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年学生节约用电人人有责演讲稿(6篇)

来源:易榕旅网

2024年学生节约用电人人有责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从煤油灯到电灯,从算盘到电脑,电在创建现代文明的时程中,举足轻重。电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璀璨和希望。电能来源于煤、石油、水力等资源,同时,电本身也是一种资源。是资源就需要节约,毕竟,我们不能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空荡荡的生存空间。

  “随手关灯很容易,积少成多省电力”;“省一分种电,多一分钟电。”节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里明确要求:禁止新建公共建筑修建整面玻璃幕墙,玻璃幕墙最多只能占墙面的70%,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减少对煤、电等能源的消耗。

  一方面是电资源的极度紧张,一方面却是电浪费现象的屡见不鲜。审视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吧:人离灯不关、空调天天转、电脑熬夜班等现象是不是经常映入眼帘呢?

  节电是当务之急,节电要从细节做起:关掉处在休眠状态下的电脑、电视机,让它们彻底“休息”;选择节能灯,既护眼又节能;将空调温度调至在26度以上,或者关闭空调,到户外纳凉;洗头后让头发自然晾干,而不用吹风机;减少冰箱的开门次数,不将热食品放进冰箱;冰箱存放食物适量,以容积的80%为宜,减少电耗;用手洗衣服,不用或少用洗衣机;把淘洗的米浸泡10分种再下锅煮;看电视时,开一盏5瓦的节能灯,不易使眼疲劳;多使用充电电池,少使用一次性电池……其实,只要你有心,节电在瞬间就能完成,在细节中就能实现!

  节电解危机,地球有转机。相信,节电大军中,会有一个你!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24年学生节约用电人人有责演讲稿

  星期天,妈妈买了几个节能灯管回来让爸爸换上。我在一旁看着。

  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叫节能灯管呢?有什么特别的吗?”妈妈告诉我:“这样可以节约用电啊,现在都提倡低碳环保,我们换低点瓦数的灯管就可以更省电啦。”我问:“那可以省多少呢?”于是妈妈让我自已算一算。

  妈妈告诉我,原来我们用的几个灯管是60瓦,现在几个加起来才35瓦,一天大约开5个小时的灯。我拿出纸和笔开始算,60乘5等于300瓦,一个月就是300乘30等于9000瓦,35乘5等于175瓦,30天就是5250瓦,9000减5250等于3750瓦。我吃惊地说,一个月竟然可以省这么多。我问妈妈说对不对,妈妈说对的,但是你还能用个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吗?在妈妈的启发下,我知道了,还可以这样算,60-35=25,25乘5等于125瓦,再用125乘以30天,等于3750瓦,这样算简单多了。

  通过这次计算,让我明白解决问题不只有一种方法,学好数学是很重要的。

2024年学生节约用电人人有责演讲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每天都没有电。有了电,机器就可以旋转、编织、灌溉;有了电,灯会亮,收音机会响,电视屏幕上会出现图像;有了电,你可以打电话、发电报……电这么有用,你知道它从哪里来吗?

  电是由寄件人发出的。以火力发电为例。煤矿工人从地下挖煤,由火车/轮船运送到发电厂。发电厂的工人把煤磨成煤粉,然后把煤粉送到高大的锅炉里,把锅炉里的水烧成蒸汽,蒸汽带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产生强大的电力。你看,每千瓦时都凝聚了很多工人叔叔们的辛勤劳动!

  你知道电的作用吗?一度,对电力的需求在增加。尽管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发电量大幅增加,但仍赶不上需求。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方面,电力工人夜以继日地战斗,产生更多的电力并提供更多的电力,另一方面,他们应该节省有用的电力。

  学生如何省电?首先要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不要摇晃电杆和电线;高压线附近不要放风筝;不要往电线上扔东西;不要捡起掉落的电线;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否则可能造成严重事故,浪费大量电力,危及生命。

  同学们,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节约用电,支持社会主义建设。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24年学生节约用电人人有责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安全是生命,是发展,是效益,安全是我们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其意义在于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千家万户的幸福,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谈安全,哪怕是微小的失误也会留下巨大的隐患;如果不懂安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疏忽,都会中断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千万不要安全,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想法,都会让你在工作中面临生命危险。

  追忆似水年华是未来的老师当我们翻开第一期事故简报时,红色的头条是那么醒目,每一条都是血淋淋的一课,触目惊心。

  调查这些事故的原因,最根本的是安全意识淡漠,思想麻痹。这种麻痹性的思想就像一颗不合时宜的炸弹,随时可能爆炸,后果不堪设想。一个人对公德的麻木,无非是个人素质的低下;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理想信念麻木时,他最大的损失只是堕落成一个庸俗的人;但如果一个人的安全意识麻木,得过且过,后果不堪设想,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身边的人,甚至是企业。

