里长的秦直道,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北部边疆一旦有警,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即可从咸阳附近赶赴九原,在一周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等项运作。对于秦帝国来说,秦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至今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草原,秦直道北段部分遗迹仍清晰可见。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部,距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棚镇约90公里,保护区地跨达来诺日、达尔罕乌拉和阿其乌拉三个苏木,保护区的西北部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相邻,南部为小腾格里沙地的东段,西以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边界为界,东距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80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2′—117°00′,北纬43°11′—43°27′,总面积119413.55公顷。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候鸟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因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内陆湖泊生态系统,遍布保护区全境的湖泊、河流、沼泽及湿草甸等构成了占保护区总面积35.8%的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它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起到了主导作用。保护区西北部的玄武岩台地及湖积平原上是宽阔坦荡的大草原,这里发育着内蒙古高原最具代表意义的栗钙土禾草草原。在保护区南部的小腾格里沙地上是别具特色的榆树疏林草原景观区,它是草原地带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在保护区东南部的波状沙丘中,沙坨地植被与湿地植被镶嵌分布,这里疏林、灌丛、草甸、植被及沼泽植被环状分布,从而构成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沙地草原景观类型。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现已查明有鸟类16目36科160种。在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重点动物中,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序列属A级—1的有:黑颧、丹顶鹤、白枕鹤、大鸨、玉带海雕、黄嘴白鹭等6种;属A级—2的有: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等3种;属中国特有种B级的有:赤颈小天鹅、鸢、雀鹰、普通狂、白尾鹞、灰背隼、红角隼、黄爪隼、长耳号鸟 等11种。
保护区的涉禽、游禽的种类和数量在珍稀鸟类中占绝对优势,每当春秋两季,都会有几千只大天鹅和几百只白枕鹤、灰鹤、蓑羽鹤等在此栖息,另外还有几十只大鸨在该地区栖息繁衍。
该保护区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及丰富的珍稀物种资源。从景观生态系统看,保护区由北到南形成了玄武岩台地——湖积平原——湖盆低地——风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观生态格局,与之相应的是台地平原及湖积平原植被——低湿地植被——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的有序分布。另外,加上以达里诺尔为中心的湖群景观、以达尔罕山和砧子山等组成的山地景观,为丰富的物种资源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现已查明有鸟类160种,啮齿类15种,鱼类21种,浮游植物72种,浮游动物36种,底栖动物20余种,高等植物约434种。此外保护区境内还有几种小型兽类。
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物种资源吸引着当今中外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前来考察、参观和旅游,并给每一位来访者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保护区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又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这里到处是景,到处是画面,来到这里,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保护区的西部、北部的玄武台地和湖积平原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观,这里绿草茵茵,百花盛开,牛羊在草地上漫步,蓝天与绿草间古朴的蒙古包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蒙古人”歌中唱到的“蒙古包的缕缕炊烟,轻轻地飘向蓝天……”,使人真正感到蓝天离我们那样的近。
保护区南部的达尔罕山,绿树成荫,怪石林立,当你站在山顶可以一览保护区的全貌。南部是连绵起伏的小腾格里沙地,那里榆树疏林、丘间低地、大小不等的水泡镶嵌分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地草原景观。在达尔罕的西麓,是波光莹莹的达里湖,看上去真是海天一色,远处的砧子山好像浮在水面,山下湖边的柳灌丛和沙滩,是游泳、垂钓的最佳场所。
朋友,当您步入令人心驰神往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察尔森水库的时候,一定会感觉到,秀美挺拔的青山在向您会意点首,巍峨屹立的大坝向您伸出了温柔的臂膀,碧波荡漾的湖面向您敞开了广阔的胸怀,拨弄绿水的锦鳞向您唱起了“宾至如归”的欢迎曲。水库风光独特,气候宜人,这里有当今旅游所崇尚的阳光、空气、绿色三大基本要素,不失为避暑、度假的旅游胜地。
察尔森水库位于嫩江支流洮儿河中游、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距乌兰浩特市32公里,距乌兰浩特机场20公里,是我国东北地区四大水库之一。水库三面环山,一面与草原和国家森林公园接壤,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环境。水库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7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8.3亿立方米,总库容为12.53亿立方米,是洮儿河干流上唯一的水流控制性工程。20_年8月,库区晋升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地处科尔沁草原西部腹地的察尔森水库,始建于1973年。1980年暂停缓建,1987年开始复建,于1991年竣工并投入运行,被列为国家“十五”重点工程,隶属于水利部松辽委管辖。水库保障6个旗县市的213万亩农田、487万亩草原、4个城镇929个自然屯的人民水源和财产安全。1992年水库向游人开放。巍峨的水库大坝高40米,险峻的岸坡上,陡槽式溢洪道设四孔9×9米弧形闸门,最大流量3500立方米/秒。输水洞为二洞合一形式,主洞用于灌溉输水,支洞用于发电引水;拥有现代化管理的水电站,四台32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2800千瓦,构成了水库旅游区的主体工程设施。
旅游区内,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环保工程的实施,使旅游设施日臻完善。除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主体工程外,还修建了多处人文景观。楼亭花坛,赏心悦目,草木葱葱,生机盎然。西山顶部设有夕阳亭,杏花山设有报春亭,还有漫山遍野的“柞树”,每到秋天,姹紫嫣红,景色诱人,形成当地特有的生态风景线。
还有数公里的黄金垂钓水岸、人工浴场、精养鱼池,造型奇特的水库迎客大门、喷泉,智力迷宫、明珠园、生态园、益园、吊桥、休闲广场、蒙古村等设施和景点,可供游人尽兴游览;还有果树园,游人可以品尝到各种绿色果品。水库偏南处建有水上乐园,开设各种水上游乐项目;乐园南侧有一大片水洼草地,久旱不涸,那里昆虫齐鸣,蛙声叠起,仿佛将游人带入童话般的世界……在水库中心,有一个4000平方米的湖心岛,因离陆地较远,每到春季,这里就变成了鹤、鸥、鸿雁等十几种珍贵水鸟繁衍生息的“自由王国”。
您如果有兴致,可乘坐快艇或游船,绕鸟岛兜上一圈,在这宽阔的水域上,既可领略大自然赐给我们的那种鸟语花香、渔帆点点的胜境美景,又可使我们在内心升腾一种身处“小漓江”之感和“超凡脱俗醉山水”的感觉。兜游之后,当你住进豪华高雅的宾馆,便能品尝到由特级厨师料理的鲜活鱼宴。旅游区内还设有大屏幕歌舞厅、美容室、洗浴室、大中小会议室、高中低档客房。走进浅白色大小不同的蒙古包用餐时,一对身着蒙古盛装的青年男女,伸出热情的双手,托起洁白的哈达,在镶金镀银的酒杯里斟满“琼浆玉液”,敬献给来自远方的客人。
随之,悠扬的马头琴声回荡在蒙古包内,婉转淳厚的蒙古族歌声回响于耳畔,歌声与琴声交织在一起,歌乐声伴随着蒙古族特有的饮食习惯,会使您如痴如醉。当您坐在舒适柔软而又漂亮的蒙古包内,品着“奶油茶”,吃着“手把肉”和水库盛产的各种鲜鱼,定会有种走进草原、贴近自然的回味无穷的感觉。待茶余饭后,礼仪小姐伴您跳起舞来,会使您在浓郁的民族风情氛围中,解除一天的旅途疲劳,度过难忘的休闲时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