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要为“最后”辩护

来源:易榕旅网

我要为“最后”辩护

  今,有不少人总把目光放在“第一”和“前头”,谁也不愿意落在后面,似乎“最后”成了耻辱的代名词。但在某种意义上,“最后”也是光荣的。

  小时候,我总是看见妈妈在我和妹妹都吃饱后,她才含着满意的笑容动筷子。那时候,妈妈生怕我们在长身体时饿肚子。

  上学时,在外出游玩的时候,我发现班长总是最后一个上车,嘴里还要嘟囔着数人数。我很不理解地说:“快上车吧,别唠唠叨叨的。”班长憨厚地笑道:“那我们把你落在这儿,行吗?”

  读中学时,我又发现,每天班主任要在同学走后回到教室看一遍,顺手关好没关紧的窗户,锁好门,再看一眼才走,因此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在默默地做着与“第一”同样不可缺少的“最后”工作。他们默默地把自己排在后面,把好处、方便不经意地留给他人,自己则在寂寞与孤独中煎熬着。这些人在煎熬中促成他人的成功,孕育出常人所没有的品质,那是一种重“实”轻“名”的品质。

  罗兰说过:“一个人,能超然于私利与私荣之外……才不敢因内心的丑恶邪佞,而影响到生活面目的美好,才有了高不可攀的格调和堂堂正正的威仪。用这样的胸襟去做事,才不会被私利与私荣所诱,才能大公无私。因大公无私而为人民群众所爱戴与拥护,无须强求,即能实至名归,自然而然地登上事业的巅峰。”

  许光达老前辈就是这样一个能超然于私利与私荣之外的人。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授衔之前,当许光达听说自己被授予将军衔时,心里十分焦急不安。他除了多次当面向贺龙提出降衔要求外,还亲笔给毛主席写了一份“降衔申请”。许光达在至关重要的军衔问题上,求“实”不求“名”的真诚可谓前无古人。许光达老前辈身在“最后”,但他的胸襟可谓在“最前”。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在“最后”角落里忙碌的人们不被人注意,也没有什么名利,只有孤独的忍耐,寂寞的沉静,太过呆傻。但是他们却比别人多出了一份责任感和对这份责任感的深情,他们宁愿守着无语的承诺来自勉,如果没有他们像蜡烛一样的自燃,哪来社会的进步与光明?我以为,他们非但不呆不傻,反而展现出人类最美的情感,最高的智慧。

  由此看来,“最后”也是一种境界,一种奉献的美。其实,人类历史绚烂舞台的背后,总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者”,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台上引人注目的亮星,但是如果没有他们,那也就没有台上的高潮了,那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深的遗憾。

  理解了“最后”的内涵,我要为“最后”辩护:只有个体不为名利所累,甘当“最后”,才有整体的“最前”——人类的不断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