  “安全生产,以人为本”。作为一名变电站值班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如何保证安全生产?我认为,首先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负责”的思想。安全工作不是小事,安全生产要从我和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大家都讲安全,一切都讲究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其次,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

  要做一行,爱一行;学一条线,专一条线,以踏实的工作作风把安全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再次,要树立安全感后顾之忧,时刻收紧“安全感”的弦,克服侥幸心理,消除马虎松懈的思想,做到严、勤、细、实。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如果每个安全负责人都能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严格遵守安全规定,把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检查到位,不遗漏一个疑点、一个细节,很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隐患比明火危险,预防比救灾好,责任比泰山重要”。

  安全就像一把剑,重视了就会得到幸福;相反,他会露出狰狞的面目,惩罚我们。如果我们的安全意识淡漠,我们也会受到无情的惩罚。没有必要去重复那些血淋淋的教训,也没有必要去欣赏那些苦涩的呻吟。人毕竟只活一次,当自己是“死羊”的时候,就会痛定思痛地去“修”,然后一切都晚了。

  一个人的生命是宝贵而短暂的,每个人都要珍惜,远离意外。安全不仅是你的,我的,也是每个人的幸福。让安全这个永恒的主题深深印在每一个员工的脑海里!让我们每一天每一刻都平安!

2024年学生节约用电人人有责演讲稿

  开着灯和电视,房间空了很长时间…

  你见过类似的现象吗?你有没有想过,电是一种有限的能源,不是上帝的恩赐?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电能。然而,如果我们继续无限制地浪费,我们将加速地球上能源的枯竭。有没有想过没有电能的味道?

  没有电,人就不能开灯,永远在黑暗的世界里;没有电,人就开不了电扇,热量就会一直围绕着我们;没有电,人就不会做饭,饥饿最终会伴随人直到死亡的那一天;没有电,人就不能开路,只能生活在寒冷的世界里。请记住,电永远是神圣的。

  我曾经经历过没有电的一天。

  前段时间经常停电,晚上还要写作业看书吃饭,很不方便。房间又暗又不透明。妈妈满屋找蜡烛,最后在厨房里找到一盒积满灰尘的蜡烛。这次耽搁浪费了很多时间。即使点燃了蜡烛,房间里仍然有一些秘密。另外,天气太热,电风扇打不开,衣服与皮肤接触紧密。最不能忍受的是,那么可恶的蚊子经常“光顾”我的手脚,甚至在我的脸上有被蚊子咬过的包。我真想把那些蚊子打死。我敢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天。

  一天没电之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电你也可以生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成本会越来越高。以后,我可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生活了。

2024年学生节约用电人人有责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在人们发明电力的同时,电就已经成为人类最密切的伙伴,人们生活需要电,社会生产更加离不开电。

  电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摩托车能够借用电去行走;空调能够借用电解除夏天的炎热;冰箱能够借用电使我们尝到美味的冰淇淋;电脑也能够借用电给我们带来知识、欢乐……电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乏的资源。

  但大家明白电是怎样来的吗?电是用地球其他能源生产出来的,为了生产电能,人们牺牲了部分资源和环境,所以我们在享受电带来的方便与欢乐的同时,应当注意节俭用电。要是我们一个个都浪费用电,很快,地球上生产电的能源将会用尽,而我们也就会失去我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好帮手——“电”了。所以,我们要从小养成节俭用电的习惯,比如:房间开了灯离开时要随手关掉?

  虽然电很方便,但使用时如果不注意安全,它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危险。现实生活中发生过不少因为不正确用电而产生的安全事故,有的所以给身体造成伤害;也有的是因为用了危险的电器产品而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有一件事我仍然记忆犹新:xx学校内一些在学校住宿的学生,因为想要用热水洗澡,而使用有危险隐患的电器产品“热得快”,一些同学因为不细心而活生生被电死,因为“热得快”是一种极危险的电器产品,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杯具。还有一件事,是爸爸妈妈告诉我的,一天在江苏省x一户人家的一个上六年级的孩子独自在家,中午,在他煮饭的时候,就在他把米洗好后放进电饭锅然后插上电源的时候,因为他的手是湿的,不细心碰上电源,就被电了。

  幸好只是受点轻伤。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正确使用电器,不注意安全用电所造成的事故。一些用电注意事项是我们必须时时刻刻铭记于心的,如:手湿时,不要去碰电源;打雷时,不要开电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碰电线……这些都是安全用电最基本的知识。

  让我们一齐向社会的人呼吁,“安全用电很重要,大家全都要明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