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位老乡的留言,说如果外地人全部撤离上海,上海人撑不起这座城市,上海人连外卖都吃不上,马路都没人扫。话里话外透着不满,认为外地人承担了所有低端工作,认为上海全靠他们外地人支撑,却还被某些上海人轻视。
这种论调我见过很多很多。老乡的话,听起来硬气,背后其实是自卑和敏感,生怕被人看轻,所以要先发制人,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强调没有了他们之后的悲惨,看你们还敢小看他们,还敢不依赖他们。这种心态,其实很多漂泊在外的人都有。
看看历史吧,历史从不说谎,首先得搞清楚,在上海还没那么多外来人口的时候,甚至再之前几乎没有外地人的时候,这座城市运转得如何?答案是很正常。上世纪十年代,上海的环卫工人、售货员、工厂职工,大多是本地人。
现在不是上海人干不了这些活,而是随着经济发展,本地人有了更多选择,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空缺,这才有了外来务工者的空间,并且失控。也可以说,就是外地人来抢占了这些属于上海人的资源,要不然,当年也就不会有强制遣返制度了。
那个老乡的意思是“外地人养活了上海人”,这话有失偏颇。真正的情况是:上海为外来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而外来者为上海提供了劳动力和服务。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施舍。
市场经济下,人才会流向能实现其价值的地方。之所以这么多外来者选择上海,是因为这里有机会、有公平、有发展空间。现在在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有1500万,是上海这个平台让他们能赚到钱。是他们舍不得离开上海,是他们离不了上海。他们在老家,赚不到钱还是小事,有的甚至都养不活自己,只是,老乡们是坚决不会承认是上海养活了他们。
那个老乡的言论,表面强硬,内里却透着脆弱。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害怕被看不起,所以要先强调自己的重要性。这种心态我很理解,但用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终究不是解决之道。他们认为外地人离开了上海,上海的马路没人去打扫了,上海人的外卖也吃不上了,也就是上海要瘫痪了,上海人都要饿死了,他们印象中的上海人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弱智是吧?
老乡,上海人不是弱智,你们放心离开上海,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吧,你们家乡贫穷落后,你们为什么不去建设它呢?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没有了外地人,上海的环境会更好,上海人的生活会更好。要不,就试试?
有人认为“外地人走了上海会更好”也是自欺欺人。说是一座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开放和包容。说是失去了外来活力,上海或许会变得更“清净”,但也必将失去竞争力和创造力。说外地人与本地人,谁都离不开谁。需要的不是对立,而是互相尊重。
来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尊重上海了吗?